“屋”尽其用,闲置农房变“金屋”——沂水县诸葛镇农房盘活利用典型案例
索 引 号: | yishuixlyj2251631/2025-0000064 | 主 题 词: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文 号: | 发布机构: | 沂水县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 2025-01-15 | |
浏览次数: | 有 效 性: | 有效中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屋”尽其用,闲置农房变“金屋”——沂水县诸葛镇农房盘活利用典型案例 |
摘要:近年来,诸葛镇聚焦“唤醒”长期处于“沉睡”的土地资源,充分挖掘闲置农房资源的潜在价值,对全镇闲置农房进行摸排统计,根据农房布局、结构、权属、现状等进行分类梳理,并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成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因地制宜确定发展“庭院经济”、增进民生福祉、复垦丰沃良田三种盘活模式,逐步探索出适宜当地民生事业、经济发展的方法,将闲置农房变成生金宝地、民生福地、丰产美地,实现了闲置农房资源的盘活利用,带动周边资源“苏醒”,从而引起连锁反应,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成为了诸葛镇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之举。
一、基本情况
诸葛镇位于沂水县西北25公里处,镇域总面积222平方公里,辖73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共8万人。当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发展,长期在城市工作居住,导致农村存在大量闲置农房资源。闲置农房的盘活利用,成为了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问题之一。
近年来,诸葛镇聚焦“唤醒”长期处于“沉睡”的土地资源,充分挖掘闲置农房资源的潜在价值,分类摸排、科学分析、统筹规划,结合山东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第一书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百千工程”等重点工作,引进项目资源,成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了闲置农房资源的盘活利用,带动周边资源“苏醒”,从而引起连锁反应,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成为了诸葛镇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之举。
二、主要做法
工作中,诸葛镇成立了以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对全镇闲置农房进行摸排统计,根据农房布局、结构、权属、现状等进行分类梳理,因地制宜确定发展“庭院经济”、增进民生福祉、复垦丰沃良田三种盘活模式,逐步探索出适宜当地民生事业、经济发展的方法,将闲置农房变成生金宝地、民生福地、丰产美地。
(一)兴产业,建设共同富裕的生金宝地。针对农屋具备改造价值的,通过以地入股、集体发包、有偿租赁等形式,盘活闲置农屋,发展“庭院经济”,推动产业融合。
一是以地入股,发展观赏鱼养殖产业。对于房屋外墙结构完整、无安全隐患的,采取以地入股的形式参与村党支部领办观赏鱼合作社,由合作社对农房庭院内进行改造提升,根据庭院面积建设户用养殖池。依托龙头企业苗氏金鱼繁养基地,实施“企业+镇级联合社+村级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集中发展观赏鱼养殖产业,由企业提供鱼苗、合作社统一管理、农户自主养殖,养成后,企业以每尾40元支付农户进行回收,额外以每尾5元的价格支付村集体。比如,上梭峪村盘活农户宅基地3处,建设养殖池24个,实现农户人均增收1.23万元,村集体增收6560元。目前,全镇累计盘活农房28处、1.1万平,建成养殖池295个,预计实现经营性收入190余万元,其中村级增收50余万元。
二是对外发包,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对于产权属于村集体的,采取对外发包的形式,招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比如,店子村盘活农房660平,改建鸿源粗粮加工车间,年产全麦面粉200吨、面条30吨,带动村庄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200余亩。目前,全镇累计盘活农房2800余平,建设粗粮加工车间、豆制品加工厂等深加工企业4处。
三是有偿租赁,发展康养民宿新业态。坚持“自愿有偿、农民受益、集体得利”原则,探索建立符合农民合理需求的农屋租赁模式,农户可选择一次性补偿永久性退出,或按年租赁等方式,将农房统一流转至村集体,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精品民宿、农家乐、康养基地等乡村旅游产业,扶持培育“水墨云居”“桃潭村塾”“白果树下”等民宿品牌。如,葛庄村、北黄家庄村以每年1000元的价格租赁农房,与农户签订30年租赁合同,将农房统一交由企业投资改造,建设传统民宿聚集区。目前,全镇累计盘活老旧宅基地33处、1.2万平,建设精品民宿43套、床位224个,大力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康养民宿、乡村旅游等新业态。
四是村企共建,绘就乡村旅游新篇章。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镇域红色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资源,利用闲置老宅、废弃厂房等建设革命历史展馆、村史馆、陶艺馆、手工艺馆等各类展馆、体验馆,传承红色血脉,留住古韵乡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比如,葛庄村立足葛庄伏击战红色历史,盘活原银粉厂,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研学产业。
(二)惠民生,建设汇聚民心的民生福地。严格落实“一户一宅”的宅基地分配制度,针对超标准占用宅基地的,引导村民主动拆除超占面积;针对违法建房,坚决依法依规予以清除。
一是建设“幸福家园”。聚焦破解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以“步行不超过15分钟”为选址标准,盘活利用村内老学校、废弃厂房等闲置宅基地,建设“幸福食堂”,配套卫生室、理发室、农家书屋、综合活动室等功能性场所,提供集饮食、娱乐、学习、医疗等为一体的村级养老服务,全面建成养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复照顾、社会救助等于一体的“一刻钟”居家养老“幸福家园”,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全镇利用闲置宅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东河西村、上胡同峪村等“幸福食堂”10处。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聚焦乡村旅游新业态,同步做好人居环境配套,把握“百千工程”有利契机,着眼于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针对村内道路两侧零散地块及村头、村界闲置荒地,高标准规划绿化节点,因地制宜建设微地形景观;盘活利用残垣断壁、老旧宅基地等,建设停车位、口袋公园、文化广场等320处,极大程度方便群众生活需求,提升百姓满意度和幸福感。如,大崖头村清理残垣断壁8处、734平,建设停车位60余个。
(三)固根本,建设田肥土沃的丰产美地。针对村内现有大量闲置农房、相对集中、占地面积大,且开发利用价值不高,通过实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深入践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合理搬迁安置村民,将原空闲宅基地整理成为大片良田,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2022年,诸葛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涉及7个村、147户,净增耕地面积79.95亩。同时,为进一步加强恢复耕地的后续管护,破解耕地碎片化、无劳动力等问题,诸葛镇持续推进零星耕地地块整合和土地流转工作,将“小田”变“大田”,让耕地既是“良田”,更是“粮田”。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如,正峪官庄村恢复耕地103亩,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稻谷种植产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县农业农村局配套支持,将恢复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如,大崖头村恢复基本农田300余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三、实施成效
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使得农民更加富裕。通过将闲置农房发出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特别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党支部领办村级合作社,培育壮大精品民宿、生态康养观赏鱼养殖等新业态,有力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
二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农村破旧房屋已成为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绊脚石”,既影响着村容村貌,又存在安全隐患。诸葛镇将拆除后的破旧房屋及闲置宅基地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进一步扮靓了公共空间,为群众生活提供了便利,改善了全镇农村居住环境。
三是形成文明乡风,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通过党委号召、政府主导、支部领办、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建设10处“幸福食堂”,为500余名老年人提供安全、营养、热乎、可口的饭菜,进一步因地制宜建设“幸福家园”,全面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真正提高了全镇农民群众认同感和幸福感。
四是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恢复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可有效恢复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或通过土地流转,来解决恢复耕地的后续管理耕种问题,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高效化发展,从而提升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