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yishuixzf/2023-0000258 | 主题分类: | 宏观经济; |
发文机关: | 沂水县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1-09-10 |
发文字号: | 沂政发〔2021〕43号 | 公文类型: | 通知 |
标 题: | 沂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 ||
发布日期: | 2021-09-11 | 效力状态: | 有效中 |
统一编号: | 无 |
沂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沂政发〔2021〕43号
沂水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沂政发〔2021〕43号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沂水经济开发区,县政府各部门: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县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临沂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县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部署要求,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2035年发展远景目标,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是沂水县新时代现代化强县建设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景。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纲要》精神,为顺利完成“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沂水而努力奋斗。
沂水县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开启现代化沂水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章 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第三章 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
第二篇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
第三章 重点空间布局
第三篇 发挥集群作用 建设工业强县
第一章 完善提升产业链条
第二章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第三章 做强做大产业平台
第四章 量身定制产业政策
第四篇 放大品牌效应 打造文旅名县
第一章 叫响“山东好客•沂水情长”旅游品牌
第二章 厚植“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底蕴
第三章 倡导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第五篇 发展农业农村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
第一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第二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章 全面深化农业改革
第四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六篇 突出品质提升 打造沂蒙北部中心城市
第一章 做美做靓中心城区
第二章 突出乡镇个性特色
第三章 推动城乡融合互补
第七篇 激发消费活力 建成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第一章 积极扩大居民消费
第二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三章 大力培育数字经济
第八篇 强化投资拉动 助推发展新格局
第一章 融入重大区域战略
第二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章 推动投资量质齐升
第九篇 强化创新驱动 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一章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
第二章 汇聚一流人才队伍
第三章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第十篇 强化改革推动 催生发展新动能
第一章 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第二章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第三章 推动全面对外开放
第十一篇 增进民生福祉 建设幸福沂水
第一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第三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四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章 推进健康沂水建设
第六章 推动人口均衡发展
第十二篇 发挥生态优势 建设美丽沂水
第一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第二章 推进污染系统治理
第三章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
第四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第十三篇 坚持安全发展 建设平安沂水
第一章 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第二章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
第三章 加强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第十四篇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章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第二章 凝聚开拓奋进强大合力
第三章 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县
第四章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沂水县委关于制定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县委、县政府战略意图,谋划未来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县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开启现代化沂水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县实现“走在前列、争创强县”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沂水的关键时期,必须立足我县发展实际,把我县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和省市对我县发展战略定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区域发展大格局中,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共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县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化、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谋发展,担当作为抓落实,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统筹协调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制约全县发展的难题,突破了许多困扰发展全局的顽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双重胜利,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站上400亿元大关,达到444.1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5.6%,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翻一番”的目标;实现进出口总额94.9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12.2%。五年来,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4亿元,在营市场主体达到60000户;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亿元,税收占比稳定在80%以上;累计实施省市重点项目87个,总投资规模超550亿元。入选国家卫生县城、全国脱贫攻坚典型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第一方阵。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10.2:43.9:45.9调整为2020年的10.5:38:51.5。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食品、机械、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崛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6家,其中清沂山石化公司产值过百亿、山东玻纤公司成功在A股自主上市,实现历史性突破。服务业蓬勃发展,地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A级以上景区达到43处,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和省内领先,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工商注册电子商务经营主体3196家,网络零售额达到16亿元,成功争取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七彩云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隆科特酶制剂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2家,市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达到175个,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到2件。
城乡融合持续深化。“以河为轴、两城同建”战略深入推进,正阳、启阳沂河大桥顺利通车,一批中小学校投入使用,县医院西院区等项目推进顺利,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入选省级中等城市培育试点和首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功争创国家卫生县城。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落实,建成省级美丽乡村13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5个。粮食产量稳定在29万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5家,“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通户道路硬化工程顺利实施,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641.6公里,比“十二五”末新增476公里,G233克黄线沂水绕城段建成通车,成功争取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在我县设站。顺利通过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验收。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完成“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各项目标任务。2020年全县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12.2%、13.4%、19.9%和2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9天;水质达标率100%;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累计下降15.6%、18%。绿化造林1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2%。构建了覆盖全县303条河道、143座水库的河湖长体系,被国务院通报表彰。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步伐加快,基本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好,重点项目“审批服务共同体”模式走在全市前列,与沂南、费县、莒南实现营业执照四县通办。亩产效益评价试点扎实开展,要素资源加速向优质企业集聚,建立了具有沂水特色的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殡葬改革经验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和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20个改革试点典型之一。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累计招引优质项目296个,累计利用外资1.65亿美元。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成,综合实力排名跃居全省28位。
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7.1万名群众实现稳定脱贫,208个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两不愁三保障”稳定达标,1500户群众通过易地搬迁搬入新居,全市考核连续三年第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964元和16436元,“十三五”年均分别增长6.6%和7.9%。就业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6%以内。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文化广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高桥手绣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城区学校“超大班额”得到有效化解,基本完成“全面改薄”,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9处、幼儿园135处;推动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构建县域医疗共同体,县人民医院成功争创三级综合医院;成功举办两届全民运动会及迷你马拉松等各类群体赛事100余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成效明显,马站派出所入选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为“十三五”期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提供了发展的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的前进方向;得益于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坚强领导,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推动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质量效益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培育慢;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不足;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对外开放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要求更为严格,区域文化、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在下步工作中加以研究解决。
第二章 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面临复杂深刻变化,呈现一系列新特征,带来一系列新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宏观环境。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中美关系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供应链呈区域化、本地化特征。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具有持续发展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壮大提升实体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核心任务;中央强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山东看,我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省委、省政府提出深化实施八大发展战略,聚力突破九大改革攻坚,做强做优做大“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实现“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深入实施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战略,优化“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从临沂看,《中共临沂市委关于制定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聚焦“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闯出新路径、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勇当排头兵”目标定位,加快推动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风险挑战。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将面对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努力化危为机、危中寻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受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遭遇供需双侧冲击,有效需求不足、生产增长停滞、投资贸易低迷等问题突出,外需紧缩或成新常态,我县改革发展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区域经济格局出现明显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未来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以科技、人才、资本等为代表的高端要素加速向中心城市、城市群等优势地区集聚,区域非中心城市面临被虹吸要素和边缘化的风险。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要素制约问题更加突出,土地、能耗等环境容量已接近“天花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更迫切。
——重大机遇。“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区域发展战略叠加,鲁南经济圈、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叠加,为我县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强化区域合作,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赋予难得机遇。重大政策利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政策集成优势明显,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我县撤县设市、建设市域副中心,打造全市发展新增长极,为我县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数字经济加速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我县实体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带来新机遇。国际经济合作突破,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东亚区域合作进程迈入新阶段,利好我国与日韩、东盟贸易往来,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内需市场潜力巨大,我县人口、地域面积在省内处于前列,发展潜力大、韧性足,在数字化发展、绿色转型、城乡融合等方面发展空间广阔,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红利。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县处于跨越式发展的特殊历史节点,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政策红利窗口期、实体经济爆发期。必须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国家和省市发展大局中找准沂水定位,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抢占先机、走在前列。
第三章 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
从现在起到2035年,是党的十九大对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第一阶段的战略安排,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县迈出新步伐,创造新成就的战略机遇期。
展望2035年,全县经济总量、发展质效、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全面开创现代化沂水建设新局面。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2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冲击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冲击50亿元大关;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劲充沛,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省县域发展排名中位次大幅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文化旅游名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新高度,美丽沂水目标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成效;改革开放取得更大进展,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基本建成法治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居全市前列;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保障更加健全,充分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基本实现全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第一步,“十四五”时期打牢打实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动力和支撑力达到较高水平,具备发展再提速、质量再提档、效益再提升的基本条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格局基本形成;第二步,“十五五”时期进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居民收入等大幅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加接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第三步,“十六五”时期全力冲刺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达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水平,圆满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第一阶段战略安排。
我们坚信,到2035年,城市更具品质,山水相依,生态宜居,产城相融,商贾云集,一片欣欣向荣。乡村更有活力,产业兴旺,村居整洁,乡风文明,田园如歌,户户富裕富足。出行更加便捷,高速环绕,高铁相连,南北通达,东西畅联,道路纵横贯通。环境更加优美,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全域皆景,四季可游,处处风景如画。人民更加幸福,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家家欢乐祥和。社会更加文明,崇德尚礼,诚信友善,文化昌盛,百花齐放。
第二篇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市、县委工作要求,围绕“走在前列、争创强县”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沂水,奋力开创现代化强县建设新局面。
——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解决好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必须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积极融入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优化国际国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县域路径。
——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协调推动现代化沂水建设。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接续奋斗,到2025年,现代化强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主要领域现代化进程走在全市前列,市域副中心地位明显提升,力争实现撤县设市。
——围绕“一个中心”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全县发展的首要位置,各项工作都要服务和服从于这个中心,全力推进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和发展质量不断优化,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局之战。
——强化“两大支撑”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强县行动,全力推进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充分发挥土地、河流、森林、矿产等资源要素和科技、人才、文化、金融、市场等发展要素作用,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破能耗等要素资源配置瓶颈制约,补齐要素短板弱项,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
——统筹“三个融合”
推动区域融合。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海经济区、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等国家、省重大区域战略,全力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在产业发展、项目引进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谋求跨区域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红利。
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文化和旅游等产业跨界融合,链条延伸,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产品附加值,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城乡融合。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探索研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推进“人、地、钱、技”等关键要素改革创新,实现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突出“四个打造”
打造工业强县。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立县,围绕打造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壮大食品、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赋能,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打造文旅名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挥“千年古县”文化底蕴优势,加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广旅游品牌、完善旅游线路、强化旅游配套,培育旅游体验新场景,全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为突破,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农业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发展技术,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打响“沂水十品”农业名片,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区。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中等城市试点、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为抓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深入推进“以河为轴、两城同建”战略,着力推动城旅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促进城市充满活力、人居勤善和美,环境生态宜居、文化富有特色、社会文明和谐,全力打造现代化品质城市。
——聚焦“五个走在前列”
综合实力走在前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先进制造业比重保持稳定,文化旅游影响力明显扩大,现代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稳居全市前列,在全省排名持续上升。
城乡融合走在前列。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宜居宜业生态城初步建成。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改革开放走在前列。重点领域改革实现重大突破,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效能大幅提升,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持续发力,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
民生福祉走在前列。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文明走在前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殡葬、婚俗等移风易俗改革持续深化,凝聚起奋斗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沂水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十四五”年均(累计)增长 |
属性 |
经济发展 |
||||
(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4 |
—— |
6 |
预期性 |
(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 |
[5] |
预期性 |
(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
—— |
—— |
5.5 |
预期性 |
(4)“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 |
29.78 |
38 |
[8.22] |
预期性 |
创新驱动 |
||||
(5)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
—— |
10.1 |
预期性 |
(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个) |
—— |
10 |
—— |
预期性 |
(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3 |
—— |
预期性 |
民生福祉 |
||||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4.6 |
—— |
6 |
预期性 |
(9)城镇登记失业率(%) |
2.2 |
3.5 |
—— |
预期性 |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8 |
11.2 |
[0.4] |
预期性 |
(11)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65 |
2.65 |
—— |
预期性 |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 |
98 |
—— |
预期性 |
(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1.6 |
4.5 |
[2.9] |
预期性 |
(14)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 |
79 |
[1] |
预期性 |
绿色生态 |
||||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5.6] |
完成上级分解任务 |
—— |
约束性 |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1] |
—— |
约束性 |
|
(1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70.9 |
—— |
约束性 |
|
(1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
75 |
—— |
约束性 |
|
(19)森林覆盖率(%) |
35.2 |
35.5 |
[0.3] |
约束性 |
安全保障 |
||||
(2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30 |
30 |
—— |
约束性 |
(21)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10.5 |
15 |
[4.5] |
约束性 |
注: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为“十三五”累计值。2、绿色生态方面前4项指标为约束性指标,按照上级分解任务落实。 |
第三章 重点空间布局
遵循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托,统筹生态保护、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合理界定生态、生活、生产空间。
——生态发展布局。深入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山水岭”梯次生态屏障。1、“山”:指县域内所有山区,为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核心区域,以公益林保护修复、山体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等为重点,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构建林生态屏障;2、“水”:指县域内所有河流湖泊,是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以沿河造林植草、水体净化、湿地保护等为重点,形成水系生态网络,构建水生态屏障;3、“岭”:指县域内所有丘陵区域,是兼顾农业发展和生态修复保护的生态优化区域,推动不适宜农业生产区域退耕还林还草,构建生态缓冲屏障。
——城镇发展布局。突出重点引领,发挥以点带面作用,率先推进“一主一副”重点城镇建设。1、“一主”:集合资源要素,重点打造县城主城区为全县城镇化主要载体,按照沂蒙北部中心城市目标定位,推进产城融合,吸纳积聚人口,是全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区域;2、“一副”:统筹资源要素,按照10万人以上特大镇的长远目标定位,以马站镇驻地为核心打造县域北部新型城镇化中心,配套城市设施和产业区,建设县域副中心。
——产业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产业集聚集群、特色鲜明、供应链产业链接续互补,做强做大新动能,着力打造“一区两镇七集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一区”:是指沂水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县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平台,以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产业项目招引为动力,以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为助力,以培育食品、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兴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全力打造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动能转换的主平台、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2、“两镇”:是指两个旅游特色镇。(1)院东头文旅特色镇。以5A级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旅游区为引领,积极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溶洞地质文化为主,红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文化旅游集聚区,放大“绿水青山”效应,加快发展养老养生、休闲度假、现代农业等业态,打造红农文旅军融合发展的精品文旅特色镇。(2)泉庄农旅特色镇。加快发展以尹家峪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的乡村田园休闲游,以天上王城景区为主体的山崮地质文化观光游,以金龙山农业旅游园区为主的现代高效农业体验游,加快推进康养度假养生游,推动“地质、生态、产业、人文、创意、养生”六位一体融合发展,打造“农文旅、景田村、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精品农旅特色镇。
3、“七集聚”:是指在经济开发区和部分重点乡镇布局七个产业集聚区。(1)城北食品产业集聚区。主要是依托城区北部食品企业相对集中区域,加快现有传统食品企业的规范提升以及休闲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的引进培育,打造全县食品产业集群。(2)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主要是依托经济开发区滨河项目区机械电子相对集中的区域,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关键配件、数控机床、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3)绿色化工产业集聚区。主要是以庐山化工园区为主体,全面提升园区安全、环保水平,有序推进传统化工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转型,引进和培育特种纤维、高分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产业,打造绿色化工产业集群。(4)马站冷链物流和高档板材产业集聚区。主要是依托鲁担冷链物流发展肉制品加工,依托蓝创热电发展高档板材,打造冷链物流和高档板材产业集群。(5)四十里堡公铁联运物流产业集聚区。主要是依托胶新铁路、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长深高速等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公铁联运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6)富官庄杨庄矿产建材产业集聚区。主要是依托该区域优质丰富的白云岩、石灰石、钛铁矿石等资源,积极培育氧化镁、氧化钙等矿产深加工类建材产业。(7)院东头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主要是依托生姜高效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生产玻璃酸钠原液,甲钴胺片剂、胶囊、颗粒等产品,积极培育医药健康产业。
第三篇 发挥集群作用 建设工业强县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兴县”战略,按照“一区两镇七集聚”产业总体布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加快产业智能化、集群化、融合化、现代化发展,着力打造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工业强县。
第一章 完善提升产业链条
以价值链为核心,重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从“规模经营”向“价值效益”整体再造,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聚焦打破制约沂水制造“层次偏低、效益不高”的瓶颈,开展产业基础能力评估,梳理产业技术链、创新链、产品链、价值链,明确直接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材料、核心器件、重大装备、共性技术、优良工艺以及节能减排等“卡脖子”环节,制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清单,精准掌握产业短板、链条断点。推动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强智能控制和感知软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台等新型基础能力建设。推广应用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产品技术,加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支持力度。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坚持“一链一策”,全面推广产业链链长制,绘制主要产业生态图谱,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全县“双20”企业为载体,通过建链、强链、补链、保链,打造一批竞争力强、上下游完整的特色产业链生态圈。加快实施“建链”工程,以山东玻纤、沂水机床厂等企业为主体,站在行业前沿,新上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加快实施“强链”工程,主攻乙醇深加工、新型酶制剂等领域产品,将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成国内领先集群。加快实施“补链”工程,以城发清沂新材料、恒泰纺织、天舜环保等企业为主体,主攻特种油、特种材料、特种布等产品,补足高附加值链节。加快实施“保链”工程,建立外向型企业产业链运行监测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关键零部件断供、关键技术限控等冲击性影响。
强化产业链配套协作。按照领军、骨干、成长、小微四个层面,抓好企业分类指导,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快形成领军骨干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发展格局。发挥清沂山石化、昆达生物、山东玻纤、隆科特酶制剂、恒泰纺织等骨干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主导力的区域性“链主企业”。大力培育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的专业性企业,促进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骨干企业与研发机构、中小企业联合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开展集群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营造良好产业链生态,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2025年,力争培育产值过100亿元企业2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15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0家。
第二章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按照“夯实根基、扩大优势、壮大集群、集约提效”的路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全力打造食品、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兴产业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食品产业集群。全力推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城北食品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食品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推动食品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围绕玉米深加工、焙烤及方便食品、果蔬深加工等行业领域,引导鲁洲集团、隆科特酶制剂、大地玉米、七星柠檬等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鼓励青援食品、鼎邦食品、世纪春食品等企业研发适合不同人群的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向多品种、营养化、健康型、高品质方向迈进;积极研发应用果蔬保鲜、速冻、提取新技术,发展蔬果汁、FD果蔬、植物精华等产品。坚持打造区域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利用“好品山东”“沂水十品”等平台加强宣传,重塑沂水食品新形象。到2025年,力争食品产业产值过150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基础,加大对传统制造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加快国机智能制造、宝美隆精密零部件等项目建设,引导福阳液压、沂工机械等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推动液压油缸、汽车连杆、销轴等传统配件产品,向高技术、高精密、特种用途、特殊材质等方向转型,发展高端配件产业。鼓励沂水机床厂做精、做强数控管螺纹机床系列产品,研发智能数控系统和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形成智能机床加工中心成套装备生产能力。扶持明沃机械、源泉机械结合国家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机械化战略部署,加快开发多功能耕作机械、收获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瞄准计算机整机及配套、光电显示、电子元器件、移动智能终端等产业,推动泰克电子、亨井电子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智能传感与控制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尖端产品。到2025年,力争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过100亿元。
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以“集聚化、链条化、高端化、绿色化”为方向,推动化工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现代化方向转型,大力推广发展新型化工产业园模式,最大程度节约化工用地,提高亩产效益,打造绿色化工开发、孵化和生产基地。优化提升一批传统企业,推动部分低效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品、技术全面提升,实现生产效能根本改善;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庐山化工园区低效用地企业处置,盘活资源要素,积极引进高质高效高技术水平的项目,加快腾笼换俊鸟、靓鸟;扶持壮大一批领军企业,以城发清沂新材料、昆达生物等实力大、产品好、技术水平高的企业为重点,培育国内领先的“链主企业”。到2025年,力争绿色化工产业产值过500亿元。
新兴产业集群。坚持“招大引强”与“培优育强”双轮驱动,加快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施“新经济赋能”工程。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开展招引培育,力争在五年内取得较大进展。以玻璃纤维产业链延伸、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为发展重点,围绕山东玻纤加快形成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造玻纤新材料产业研发加工基地。到2025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过100亿元。
第三章 做强做大产业平台
坚持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县“经济发展主战场、动能转换主平台、招商引资主阵地、对外开放新高地”功能定位,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全面释放开发区动力和活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推进产业园区再升级。优化园区发展布局,按照突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专业产业集中区,进一步延伸拓展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加大经济开发区道路、电力、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庐山化工园区绿色化、智慧化、安全化改造,打造一流绿色化工园区。着力强化工业平台的配套功能,积极引进和设立公共服务机构,建立完善面向园区企业和项目服务的信息发布、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公共服务平台辐射全覆盖。围绕工业有效投入和产出,进一步强化项目准入,突出“双均”(亩均、人均)理念,推行投资协议公证制度,提升项目质量;加快低效企业和低效土地盘活,促进平台产出能力有效提升。
加快打造智慧园区。将园区作为适应数字化潮流发展的重要窗口,积极推进数字转型。建设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对园区内人流、物流、能耗、环保、消防和生产安全等进行高效管理,实现资源信息集成和应用服务集成。推动园区服务数字化,为入园企业提供政务代办、政策法律咨询、创业辅导、人才招聘、项目路演对接、融资、党建等公共服务。构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园区员工生活服务体系。鼓励“智慧工厂”“智能车间”建设,引进知名数字化服务商,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数字化改造服务。
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开发区改革创新试验田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建立符合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要求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项目审批机制,完善入园项目联合审查制度、“两线”审批融合制度。创新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引入专业化园区运营商,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开发区建设。积极开展园区社会化服务外包,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第四章 量身定制产业政策
坚持聚焦政策、聚集要素、聚合力量,量身定制政策服务包,当好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真正做到“企业有需求、政府有政策”。
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坚决推动落实土地、资金、人才、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领导帮扶等要素资源紧跟大项目、好项目配套工作机制,健全以亩产效益评价为核心、以要素资源差别化配置为手段倒逼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继续实施产业政策创新,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打造“亩产效益”高地。
精准帮扶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坚持“双20”企业帮扶制度,完善“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调度、办结销号”闭环式问题纾解工作机制,帮助企业精准落实惠企政策,切实解决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搭建政银校企共商共议共建桥梁,加快推动金融链、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贯通。全面落实国家减税政策,着力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搭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关心关爱企业家成长。建立县级班子领导走访慰问企业家制度,通过实施不定期走访、交流、会商等举措,构建新型政商“亲清”关系。继续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151”工程,建立完善“创二代”挂职培育制度,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国际战略眼光、先进发展理念、现代化企业管理手段、高度社会责任感、朝气蓬勃的企业家队伍。
专栏1:制造业重大项目 食品:(1)隆科特酶制剂年产3.5万吨新型酶制剂及辅助工程项目(2)昆润食品50万吨生姜高效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3)七星柠檬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4)大地玉米80万吨/年玉米深加工项目 装备制造:(1)国机智能制造项目(2)宝美隆(山东)工程机械精密零部件项目(3)明沃机械搬迁升级改造项目 绿色化工:(1)鲁驰橡胶高性能橡胶制品生产项目(2)泓达生物2-丁烯醛衍生物产品项目(3)铭浩化工三期4万吨/年异戊烯、2万吨/年频呐酮、10万吨/年MTBE深加工项目 新材料:(1)山东玻纤玻璃纤维生产基地智能化改造项目(2)天舜环保年产4800吨高性能玻璃纤维及2100万平方米功能织物项目 |
第四篇 放大品牌效应 打造文旅名县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素养,不断增强县域文化软实力,全力打造文旅名县。
第一章 叫响“山东好客·沂水情长”旅游品牌
围绕“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旅游+”和“老少红”战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互促共进,拓展产业融合广度和深度。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广告设计、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演艺娱乐、商务会展等产业。依托旅游景区、红色文化等探索组建影视基地联盟,推动影视业发展。支持建设文化产业孵化器,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对期刊、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以及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等监管,严打非法出版、盗版、超范围经营等行为,保护著作权,查处侵权行为。
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以建设全域旅游优秀目的地为引领,以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坚持“一心两板块三全面五组团”工作思路,实行重点景区引领+乡村旅游支撑双轮驱动,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及A级旅游景区等创建步伐,全面构建全域旅游发展体系,积极推进道托镇蝎子岭越野车营地、沂蒙小棉袄民俗文化园等项目建设,加快齐长城文化旅游发展步伐,推动“北”部旅游突破,推进全域旅游全面发展,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后花园”。以汇博农业创意园区、金龙山优质蜜桃产业园区等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带动“农业+旅游”发展,积极探索试点“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发展模式,推动高效生态农业、体验型工业、健身体育业、休闲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发展。谋划实施观光产品、度假产品、综合性游乐产品等精品旅游项目,打造沂水旅游新亮点。推动村庄景区化、景区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加快实施西道托旅游提升改造等乡村旅游项目,以项目建设促乡村美化,推进美丽乡村向景区化乡村转型升级。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立足山水文化,打造奇山幽境、地下奇观、湖光山色观光等精品旅游项目。立足红色文化,打造更多红色文化经典路线,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立足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整合沂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遗址、民俗活动等,推出一批实景演出、民俗参与、红色传承、展示演示等文化活动并融入旅游行程,推动文化赋能旅游发展。倡导寓学于游、寓养于游、寓商于游、寓乐于游,推动旅游与文化、研学、养生、商务、娱乐有机结合,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探索以“文旅融合”为核心的旅游“夜经济”,以沂蒙彩虹小镇、三桥景区、雪山风情街等为依托,建设提升文化旅游街区,丰富夜间文化旅游活动,打造夜游沂水精品路线。
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合理调整景区布局,优化游览线路和方式,扩展游览空间。适应需求升级的趋势,推动景区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和项目升级,开展旅游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提高旅游精细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与休闲设施体系,建立高水平的游客服务中心,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实现实时监测、科学引导、智慧服务。加强旅行社管理,积极创建旅行社品牌,发挥好旅行社在旅游产业链中的纽带作用。加强旅游人才培训,提升旅游专业化服务水平。完善旅游产业配套,加快推进旅游商贸项目和公共配套项目建设,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市场需求。
做强文化旅游品牌。加强沂水旅游品牌形象整体设计和策划包装,整合优化旅游产品和路线,提升“山东好客·沂水情长”旅游品牌的文化品位、底蕴内涵和品牌吸引力。精心策划活动主题、深度包装旅游产品,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节庆,季季都精彩”的旅游节事浓厚氛围。开展线上“云”营销,利用好“互联网+”,发挥融媒体、全媒体优势,加强全方位宣传推广。
第二章 厚植“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底蕴
充分挖掘“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底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为民利民惠民导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高水平推进天上王城春秋墓群遗址、沂水齐长城遗址等遗址保护和考古研究,加强跋山水库下游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与遗址保护,推进纪王崮墓群保护与展示。加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等红色遗址的保护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高桥手绣、沂水桑皮纸、沂蒙小棉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快文化纪念产品开发,推动非遗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
创作一批文化精品。立足县域文化优势和资源素材,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红色文化和殡葬改革成效,以《樱桃崮下》为标杆,围绕传承传播沂蒙精神创作一批文学艺术作品。梳理沂水文脉,编辑出版《沂水文脉考》。积极争创国家级文华奖、群星奖,省级“泰山文艺奖”“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及市级沂蒙文艺奖等各级各类奖项。依托“文旅沂水”微信公众号,建设沂水文化网IP,线上全方位、立体式推介传播沂水文化。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好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功能作用。建设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村文化活动室,构建三级联动“树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泉庄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试点为切入,探索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推进开展阅读推广“百推千村万场”、公益演出“百台千村万巷”、公益电影放映“百部千村万映”、广场舞辅导“百训千村万次”、田野文物巡查“百点千村万巡”、市场管理“百业千档万督”等“六个百千万工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资源,实现融媒体中心功能向“新闻+政务+服务”转变,讲好沂水故事,传播沂水声音。
第三章 倡导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提高群众综合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健全优化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打造沂水移风易俗、尊老敬老等志愿服务品牌。加强廉政文化、家规家训文化、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传播正能量。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喜事新办、丧事俭办,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群众建立文明节俭的良好风尚。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在推进生态节俭安葬、巩固100%进公墓安葬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追思会”为主要内容的丧事礼仪改革,彻底革除殡葬陈规陋习、杜绝大操大办行为,形成“厚养礼葬”的社会自觉,实现公墓管理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全面推进婚俗改革,规范喜事新办标准,倡导简约办婚、文明办婚、新式办婚,鼓励采用集体婚礼、文化婚礼、民俗婚礼等简约文明婚礼形式。
专栏2文化旅游重大项目 (1)沂蒙彩虹小镇建设项目(二期)(2)尹家峪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三期)(3)峙密山居建设项目(二期)(4)沂河度假小镇建设项目(5)沂蒙山根据地景区提升工程 |
第五篇 发展农业农村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
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主动对接长三角,努力拓展京津冀、粤港澳市场,打造农产品供应大基地,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沂水模式。
第一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绿色兴农,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价值,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以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为示范带动,集中建设粮食万亩示范片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鼓励轮作休耕。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大科技支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良种工程。扎实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强储备粮油管理,做到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备安全。以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为总抓手,进一步稳固提升种植业机械化,稳步推进农机高质量发展。推进山区丘陵“宜机化”试点改革,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动。到2025年,全县粮食生产稳定在73.5万亩,总产量达到30万吨。
优化特色农业布局。按照“优化产业结构抓提升、沿河沿路搞开发、农旅结合促发展、建点串线连成片”的要求,构建“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农业样板区+高效农业经济带+农业功能集聚区”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体系。建设一个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即在沂水县城周边及重点乡镇建设粮食制品加工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区,打造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突出“两大流域现代农业样板区”,即沂、沭河两大流域,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设施蔬菜、优质果品,带动现代粮食、蔬菜、果品产业发展;发展“三条高效农业经济带”,即沿兖石路、G233克黄线、沂蒙二路建立三条现代高效农业经济带;提升“四大功能集聚区”,即着力提升东南部设施农业功能集聚区、沂山周边生态农业功能集聚区、西南部休闲观光农业功能集聚区、西北部特色农业功能集聚区。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植壮大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和延伸粮食、畜禽产品、蔬菜、果品等精深加工产业链,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项目,与农户形成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探索开展合作社之间资源整合、联合开发和兼并重组,推进农业合作社集团化发展。充分发挥青援食品、鲁洲集团、大地玉米、七星柠檬等企业示范带动效应,高起点建设一批与长三角相匹配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0家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0家以上。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园两体”建设,重点推进尹家峪田园综合体、峙密山居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体验型农业,培育“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新型业态,探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积极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
强化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大力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三牌同创”,进一步扩大“沂水十品”地域特色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探索建立永久烟田制度,大力发展烟叶生产,着力打造沂水“山地·生态”优质烟叶品牌。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农产品和农资追溯体系,建立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主要农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品牌营销、设计包装等专业化服务。
第二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有序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编制乡村规划,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鼓励乡村合理规划建设,按照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四类形态,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发展。发挥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示范效应,支持特色产业类村庄打造经济强村。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完善乡村规划师制度,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地区规划管理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统筹推进村庄整治、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相对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安全饮水、垃圾污水处理、农村清洁取暖、农村联网公路等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试点建设区域能源中心,探索采用新技术将人畜粪便、餐饮废弃物、菜叶等有机质变成能源和资源。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农村道路硬化“户户通”,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50%,基本完成全部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农村清洁供暖覆盖率达到70%,村村实现主要道路有照明路灯。坚持“建管并重”,探索政府支持与村民自治、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将管理主体、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内容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运行维护长效管理。
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发展特色经济,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支持制造加工企业将初加工环节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就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支持沂蒙手工小棉袄、手绣等特色手工业发展,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鼓励返乡人员发挥自身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农民工等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引导返乡人员组建创业创新团队,培育形式多样的产业联盟或产业化联合体。实施农村双创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计划,加强农村双创人员和双创导师培育,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
强化要素保障支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集中办班培训、实训基地培训、田间课堂指导、技术人员联系指导等形式开展农民培训,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3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00人。整合乡村振兴资金,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园区、人居环境整治等产业、民生领域。推进省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试点县工作,加快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扩大“鲁担惠农贷”投放规模,推动工商资本下乡。编制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着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第三章 全面深化农业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发展一批资本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功能配套齐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规模。探索开展合作社之间资源整合和联合开发,推进农业合作社集群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发展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农民独资或联合设立新型家庭农场。到2025年,新增工商登记各类农民合作社300家,全县合作社数量达到1500家,农民入社数量达到24万户,成员入社率达到75%以上。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加强农用地用途管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开展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完善产权权能,分类登记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第四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激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持续稳定脱贫攻坚成果。设立脱贫攻坚过渡期,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全面梳理和优化调整脱贫攻坚期内的各项帮扶政策,推动扶贫工作从集中攻坚向常态推进转变。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采取日常监测和筛查预警相结合方式,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收入边缘户的动态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
持续做好稳岗就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行低收入人口免费职业培训,分类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定向定岗培训、在岗提升培训、以工代训等,满足低收入人口劳动力技能提升多元化需求。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培养,对具有创业愿望和一定创业能力的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落实“一对一”创业指导政策,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发挥小额扶贫信贷支持作用,做好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创业扶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持续激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充分调动低收入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困难群众自尊自强精神。开展脱贫榜样评选、脱贫家庭星级评定等活动,突出宣传扶贫帮困、勤劳致富、孝老敬老、邻里互助等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群众。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排查化解子女赡养老人等矛盾纠纷。改进帮扶方式,组织动员困难群众参与扶贫项目,杜绝“保姆式”“自掏腰包”扶贫,树立扶贫不扶懒的鲜明导向。
专栏3: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1)沂水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汇泽现代农业示范区(3)鑫和高端花卉产业园(4)沂水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金石养殖种植生态园 |
第六篇 突出品质提升 打造沂蒙北部中心城市
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中等城市培育试点县和城乡融合试验区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进一步优化城镇发展布局,推动城市形态优化、功能强化、品质提升,提升县域综合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章 做美做靓中心城区
深入实施“以河为轴、两城同建”战略,细化功能分区,完善基础配套,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中心城区在产城融合、城旅融合、城乡融合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以河为轴,两翼齐飞”发展格局。
全力推进“两城同建”。加快金澜湾沂河大桥、沂河度假小镇等项目建设,推进三桥风景区建设,加快形成“三河交汇、三桥飞架、三岛辉映”格局,打造城市发展最美中轴线。西城,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定位,加快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地下管廊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培植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医养健康等产业,将西城建成现代化城市。东城,以完善功能、提升内涵为主,加快实施道路改造、亮化绿化提升,完善“城市家具”配套,推进智能公共停车场、停车位建设,进一步夯实东城承载能力,让东城更有品位、更加靓美,通过五年努力,实现“两城同建”“十年大成”的奋斗目标。
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注重城市整体形象规划设计,提升道路、景观绿化水平,彰显城市环境新风貌。健全城市路网系统,规划新建向阳街东延、文峰山路等城区道路,进一步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过街天桥设施,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推进城市绿肺建设。完善市政管网、垃圾处理和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计划铺设、改造供水管网40公里,建设雨水管涵80公里、污水管道44公里,建设污水处理厂1处,改造提升生活垃圾中转站2处。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健全城市有机更新机制,有序推进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升,重点完成150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积极推进老旧厂区、老旧街区改造,让街区“透亮”、旧区“变靓”,通过活化利用厂房旧址和发展工业旅游等方式,将“工业锈带”改造为“生活秀带”、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和文化旅游场地。协同推进地上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和建设,加快实现空间开发利用一体化,提高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效率。
引导人口有序集聚。将中心城区作为承载人口落户的主要平台,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鼓励进城农民工就近就地转变为市民,增加县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推动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马站镇向新市镇迈进。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将进城农民统一纳入社区管理范围,提供均等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社保接续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将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覆盖进城农民工,为农民进城提供物美价廉的住房保障,使落户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权益。
专栏4 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城市交通设施:(1)城区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包括沂河西岸贯通工程(沂水-沂南)、高铁站连接线、淮河路、惠民路等道路(2)桥梁新改建工程:包括金澜湾沂河大桥和顺元大桥改造。 城市更新工程:(1)续建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2)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工程(3)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 市政服务设施:(1)市民文化艺术中心(2)全民健身运动中心(3)“城市家具”配套工程(4)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程(5)停车场(泊位)建设工程(6)人防工程(7)园林绿化工程(8)城区美化亮化工程 数字设施:沂水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 |
第二章 突出乡镇个性特色
全面提升乡镇城镇化水平,充分发挥乡镇驻地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支撑作用,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乡镇。
发展镇域特色经济。在构建“一区两镇七集聚”产业总体布局基础上,引导各乡镇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沂城街道、龙家圈街道积极发展城市经济;马站镇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和高档板材产业;许家湖镇、黄山铺镇、四十里堡镇,发挥近城优势,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杨庄镇、诸葛镇,发挥矿产资源优势,适度发展矿产深加工产业;富官庄镇主要发展矿山建材和花卉产业;道托镇侧重新型建材,积极承接交通带来的商机;高桥镇加大板材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大力发展塑木产业;泉庄镇、院东头镇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夏蔚镇加快发展红色旅游业;以打造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积极推进诸葛镇以苹果、沙沟镇以韭菜等蔬菜、夏蔚镇以大樱桃、崔家峪以板栗、高庄镇以红薯深加工产品、圈里乡以晚熟蜜桃等优质农产品发展。
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加强镇驻地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强化城镇集聚功能,提高生活服务便利化程度,建设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镇域经济中心。构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村居民半小时生产生活圈,以镇带村、以村促镇,增强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城镇建设管理体制,依法放权,权责统一,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优先发展镇管理权限。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三章 推动城乡融合互补
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逐步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自由化。推动城乡资产产权制度特别是土地产权制度、住房产权制度等方面有效衔接,促进城乡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将转让上述权益作为落户前置条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探索农民转让权益的合理路径。鼓励城乡产业互动、产业融合、资本联结,推进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种有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向乡村回流。
稳步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探索实施“户随人走”的新型户籍制度,试行以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转移备案制度,实行农业转移人口“宜城则城、宜乡则乡、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扩大城镇公共服务覆盖面,促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广泛覆盖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及随迁家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权益,真正实现农村权益不减少,农村“三权”自愿有偿转让机制更加顺畅。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实现在城镇安居、安心、安家。
第七篇 激发消费活力 建成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度挖掘消费潜力空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全力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第一章 积极扩大居民消费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破除制约县域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进一步释放全县消费潜力。
加快商业布局优化。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培育提升恒隆广场、万德广场、沂蒙国际财富中心等核心商圈,建设商业综合体,打造沂水消费新地标。推进华隆五金建材城、沂蒙市场、沂河市场等商业区、步行街改造升级,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提升批发零售业规模和档次。培育沂蒙彩虹小镇、三桥风景区、雪山风情街等夜间经济板块,补齐城市夜消费短板。积极引进汽车销售、4S店等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引导汽车销售服务企业集聚发展,在城北长安北路两侧打造汽车销售服务集聚区。大力发展农贸市场、便利店等社区商业,打造居民就近消费生活商圈。加快发展农村商贸,完善农村商业设施,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面向农村的共同配送中心,推进城乡消费一体化建设。推动线上消费发展,加大沂创公社、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等平台培育力度,加快发展智慧零售、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型消费业态。
积极拓展消费领域。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切实满足居民需求,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服务供给。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市场,鼓励实体零售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持线上经济、平台经济发展,发展体验消费、无人销售等新业态,鼓励云端互动、数据拼单、网络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支持多样化消费,促进发展小店经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单位与职工结合工作安排和个人需要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错峰休假。支持发展县域运动健身业、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消费业态,提升节庆消费、集市消费、夜间消费的活力。
优化社会消费环境。鼓励各类企业在公正公开前提下开展各种优惠促销活动,刺激扩大消费。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群众消费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金融对居民消费信贷的支持,提供优惠消费贷款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加快实施“品牌营销工程”,加大“沂水十品”宣传推介力度,培育一批品牌营销示范企业,促进沂水产品的品牌提升和市场销售。以“四个最严”为抓手,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和市场监督,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哄抬物价、虚假宣传、商业欺诈和偷逃税费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进12315投诉举报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放心,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全面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和结构优化,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适应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构建完善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助力制造业发展。(1)提升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提升行业软件研发能力。(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瓦日铁路、胶新铁路、长深高速等骨干运输通道和近海临港区位优势,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大宗货物储运等专项物流,建设一批专业化物流园区(中心)。(3)推进城乡配送体系建设,继续推广“农超对接”,推进电子商务快递配送信息平台和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建设。(4)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引进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建立产业创新基金、公募基金,引导成立私募基金,引进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比例。(5)发展总部经济。扶持综合实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总部企业;引导县外企业将总部或功能中心放在我县,提升我县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6)推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等业态发展。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以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1)大力发展批发零售业,推进商业结构和业态调整,发展超市、便利店、综合购物中心等业态,增强商业聚集效应;完善批发业,改造现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2)实施住宿餐饮业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鼓励名牌、老字号企业实施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3)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健全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长效机制,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住宅,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4)改善物业服务水平,实施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机制,推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四位一体”物业管理模式,实施物业项目菜单式服务和小区项目经理责任制。(5)壮大健康服务业,形成以健康服务、社区养老配套服务、健康产品研发和生产、康体健身等业态为主的健康产业体系。(6)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规范养老服务业服务行为,面向市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推动新兴服务业向规模化和价值化发展。瞄准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支持网红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发展。积极发展创意产业,重点培育一批数字技术、广播影视、动漫游戏、虚拟现实、表演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创意群体,打造一批创意精品,鼓励企业利用老厂房改造开发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发挥我县产业基础比较优势,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绿色设计、轻工业产品设计、纺织品设计等工业设计,推广虚拟现实技术,重点培育壮大专业工业设计公司。支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鼓励发展节能技术、节能监测诊断服务、节能咨询服务等服务业,引导发展环保工程总承包及治理设施运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专栏5:服务业重大项目 (1)职业学校创客创新活动中心项目(2)县人民医院西院区医养中心项目(3)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4)汇恒置业儿童职业体验中心项目(5)夜间经济打造工程,包括沂蒙彩虹小镇、三桥风景区、怡和怡景廊桥 |
第三章 大力培育数字经济
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将数字经济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领域进一步融合,重点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推动互联网+智能制造、农业、旅游、金融、交通、健康、服务等发展。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加快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拓展、新模式示范、新产业培育。培育引进供应链管理平台式企业,探索运用“新技术+新制造+新模式”的运营驱动模式。
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围绕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工程,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业务,发展顾客对工厂(C2M)制造模式,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和柔性化。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工业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应用。到2025年,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持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融合发展,深化互联网和大数据在电子商务、智慧商业、个人和企业征信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物流的融合应用,建设智能物流骨干网络。支持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家政服务、健康养老、体育健身行业的创新应用。
第八篇 强化投资拉动助推发展新格局
发挥投资对优化经济结构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提高投资效率。
第一章 融入重大区域战略
坚持借势借力发展,积极对接融入国家和我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化交流协作,贯彻落实全市“三步走”战略,在“打造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应基地,培育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后花园’,建设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后方’”中率先突破,推动要素高效优化配置,融入区域一体化大市场。
深度融入鲁南经济圈。加强与鲁南经济圈市县交流,谋划论证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努力在高铁通道建设、流域水利设施、能源协同保障、“数字鲁南”建设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探索协同推进革命老区转型创新发展的路径模式。推动区域优秀文化旅游资源规划整合,促进鲁南经济圈旅游资源的协同一体化开发。立足维护区域优质生态资源,加强与周边县区合作,建立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加强沂山、沂河、沭河等山水资源的整体保护性开发。
深化与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合作。与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相关县市开展对接合作,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产业协作配套或共建园区,围绕相关产业共性技术共建产学研联盟或研发平台,围绕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落地共建孵化基地和中试基地,围绕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开展人员迁移信息、社保信息等共享共用。借鉴先进县市深化改革、“双招双引”等领域经验做法,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放大国家战略辐射带动作用,承接优质产业、科技资源、人才资金转移,强化跨区域合作。依托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充分利用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地区优质资源,提升带动我县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上下游间合作发展,严格流域环境准入标准,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推动上下游地区协调发展。
第二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基础设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其作为稳投资、增后劲、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结合点,为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
构建智慧数字网络。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城管建设。积极开展5G网络规模部署和商业应用,推进车站、社区、商场等重点区域5G基站和配套网络建设,完成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扩容,推动家庭宽带千兆接入普及,“十四五”时期5G基站建设500个以上。推进工业、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物联感知设施部署。探索开展无人机、机器人运转所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环保、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支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提升综合交通网络。扎实做好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沂水段及站点建设工作,争取规划中的聊城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朐沂铁路、沂董铁路在县城附近设站,加快清沂山石化铁路专用线建设,形成通联全国的铁路交通网。推进临临高速与董梁高速规划建设,与现有青莱高速、长深高速形成两横两纵的“井”字型高速路网。争取通用航空机场在沂水落地,开辟对外联系的空中通道。实施沂邳线改建和沂河西岸道路贯通工程,修建泉重路、莒道路、顺元大桥(许家湖赵家楼桥)等道路桥梁,高标准建设高铁站连接线、黄山铺火车站连接线、峙密山居至沂南旅游道路。巩固提升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成果。
打造安全能源网络。完善提升电网架构,新扩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电网智能化和输配协调发展,提升电网供电质量、可靠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电力供应平稳有序。加快油气管网和储备设施建设,推进日照港—京博输油管道工程。按照城区供热规划,合理布局供热、供汽管网。持续加大热源改造、供热管网、换热站等供热设施建设力度,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加快沂水县北部片区集中供热、院东头镇沂蒙山酒业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提升乡镇集中供热比例。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积极稳妥地推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有序发展。
完善现代水利网络。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构建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推进沭河小沂河水系连通、跋山沙沟水库连通工程,沭河、潍河、浯河等河道治理工程,新建沂山林场沭河源水库、辛子山水库等重大工程。提升防汛抗旱能力,实施沂河、沭河防洪治理工程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强化水生态功能保护区作用,加强对沂沭河源头、重要饮用水源地、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建设专业物流网络。围绕打造区域专业物流节点城市,全面加快货物物流园区、客货运枢纽等建设和转型升级。依托胶新铁路沂水站和瓦日铁路沂水西站,加快正本龙腾物流、四十里堡公铁联运物流等项目建设,推进发展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完善仓储设施建设,发展冷链物流、转口物流和国际物流,加快鲁担(沂水)公司马站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完善农村物流县级分拨中心,加快乡镇运输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等设施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推动农村物流体系和农村电商深度融合发展。
专栏6: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交通设施: ——铁路:(1)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沂水段及站点(2)聊城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沂水段 ——公路:(1)高速公路:临临高速沂水段(2)国道、省道:G233克黄线沂水马站至沂水沂南界段大中修工程、沂邳线改建 能源设施:(1)临沂灵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2)沂水县北部片区集中供热项目(3)盛荣新能源杨庄镇峨山49.9MW风电项目 水利设施:(1)沭河综合治理(2)沙沟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3)北一环橡胶坝建设工程(4)沂河上游堤防加固工程(5)沙岭子河综合整治工程 物流设施:(1)鲁担(沂水)公司马站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2)正本龙腾物流智慧综合物流项目(3)四十里堡公铁联运物流项目(4)清沂山石化铁路专用线项目 |
第三章 推动投资量质齐升
坚持“项目为王、质效为先、产业为本”三大原则,继续实施招大引强、招商选资工程,确保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
推动高质量招商。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招商+部门+乡镇+开发区”一体化工作推进体系,制定高质量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以高质量招商引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坚持以产业链招商、以企招商、点对点招商为主要方式,面向国内产业集中区域,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开展重大招商推介活动,立足“精、准”二字,实施“精准招引”工程,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着力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提升落地项目质量,分产业、分地块制定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准入标准,改革项目评审流程和评审机制。加强项目质量过程管控,实行项目投资协议公证制和项目质量负责制,建立低效企业退出机制,加大不良项目清退力度。
加快推动项目建设。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建立重大项目策划和滚动实施机制。围绕增强产业集群优势、夯实产业支撑能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高区域生态能力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政策扶持跟着效益走”的原则,加大好项目、大项目建设推进保障力度。推行“标准地”出让方式,研究提出项目方向、投资强度、亩均效益等相关指标,一次性公示出让条件,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优化项目推进服务,全面落实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围绕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全流程做好专人专班服务,打造务实高效的投资服务环境。深化重点项目专班帮扶、绩效考核和定期观摩调度等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政府资金投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参与各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及工程总承包(EPC)等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充分发挥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资金的作用,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第九篇 强化创新驱动 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建设创新型强县。
第一章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
推动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完善全县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增强全县经济发展后劲和质量效益。
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推进现有平台提质升级,鼓励企业建设重点试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支持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切实发挥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提供更加便捷服务,培育更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整合,鼓励企业与中科院、“双一流”院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推动有关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培育创新创业共同体,力争培育产业技术研究院。
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平台,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形成“企业+平台、成果+转化、技术+配套”的创新赋能新格局。完善创新研发扶持政策,壮大科技创新主体规模,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按照“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关注一批”的梯次推进模式,推动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质量、数量“双提升”。到2025年,力争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以上。
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开展科技强县行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立足食品、机械、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瞄准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依托骨干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针对行业共性技术开展跨企业、跨区域技术合作,组建联合创新体,积极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研发计划和研发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高性能碳纤维、生物酶、彩色玻纤等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二章 汇聚一流人才队伍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创新人才培育和引进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推动人才资源总量持续扩大、质量持续提升。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立足全县特色优势和亟待突破的产业短板,围绕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需求,优化“人才+项目”组合,建立人才需求库和人才储备库,开展精准招才引智。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顺应人才高频流动趋势,打破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制约,通过规划咨询、项目合作、成果转化、联合研发、技术引进等方式,开展“柔性引才”,推动人才由“为我所有”向“为我所用”转变。研究制定人才强企计划,实施“一产一校”“一企多人”“平台覆盖”三大工程,实现每个产业一名省级以上领军人才、一支国家级专家团队、一家省级研发平台;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名长期合作的创新人才、3-5名全职工作的高学历人才。
壮大各类人才队伍。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依托各类活动联系人才、集聚人才。积极开展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省重点扶持区域紧缺急需人才、外专“双百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培育重大工程,着力引进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海内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团队+技术+资本”一体引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在战略开拓、市场驾驭、组织创新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企业经营者队伍。弘扬工匠精神,依托临沂大学沂水分校、临沂机电工程学校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体、校企合作为纽带的社会化、开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积极开展“金蓝领”培训、“劳动之星”技能大赛等竞技活动,不断壮大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群体。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制度。倡导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优化青年成长环境,发挥“青鸟计划”聚才引智作用,深化“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大力推进“新青年建功乡村振兴行动”。统筹推进党政事业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评价使用机制,赋予人才更多自主权、决策权,给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舞台和空间。加大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设立不低于1000万元的人才工作资金,统筹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工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载体建设。提高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推动企业通过股权、分红、业绩承诺兑现等方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激励人才创新作为。拓宽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人才相互流动的渠道,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兼职兼薪,支持企业培养和吸纳各类专业人才。
专栏7:创新驱动发展重点项目 (1)绿森塑木仿生塑木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2)隆科特酶制剂耐酸性a-淀粉酶创制研发项目(3)沂水机床厂精密斜床身管螺纹数控车床与工业机器人对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4)泓达生物2万吨/年乙醛缩合加氢生产1,3-丁二醇产业技术研究项目(5)泓达生物省技术创新中心(6)清沂山石化省重点实验室 |
第三章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深化“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制约技术研发以及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
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围绕产业化方向,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大型企业和社会资本兴办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促进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社会资源有效结合,积极争创全省技术转移先进县。建立与相关研究机构、高校对接合作的长效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和研究机构科技成果信息,鼓励企业为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集成、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科技成果系统化和工程化开发、技术推广与示范等服务,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孵化并发展壮大。
强化创新支持政策。创新科技经费管理机制和财政对科技投入方式,推广落实科技创新券政策,引导企业运用政策增强自身研发实力,尽快成长壮大。通过争取上级贷款贴息、示范推广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支持。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发挥好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金、新旧动能转换创投基金的作用,对处于不同创新创业阶段的企业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专项扶持。进一步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补贴、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落实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作用,实施好“千人服务千企”活动,推动企业科技特派员,带技术成果和科研项目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优化科创成果生态。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对专利申请和授权单位的奖励力度,引导和扶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推进企业专利托管,延伸托管服务内涵。引导企业积极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特别是鼓励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的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开展专利申请,发展自主品牌。支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意识及能力水平。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应用创新,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到2025年,力争发明专利授权量比2020年实现翻一番。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围绕重点产业,加快构建一批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支撑载体。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业创新者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开展科普集中宣传、科普进校园、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等活动,形成全社会积极创新创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十篇 强化改革推动 催生发展新动能
坚持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紧密结合沂水实际,强力推进改革开放,最大限度释放改革开放制度红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添能蓄势。
第一章 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优化政府服务,全面完善产权、公平竞争等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以落实“一次办好”改革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证照分离”“证照联办”、全程电子化登记等举措,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程序,加快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进一步提高注册登记信息化、便利化、规范化水平。加快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容缺受理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审批备案事项。全面推广“一次不用跑、全程帮代办”服务,打造沂水营商环境新品牌,真正做到院墙内的事企业办、院墙外的事政府办,让企业集中精力搞建设、抓生产。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完善产权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激励。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完善和细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制定知识产权侵权投诉处理工作基本标准,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动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
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推进竞争政策实施,加大公平竞争审查力度,深入开展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加强对重大节日、易发时段、重点领域的价格监管,查处网络不正当竞争、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治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日常监管“双随机”全覆盖。强化信用监管,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涉企信息全口径归集,探索统筹各领域“黑名单”制度。
第二章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落实土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强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监管。深化劳动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
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优化功能配置与资源资产注入,推动沂水城投集团等资产运营平台做大做强。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落实企业改制、兼并重组、产业升级等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行为,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制度性成本。完善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建立顺畅高效的政企沟通渠道。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支持品牌提升。坚持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构建“政府引导、金融扶持、社会跟进”的多元化资本下乡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强化财政收支管理,加大重点领域保障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完善预算绩效管理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建设。
第三章 推动全面对外开放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充分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不断培育对外竞争新优势。
稳定发展进出口贸易。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做强一般贸易,不断提升加工贸易,推进食品、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机械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贸易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外贸外资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采取网上销售、网红直播等方式出口转内销。优化外贸企业服务,简化外贸企业备案流程,开展“点对点”精细化服务。重点培育一批实力强、潜力大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利用广交会、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内外展会平台,拓展新空间、打开新市场。
稳定扩大利用外资。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与外资合作对接力度和国外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加大对外技术交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物流园区积极争取发展保税区,把保税区政策优势与沂水产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承接国外技术和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机械装备、精密电子、仓储物流等产业。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以企招商,拓宽外资利用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外资,全面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水平。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国家对外开放部署要求,坚持市场化运作和差异化对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地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区位优势,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贸投资、人文交流、国际产能等领域合作,对接临沂国际商贸城、临沂“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等平台载体,积极融入临沂商贸物流枢纽和对外开放新高地。发挥山东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拓展日韩市场,在节能环保、精密制造、食品、新材料等方面引技引智,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专栏8深化改革重点事项 (1)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2)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3)省级婚俗改革试点(4)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5)省级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县试点(6)省级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试点 |
第十一篇 增进民生福祉 建设幸福沂水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第一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理念,全面建立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围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方面,细化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对象、标准、责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普惠化水平。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标准,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缩小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助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建立县、镇、村三级培育体系。鼓励支持社会机构承接政府职能转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卫生、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强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全流程网上办理比例。
第二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优化就业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挖掘内需带动就业,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稳定扩大就业的支撑作用。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养老、托育、医疗、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发展壮大,吸纳更多就业。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开发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用好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就业资金,持续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充分发挥新业态新模式对稳企业保就业的促进作用,支持网红经济、平台经济等规范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不断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人事争议协调处理机制,保持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树立底线思维,实施普惠支持政策,做好监测预警和应对预案,防范化解重大失业风险。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鼓励毕业生到乡镇特别是困难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带动更多农民工等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促进退役军人就业,扶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抓好扶贫车间规范提升,落实好公益性岗位安置政策,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加强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加强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鼓励其到企业就业、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十四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整合全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中小企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机构的作用,提供就业信息、项目开发、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就业创业服务。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针对不同对象开展精准培训,全面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或转岗转业培训,组织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支持各类企业和临沂大学沂水分校、临沂机电工程学校合作建设职工培训中心、企业大学和继续教育基地。建立健全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残疾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形成有利于公平就业的制度环境。
第三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实施教育优先战略,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普及全民教育,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大力发展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构建科学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到2025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全部入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制度,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坚持网上报名、阳光分班,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公开、透明。“十四五”时期,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8处。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引导学区和集团加强内涵建设,推动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普通高中综合改革,提升“选课走班”实施水平。建立学生生涯规划结构系统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满足普通高中学生多样性、个性化选择的需要,形成具有沂水特色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优化高中学校布局和学校办学规模,规划新建高中学校1处。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完成特教学校整体搬迁重建。实施全纳教育,让残疾孩子接受合适的教育。
提升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水平。完善现代中职教育体系,努力实现与普高的协调发展,规划新建职业学校1处。加大学校专业建设力度,做到专业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相结合,与学科发展相促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落实职教高考制度,为学生搭建多元化成才路径。全面完善成人继续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以成人教育为重点、不同类型人群、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以“互联网+”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立网络化、立体化的全民终身学习教育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民办教育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规范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稳定发展。鼓励支持临沂大学沂水分校、临沂机电工程学校等院校开展老年教育,兴办老年大学,满足老年人对终身学习的需要。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按照“四有”老师标准,完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三位一体,全员、骨干、名师三个层面结合,县校两级以校为主”的梯队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探索建立县域内城镇与乡村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坚持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体现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广“一校带多校”教学和教研组组织模式,提高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开课率和教学质量。利用2-3年时间,建成基本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分学科、分学校的互动、开放、动态、实用的新课程资源群,初步建成集教案、学案、教学课件、教学工具与软件为一体,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数字化教学核心资源库。
第四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坚持和完善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门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探索医疗服务与药品分开支付。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居民老年基本生活。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积极支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突出住房民生属性,逐步构建公共租赁房、老旧小区综合环境整治、住房租赁市场等多渠道、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住房保障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申报优先审批、征地优先办理。健全公租房申请、轮候、准入、退出等工作机制,逐步推广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不断提高公租房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加强党建引领作用,协同推进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商事务、协调互通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打造沂蒙红色物业品牌。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全面抓好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建档立卡。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依托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实施退役军人创业品牌战略,加强退役军人创业典型、创业品牌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退役军人创业社会氛围。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开展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创建活动,打造“红色沂水·情注老兵”县域品牌。开展双拥企业、双拥单位评选活动,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双拥共建。
优化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对象认定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下的按标施保、按户施保、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强化分类施保,实施差别化救助,重点加大对低保家庭中的未成年人、老年人、重病患者和重度残疾人及单亲等特殊家庭的救助力度。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对象的精准发现机制,依托线上大数据平台及线下网格化社区治理模式,对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事业。
第五章 推进健康沂水建设
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健康服务体系。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坚持医疗机构公益属性,构建诊疗和预防结合、公立和社会办医疗机构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中医医院、县医院西城院区、县医院夏蔚分院、妇计中心业务综合楼、精神卫生中心业务综合楼建设,对诸葛镇、许家湖镇、高桥镇、富官庄镇、杨庄镇等乡镇卫生院病房楼和全县部分村级卫生室进行改造提升。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健全完善卫生人才引进机制,健全完善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管理机制,稳定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创新电子健康卡与公共卫生相结合,打造“医卫融合”新模式。
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网络。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加快推进中医医院和县域内中医药医共体建设,支持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中医事业的投入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编制倾斜、专家授课、名医巡诊、设立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娴熟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打造精品国医堂,重点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技术使用。建设中医药参与慢病管理机制,重点对慢病中的高血压、糖尿病人群进行干预。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医养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现代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公立医院内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人员招聘和人才引进、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等经营管理自主权。做实做强县域医疗共同体,推进医疗服务资源均衡共享。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医药供应保障。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建立健全跨区域就医协议管理机制。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施全民健身品牌战略,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推进县城全民建设运动中心、标准田径场、标准体育馆、标准游泳馆“一中心一场两馆”建设,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健身圈”。实施乡镇、社区体育健身广场器材更新换代,在城区和乡镇打造高标准智能化健身驿站。利用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组织开展马拉松、篮球、毽球、羽毛球、自行车等各类运动项目。借助县体育运动学校、体育社团等打造特色优势项目,争创省级优秀训练基地。支持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场馆建设运营、竞赛表演、中介服务等体育产业发展。到2025年,体育人口比例达到50%以上,争创2处省级体育产业基地。
第六章 推动人口均衡发展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优化家庭生育服务。落实国家人口政策,大力提倡优生优育,鼓励居民按政策生育,促进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通过采取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等措施,支持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鼓励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在就业人群密集的产业聚集区域和用人单位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按照标准和规范在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相应的照护服务设施和配套安全设施,并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提升妇幼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和健康儿童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实现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筛查全覆盖。积极开展高龄孕产妇、再生育人群的服务和指导。全面加强妇幼健康服务,加强各助产机构产科能力建设,完善爱婴医院资质审查,全力保障母婴安全。到2025年前,县妇计中心建设成为集保健、医疗于一体的妇幼健康服务基地,年医疗保健服务25万人次以上。
保障妇女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妇女生存发展的利益需求出发,努力实现妇女在身心健康、文化教育、经济参与、决策管理、社会保障、环境优化和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妇女整体素质,促进妇女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比例,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促进妇女就业,提高创业人员中女性比例,确保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参与经济发展。妇女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女性领导干部数量显著增加;建立健全基层妇女组织建设,保障农村妇女进两委比例稳定达标。
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高标准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改善无障碍设施设备,推进无障碍城市创建。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构建以社区康复为基础、中心康复为依托、机构康复为支撑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实现残疾人康复服务全覆盖。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增收,实施残疾人精准培训,充分利用残疾人就业基地资源,多渠道开展贫困残疾人就业安置工作,使更多的残疾人劳动致富。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支持改造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延伸,或转型发展成为收治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加强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安宁疗护机构和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新(改、扩)建养老机构。引导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培育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龙头社会组织。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已建公共场所、城市道路和涉老设施场所无障碍化改造力度。
专栏9民生重大项目 (1)县人民医院西院区病房楼建设项目(2)县精神卫生中心建设项目(3)县中医医院建设项目(4)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5)乡镇卫生院建设提升工程(6)农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工程(7)幼儿园建设工程(8)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9)职业学校建设项目(10)特教学校建设项目 |
第十二篇 发挥生态优势 建设美丽沂水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发展,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发展的沂水模式,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抓好生态保护,建设天蓝、水绿、山青的宜居生态环境。
推进重要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基本建立起覆盖主要河湖、水利工程、水源地和取用水户的监测体系。实施水流域治理项目,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强化拦蓄泥沙、蓄水保水功能。通过立体化生态修复,开展河道底泥重金属治理,探索内源治理模式。通过地质灾害防治、土壤基质改良、植被恢复、景观美化等措施修复山体生态环境,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保护与治理矿山生态环境,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和“边开采、边治理”原则,明确矿山企业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严厉打击无证开采、破坏性开采、超规模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等违法开采行为。
全方位开展国土绿化。采取封育和新造结合的方式,全面完成荒山绿化任务。做好25度以上陡坡地、重点水源保护区15-25度坡地、严重沙化土地、重要水源地、严重污染土地等重点地块造林绿化工作。加强水系绿化,以沂河、沭河、浯河、梓河4条主干河流和跋山水库、沙沟水库为重点,统筹实施河流两岸、水库周边区域植树绿化。对重点区域实施森林景观改造,实施彩化树种区域化栽植,增加树种多样性、观赏性。开展乡村绿化行动,充分利用村庄闲置土地、宅基地、废弃土地开展植树绿化。2025年,林木蓄积量控制在400万立方米以上。
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划定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水源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将县级沂河自然保护区、沂水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保护价值高、生态系统完整的区域重新整合为沂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将重要森林生态系统、地质自然遗迹等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河流、水库、林场等区域列入森林自然公园、地质自然公园,做到应保尽保。
第二章 推进污染系统治理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源头防治,统筹推进水、大气、土壤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环境。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县域减排责任,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关停退出一批落后和过剩产能,严格执行能耗、煤耗“双控”制度,加大散煤治理力度,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工业污染源整治,严格落实分行业污染治理整改提升和标杆企业创建技术规范,完善冬春季重点排污企业、排污行业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减排方案,重点排污企业实现全面监控。以运输量达到10万吨以上企业为重点,开展企业运输车辆污染整治行动。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建立完善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控系统。推进城区扬尘污染治理,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比例,2025年底前达到90%以上。强化机动车管控,采用改电动、升级国Ⅳ以上或老旧车辆黑烟治理等多种措施解决扬尘、尾气污染问题。积极推进电代煤、气代煤等清洁供暖方式,引导优先采用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加强碳排放管控,全面落实省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开展工业聚集区及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定期开展排污单位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PH等监测,确保全面达标排放。全面做好庐山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防控工作,加强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加快实施城区老旧排水系统改造,积极推进村镇级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及运营管理。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关停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工业企业自备水井,减少一次水用量,完善城镇再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城市绿化、道路清扫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强化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跋山水库和沙沟水库水质保障工程、南墙峪水库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确保饮用水安全。
抓好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严控工矿污染,控制农业污染,减少生活污染,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优化处置能力配置,鼓励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种类单一的企业配套建设危险废物收集、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鼓励自建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或处置设施,并提供对外经营服务。加大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和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控化肥农药滥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种植基地灌溉用水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方案、养殖场搬迁清单和计划。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非禁养区内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雨污分流、污水贮存、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到2025年,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禁止在河、库中设置人工投饵网箱或围网养殖,实行养殖品种、结构和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标准化养殖鱼塘建设改造,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第三章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
坚持节约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提高水、土地、能源等利用效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动节约用地,转变用地方式,积极盘活存量,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做到建设用地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加大违法建筑拆除力度,严格防控新增违法建筑。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以淀粉糖、石化、纺织等高耗水行业为重点,开展工业节水服务。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模。推动垃圾分类,加快建设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厂等,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推进节能低碳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加大重点工业企业能耗管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现工业节能减排。抓好商业、民用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积极推进新能源示范镇建设,推进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等建设。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发展,加快充电桩布点,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和公众出行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广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工业、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及重点项目。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整治力度。完善废旧金属、纺织服装、建材等行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强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提高产业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持清沂山石化、恒泰纺织、泓达生物等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围绕种植、养殖、加工、沼气、废物利用等重点环节,探索特色循环农业产业链。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拓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渠道。
第四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思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控制度,建立用能权、用水权、用地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制度,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加强饮用水源地安全管理,完善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取水权用途管理。完善居民生活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建立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重点推进规划环评工作,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资源开发等各类专项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预防控制新增污染,规范新建项目审批。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排放工作。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完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将企业违法排污和项目违法违规建设作为监督执法重点。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产品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乡镇间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成效与财政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价值市场化实现方式,研究建立生态产品的评估体系和考核体系,探索推动生态产品确权,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可持续的方式经营开发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补偿。
专栏10:节能环保建设项目 (1)美森(沂水)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沂水县城镇垃圾分类一体化及县城改厕项目(3)昆达生物杂醇油综合利用项目(4)沂清环保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 |
第十三篇 坚持安全发展 建设平安沂水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平安沂水”建设,创新城市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章 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坚持预防预备与应急处突相结合,建立健全经济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加强风险管控,落实安全责任,全面提升防范化解安全风险能力。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强化专业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为基础,落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县疾控中心能力提升及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设施配套,增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充分共享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整体和分区域的应急医疗救治反应能力,完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坚持源头控制、严管并重,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构建上下联动、区域联防、部门配合的监管执法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深化校园、农村、餐饮食品安全治理。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和追溯系统,确保城区农贸市场建成使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加强食品企业生产监管,推动食品产业安全品牌建设。加强药品零售使用环节质量动态监管和风险控制,加大对网络销售药品等新兴业态的监管力度。
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交通运输、矿山、危化品、建筑工地、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持续推进风险分级防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实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互联网+安全生产”,加强安全风险智能化、信息化管控,推动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安全水平。
第二章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各类事故灾害。
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统筹加强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建设,健全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协同联动,完善全县统一的综合指挥信息平台,实现突发事件应对统一指挥、科学决策和高效救援。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提升物资、力量、医疗、运输、通信等方面综合保障能力。健全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强化实战化应急演练。推进智慧应急建设,提高预警预报和精准治理能力。
提高减灾防灾抗灾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开展地震、地质、气象、海洋等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全县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进一步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点布局,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完善自然灾害观测台网和监测预警感知网络。推进应急避难设施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城乡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安全设计,提高抗震减灾能力。
第三章 加强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创新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坚持发展好“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打造县级社会治理中心,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沂蒙乡贤助力乡村治理。深化“多元对接、多调化解、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提高矛盾排查、纠纷调解、治安防控、帮教管理、社会服务等能力,构建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的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提升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培育发展公益志愿、社工服务、文体娱乐、协调管理等类别及复合型社会组织。
推进“信用沂水”建设。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科学界定信用信息适用范围,建立信用记录,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力度,加大信用信息公示力度,全面建立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领域,将公共信用信息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诚实守信主体提供更为便捷的公共服务。完善信用修复机制,保障信用主体信用权益。深入推进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用县创建工作,树立诚信文化理念,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环境,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打造“平安沂水”升级版。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网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加强智慧警务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与公安业务融合。加强农村警务工作,扎实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室建设。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机制化,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推进全民禁毒。加强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第十四篇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强化规划实施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心聚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第一章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临沂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正确处理保证党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转化为沂水具体实践。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积极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形成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章 凝聚开拓奋进强大合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人大履职能力,增强人大整体功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民营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广泛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等爱国友好力量。发扬沂蒙人民爱党爱军的优良传统,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章 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县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化“法治沂水”建设,推动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争创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实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程序。严格执行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定,推动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审查、发布、备案、清理和有效期制度,实现规范性文件的动态管理。继续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沂水县行政复议中心建设,畅通行政复议受理渠道,规范行政复议案件审理程序,完善复议各项工作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推动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覆盖、全落实。推进法律顾问进社区(村),逐步将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继续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司法所、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依法诚信示范企业等法治创建活动。
第四章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建立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统筹规划管理,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制度和备案制度,推动规划基础数据互联互通和归集整合。加强规划间纵向和横向衔接,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在约束性指标、重大生产力布局、生态环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与民生福祉等方面与总体规划做好衔接,有序推动“多规融合”和“多规合一”。强调总体规划的导向作用,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要按照规划的方向和要求协调一致、协同发力。
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围绕事关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产业、事关沂水长远发展的重大设施、事关全县民生福祉的重要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强化各类要素资源保障,强力抓好重要事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工作,定期督导、调度、通报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突出问题。紧盯国家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资金投向,加强中央、省、市政策对接协调,持续做好项目设计、谋划和争取工作,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级和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咨询评估、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提高项目管理和建设水平。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制定规划分解落实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把约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纳入各乡镇(街道)和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规划中期评估评价制度,健全规划实施修订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按程序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加强规划法律约束,将规划实施中重大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列入考核审计范围,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接受全社会监督。
全县人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沂水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砥砺前行,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向着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县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政策起草单位:沂水县发展和改革局
现场解答地址:沂水县正阳路19号
联系电话:0539-2251556
Copyright©沂水县人民政府
承办:沂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沂水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Email: ysxxgkb@ly.shandong.cn 网站标识码3713230027 鲁ICP备06000965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