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沂水县“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
- 公告内容
- 草案内容
- 决策依据
- 草案解读
- 我要发表意见
- 结果反馈
为加快全县循环经济发展,县发改局牵头编制了《沂水县“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了征求意见稿。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11月27至2023年12月27日。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一)通过电子邮件将意见和建议发送至:lyysfgj@163.com
(二)通过信函将意见和建议邮寄至:
沂水县正阳路19号,沂水县发改局办公室收,邮编:276400 联系电话:0539-2269976
沂水县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11月26日
沂水县“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沂水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对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推进全县循环经济发展,根据国家《“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山东省《“十四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规划》、《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临沂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以来,沂水县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和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重要措施,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沂水县、沂水经济开发区分别获批“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动能担纲态势加速形成。2020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10.2:43.9:45.9调整为10.5:38:51.5;实施重点技改项目473个,总投资221亿元;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110个,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15年的20.51%提高到58%,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固废利用率不断提高。全县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涉及粉煤灰、煤渣、尾矿、建筑垃圾、生物质秸秆、污泥等,目前已形成水泥、混凝土、砖瓦等行业企业回收利用粉煤灰、煤渣等固体废弃物,长青生物公司回收利用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秸秆等),昆达公司焚烧利用污泥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固废处理及利用体系。2020年,全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5%;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膜利用率分别达90.12%、92.77%、80%;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通过焚烧(余热利用)、建材生产等方式综合利用率达100%;全县已建成运行垃圾焚烧厂1个,建筑垃圾实现全部综合利用。
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能源、水资源、农用资源消耗强度大幅降低,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万元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15.6%。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降低34%。全县农作物种植化肥实物施用量为109883吨,比2015年下降6.1%;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下降17.4%。
专栏一:沂水县“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
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有1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由沂水沂清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建设,位于沂水县黄山铺镇石官庄村北侧,已于2017年建成投运,采用垃圾焚烧炉排炉+余热锅炉+纯凝汽轮发电机工艺模式,日处理生活垃圾(由县环卫部门运至垃圾仓)600吨,年可处理22万吨生活垃圾。 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山东创业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庐山化工园区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项目,核准危险废物经营规模为93350吨/年,其中:焚烧规模16500吨/年,物化规模11500吨/年,填埋规模65300吨/年,收集贮存转运含汞废物50吨/年。 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全县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10家。其中,沂水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热电联产项目形成“生物质-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山东昆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污泥处置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糟液处理后产生的沼气和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做锅炉燃料使用;尾矿尾渣综合利用正在稳步推进。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与临沂皓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沂水县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特许经营协议》,由其投资1.3亿元建设年处理建筑垃圾50万吨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建立建筑垃圾收集-清运-分拣-破碎处理-建材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推动利用建筑垃圾生产路面砖、植草砖、透水砖、道牙砖、再生砂浆、透水混凝土等绿色建材,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市政工程及海绵城市建设中。 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以利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饲料、有机肥、生物发电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变革和重构加速,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复苏,已成为世界主流。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严重冲击,国际资源能源供应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升发展水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打破外部资源能源供应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治制度优势显著,国家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十四五”时期将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释放内需潜力,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资源能源需求仍将刚性增长。但是我国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赖性较高,供需矛盾突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仍然不高,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2020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我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将有力传导至每个具体领域,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倒逼全社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传统产业将被重塑,在此过程中,循环经济将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从省内看,山东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扩大内需机遇、产业升级机遇、创新发展机遇、战略叠加机遇,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一是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施,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高质量、高效率、集约化转型升级。国务院全面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循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二是科技创新持续推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手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形态变革,低碳节能、综合利用、绿色环保等科技正在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新技术、新模式。三是循环经济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发展氛围良好。政府、企业、公众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责任意识不断提升,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市内看,各种积极因素正在加速集聚,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北接京津冀,南邻长三角,周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作为全国著名的商贸名城和物流之都,拥有123个专业批发市场,近3000条物流线路,市场主体突破100万家,外联内通,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临沂市处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交互地带,鲁南经济圈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的交融区域,京沪高速、长深高速等纵贯南北,青兰高速、鲁南高铁等横穿东西,周边毗邻日照港、连云港等大宗货物集散地,域内有全国著名的临沂商城,既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上游产业,又有利于打造下游链条,具有得天独厚的循环经济发展优势。
从全县发展来看,“十三五”期间,沂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立足当好沂蒙革命老区现代化建设旗帜中的旗帜,确定了建设市域副中心、打造发展新高地、建设秀美新沂水的总体发展定位,对接京津冀、融入济青潍,全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生态立县、商贸富县、文旅活县、依法治县七县建设战略行动,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外引内育,提质增效,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新获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循环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同时,全县循环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短板和弱项: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压力,现有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偏重于高投入、高消耗,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仍占较大比重;二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一些固体废物仍然不能低成本利用;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关注度不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深入实施绿色低碳优能战略,着力发展循环型产业,加快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深化农业循环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化水平,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强化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带动产业绿色化发展和低碳化转型,形成经济发展新优势。
坚持问题导向与提质增效相结合。着力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补齐资源回收利用设施短板,优化基础设施配置;以解决关键环节、关键问题为重点,加快培育循环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对生产生活的服务能力。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强化规划引领,对接国家、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布局,以资源再生利用为重点,提升重点种类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产业间相互耦合,加快构建生产、流通、消费、回收与资源循环再利用全生命周期的循环经济体系。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挖掘市场需求潜力,扩大市场空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循环经济,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到2025年,全县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服务产业转型、生态保护、城市提升的能力明显增强。废旧物资回收体系更加完善,资源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推动美丽沂水建设。
——循环经济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十四五”期间,全县循环经济的主要领域(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分别打造1处产业基地或集群,并分别培育1-2家骨干企业,带动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的中小型优势企业崛起。
——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基本确立。到2025年,全县循环经济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重点行业企业按要求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产品绿色设计、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成为常态化发展机制;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并运行稳定,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等完成市下达任务目标;农业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农作物秸秆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利用率完成市下达任务目标。
——绿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到2025年,县城区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餐厨废弃物处置体系、中水回用体系、二手商品市场、绿色交通体系等得以建立并规范化运行,乡镇废旧农用物资及秸秆农膜回收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建成区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基本覆盖,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等完成市下达任务目标。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少原生资源消耗,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显著增强,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不断降低化石能源消费量。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比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比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建设用地产出率提高比例等完成市分解任务。
沂水县“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分类 | 序号 | 名称 | 2025年 | 属性 |
发展规模 | 1 | 循环经济带来的经济产值年均增长率(%) | 6 | 预期性 |
循环发展 体系 | 2 | 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验收 | 完成 | 预期性 |
3 |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完成率(%) | 100 | 约束性 | |
4 | 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 92 | 约束性 | |
5 |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 | 90 | 约束性 | |
6 |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 50 | 约束性 | |
7 | 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 95 | 约束性 | |
8 |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 90 | 约束性 | |
9 | 农膜回收利用率(%) | 92 | 约束性 | |
绿色基础 设施 | 10 | 建成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 | 基本覆盖 | 预期性 |
11 |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 100 | 约束性 | |
12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资源能源 利用效率 | 13 | 主要资源产出率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14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比例(%) | 16 | 约束性 | |
15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比例(%) | 12.7 | 约束性 | |
16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17 |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18 | 建设用地产出率提高比例(%)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1、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以化工、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为重点,一业一策制定绿色提升计划,更新工艺流程、提升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把握好政策尺度,建立“两高”项目存量、在建、拟建三张清单,加快分类处置,对新建“两高”项目,严格落实产能、能耗、煤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个减量替代”。
完善提升传统产业链条。以价值链为核心,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赋能为动力,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推动化工、食品、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保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努力打通产业链关键产品、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培育带动能力强的核心企业,辐射引领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竞争优势。
专栏二:沂水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建链、强链重点内容 |
1、食品 推广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产业模式,推动食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同步提升,加快建设城北食品产业集聚区。 以沂水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构建高附加值功能保健食品产业链,培育营养功能食品、速冻冷藏食品、即食食品及功能性糖原、功能性基料等高附加值食品产业。 鼓励青援食品、鼎邦食品、世纪春食品等企业研发适合不同人群的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向多品种、营养化、健康型、高品质方向迈进。 积极研发应用果蔬保鲜、速冻、提取新技术,发展蔬果汁、FD 果蔬、植物精华等产品。 坚持打造区域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利用“好品山东”“沂水十品”等平台加强宣传,重塑沂水食品新形象。 2、装备制造 加大对传统制造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 引导福阳液压、沂工机械等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推动液压油缸、汽车连杆、销轴等传统配件产品,向高技术、高精密、特种用途、特殊材质等方向转型,发展高端配件产业。 鼓励沂水机床厂做精、做强数控管螺纹机床系列产品,研发智能数控系统和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形成智能机床加工中心成套装备生产能力。 扶持明沃机械、源泉机械结合国家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机械化战略部署,加快开发多功能耕作机械、收获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 推动泰克电子、亨井电子等企业开发智能传感与控制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尖端产品。 3、绿色化工 以“集聚化、链条化、高端化、绿色化”为方向,推动化工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现代化方向转型。 依托县域生物化工产业骨干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度打造“乙醇生产—污水处理—污泥压滤—焚烧发电”“乙醇生产—二氧化碳回收—食品级CO2”“乙醇生产—厌氧发酵—热电联产—乙醇生产”“乙醇生产—酒糟—纤维蛋白—饲料”等循环经济生产链条。 优化提升一批传统企业,促进产品、技术全面提升,实现生产效能根本改善。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庐山化工园区低效用地企业处置,盘活资源要素,积极引进高质高效高技术水平的项目,加快腾笼换俊鸟、靓鸟。扶持壮大一批领军企业,以昆达生物等实力大、产品好、技术水平高的企业为重点,培育国内领先的“链主企业”。 |
2、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坚持“招大引强”与“培优育强”双轮驱动,加快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施“新经济赋能”工程。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开展招引培育,力争在五年内取得较大进展。以玻璃纤维产业链延伸、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为发展重点,围绕山东玻纤加快形成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造玻纤新材料产业研发加工基地。促进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技术相融合、新兴制造业与新兴服务业相融合等新型业态。
3、探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食品、化工、装备制造、纺织等行业为重点,实施绿色化技术改造,更新工艺流程、提升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重大载体建设为引领,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工业园区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选择量大面广、与消费者紧密相关、条件成熟的产品,应用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支持企业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链上企业绿色化。
推进企业绿色循环生产。发挥清洁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在化工、纺织、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重点行业,以原材料减量化、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为重点,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清洁、末端循环的生产方式,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发展模式。鼓励企业之间围绕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打造资源利用链,对固体废物进行“吃干榨净”。
4、构建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
贯彻落实法规标准。各级政府部门应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山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并及时向企业进行宣传,确保各项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对历史遗留和无主固体废物治理等保障民生工程的“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调动社会和企业参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积极性。
强化工业固体废物收运处体系监管。依托省固体废物信息监管平台,建立完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申报制度,摸清底数,掌握产生、储运、利用处置等重点环节,基本建成规范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运场所,形成能力充足、布局合理、运转规范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处置体系。
强化工业固体废物执法监管。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监管纳入固体废物专项行动,各部门依据职责,加强联合监督执法,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固体废物专项执法,按时完成清理整治任务。
1、构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加快建立和完善社区回收点、镇街中转站、县区绿色分拣中心,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再生资源三级回收网络。依托“互联网+回收”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有效回收利用,在条件具备的居民小区(或1000户家庭左右)、行政村(或2000户家庭左右)设置回收网点;根据《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引导规划建设专业性、综合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与回收站(点)有效衔接。规范各类设备、车辆、家电、手机等二手商品市场建设,规范交易行为和流通秩序。鼓励借助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二手”模式,强化交易监管,提升二手商品交易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加快推进实体二手市场规范化建设和运营,鼓励集中建设规范的“跳蚤市场”,健全社区、学校等闲置物资交易、流通管理。
推进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相融合。建立垃圾分类分拣中心,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对生活垃圾科学分类,提高分类可操作性,降低分类成本。统筹推进人员、设施、空间、机制“四融合”,不断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相融合,加强再生资源规范回收和清运,提升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水平。到2025年,在主要城镇社区实现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收运相融合。
着力培育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鼓励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授权专业化企业开展特定废旧物资回收业务,实行规模化、规范化运营。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按照下游再生原料、再生产品相关标准要求,提升废旧物资回收环节预处理能力。培育多元化回收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鼓励回收企业与物业企业、环卫单位、利用企业等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畅通回收利用渠道,形成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产业链条。
提升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信息化水平。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升级,有序推进“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业务模式,培育线上和线下再生资源回收试点企业,建设信息化回收平台,应用二维码和手机APP等互联网技术进行回收模式创新。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合理调配利用资源,加快形成再生资源区域循环共享再利用。鼓励引进技术设备先进、运营服务效率高的智能型回收设施企业,参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发展数字化回收网络。
2、提升生活源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现有生活垃圾焚烧设施改造升级,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配套填埋场建设,实现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处置。逐步引导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协同处置污泥等其他固体废物,提高设备运行能力。到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稳定达到100%。
加强餐厨垃圾收运管理。加强餐厨垃圾分类宣传,不断提升餐厨垃圾分类水平,探索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规范餐饮企业餐厨垃圾台账管理,完善签约收运程序,逐步实现动态更新。
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进一步规范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探索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智慧化信息监控平台,对污泥运输、计量、安全处置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寻求稳定处置方式,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到2025年,全面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化、资源化、稳定化处置,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物管理责任制,充分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推行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分类工作,推动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医疗可回收物全部分类管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利用,探索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达到70%以上。
3、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积极推进源头减量、产品替代等政策实施。落实《临沂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临沂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2018-2025年)》的部署,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加快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加强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不断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鼓励企业完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应用技术与施工技术标准体系,制定新型墙材、再生混凝土、再生骨料等资源化利用产品标准,统一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质量。
大力实施建筑垃圾增量控制。根据国家、山东省和临沂市政策要求,在项目构成和总体设想中推动建筑垃圾增量控制常态化,确保绿色建筑设计达标率100%。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主体责任,将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费用纳入工程概算,推行全装修交付,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产生。到2025年,全县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达40%以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100%。大力推广安全、节能、环保的外墙装置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绿色防水材料。大力推进绿色建材在成品住宅中的使用比例。支持企业开展清洁能源开发替代、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开发、产品深加工等转型升级改造。
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培育一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龙头企业,鼓励支持企业或个人积极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到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鼓励企业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研发,完成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推进分类利用,按照建筑结构中不同建筑材质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除工地就近循环利用外,其他要强化落实源头分类拆卸,末端资源化利用。对新建工程,按照工程渣土、泥浆和工程废料等进行分类,鼓励工程渣土就地回填、工程废料循环利用,提高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重复利用率。鼓励在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等各类工程建设中,优先选用符合技术标准和设计、质量要求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将废弃混凝土、砂浆和砖瓦等进行破碎筛分制成各类再生骨料,并根据骨料粗细的不同,分别应用于不同工程建造。
4、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全面落实塑料源头减量。严格塑料行业管理,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一次性塑料吸管、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探索实施企业法人守信承诺和失信惩戒,将违规生产、销售塑料制品等行为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列入失信记录。在公共场所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到2025年,建成区集贸市场严格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
健全绿色循环物流体系。推进快递包装材料源头减量,积极推广使用可循环快递箱(盒),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降低电商快件二次包装比例。鼓励邮政快递网点设置标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减少塑料编织袋和胶带使用量,鼓励使用电子面单、“瘦身胶带”、循环中转袋,推广使用可循环、可降解包装,鼓励使用绿色环保材料的包装制品。引导寄递企业建立实施绿色采购和快递包装产品合格供应商制度。到2025年,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到45%,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90%。
推动塑料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置。加大快递、外卖行业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力度,积极推动回收企业在住宅、办公场所等重点区域合理建设智能化外卖餐盒回收站点和快递包装回收设施,持续提升快递、外卖行业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水平。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化利用,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申报国家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
1、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效
进一步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按照“强度优先、总量为辅”的原则,进一步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实行“两高”行业用能全闭环管理,加强对非“两高”项目能耗资源保障,确保“两高”行业能耗煤耗总量只减不增,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强化能源消费预算管理,将重点用能单位(项目)纳入能源消费预算管理。
提高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围绕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关键领域和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构建能耗和能效监测预警机制,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能效和污染物减排“领跑者”行动,推动重点单位持续赶超引领。
2、开展水资源综合利用
严格用水强度控制。健全用水效率管控指标体系,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严格指标管控、过程管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根据全县水资源现状,制定水资源分配体系,健全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先进用水定额体系,建立用水定额标准动态修订机制。
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围绕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和取、供、输、用、排水各环节,强化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益,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建设节水灌溉骨干工程,提高灌区节水水平;推广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广农机农艺和生物节水等非工程节水措施。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完善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加强生产用水管理;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实施节水管理和改造升级,推动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加强城镇节水降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构建城镇高效水系统;开展供水管网检漏,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建立精细化漏损管控体系,协同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专业化管理。强化公共用水和自建设施供水的计划管理;公共机构要开展供水管网、绿化浇灌系统等节水诊断,推广绿色建筑节水措施,在公共建筑和居民家庭全面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从严控制洗浴、洗车、人工滑雪场、洗涤、宾馆等行业用水定额,积极推广循环用水技术、设备与工艺。
加大非常规水利用。加强再生水、集蓄雨水和矿坑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安全利用。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稳步探索市政用水补充机制,推动相关产业规模应用、集群培植、循环利用、高质量发展。加强雨水利用,新建小区、城市道路、生态园林等,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进一步扩大配置到工业、生态环境、城市杂用、农业等用水领域,逐步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
3、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管控。根据县域发展格局,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统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实行刚性约束。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强度双控行动,落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下降目标任务。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实施新一轮耕地质量提升计划,积极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以及粪肥就地消纳、还田利用等技术。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把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力度。科学编制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合理调控土地供应的规模、结构和时序。大力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土地处置工作,全面完成市政府下发任务。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积极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引导工业区连片改造。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和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利用,加大农村闲散地盘活利用力度,积极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健全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健全完善土地二级市场,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强化土地一、二级市场联动,促进土地要素流通和节约集约利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灵活用地配置方式,依法依规实施点状用地,切实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用地需求。探索点状供地和土地复合利用,推广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土地使用方式。
4、推动矿产资源高效开发
推动重点矿山高效开发。立足保护性高效开发原则,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绿色矿山建设方案同步研究、同步编制、同步实施的“四案合一”要求,坚持科学规划、整体开采,优先做活一批资本力量雄厚、矿储资源量大、技术水平先进、安全环保措施到位的矿山企业。在符合《临沂市“三线一单”》等要求前提下,支持杨庄镇杨庄铁矿、诸葛镇上峪钛铁矿等已设采矿权大中型矿山积极完善手续,推进复工复产,打造绿色矿山;推进杨庄镇秦家庄钛铁矿等探转采、杨庄镇躲庄铁矿等政府储备资源出让开发,探索建设“区域矿山”,形成安全、环保、规范、高效的金属矿产资源供给体系。
加快精选企业集聚转型。立足“以矿定选、行业集聚”布局原则和“外矿为主、内矿为辅”发展导向,推动金属矿产加工行业集聚化、外矿化发展。原则上,除自有矿山企业产能提升技改外,不再新增内矿加工能力;全县除杨庄镇、诸葛镇、道托镇、马站镇、沙沟镇、崔家峪镇、高庄镇、夏蔚镇、沂城街道等镇街布局金属矿产加工项目外,其他区域不再布局相关项目。支持鲁南矿业公司、兴盛矿业公司、大鹏矿业公司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继续扩大外矿加工规模;支持兴盛矿业公司立足钛资源优势,加大钛精选规模,实施全流程钛产业链延伸项目,提升钛资源附加值;支持有条件的其他金属矿产加工企业利用现有闲置生产能力或土地资源,有序提升外矿加工能力,提高盈利水平。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广“边开采—边复垦—边恢复”“保护与开发协同”“矿产资源做到吃干榨净”等成功经验模式,支持企业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利用自有废矿、尾矿等固废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实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新上或技改金属矿产加工项目,涉及原料、产品、固体废物等大宗物资必须密闭堆存,做到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尾矿必须采用压滤干排脱水工艺,废水100%循环使用;固体废物要依法依规及时清运处置或综合利用,不得新设尾矿库。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建设“无废矿山”“无废企业”,推动伴生资源在矿山内、厂区内、县域内协同循环利用,提高就地资源化效率。
推进低效动能升级出清。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工业振兴“十个一批”的实施意见》,结合“深化亩产效益评价结果运用加快淘汰落后动能”工作要求,将金属矿产加工行业列为重点提升领域之一,全面落实差别化政策,倒逼低效企业提质升级。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署,坚持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持续推动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出清。将行业企业纳入税收管理重点辅导对象,加强税法宣传和税务辅导,及时开展涉税风险预警提醒,促进依法诚信纳税,提高纳税遵从度。
1、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
推行循环型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加快打造“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推行种养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推广畜禽、粮食、蔬菜、水果协同发展模式,加快打造一批生态农场和生态循环农业联合体,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发展壮大“绿色种植—食品加工”循环产业链,发展“绿色种植+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积极构建“农业+旅游”产业体系。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旅游康养等循环链接,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坚持减量优先,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种植绿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进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支持利用农林废弃物、畜禽粪污等生产沼气,试点并推进以生物质能、沼气能、太阳能为主的能源小镇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供应水平,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
推广林上、林间、林下立体开发产业模式。发挥山区林业优势,加快建设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探索发展森林碳汇经济。
2、建立健全农业源固体废物收储运体系
构建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农作物秸秆(含蔬菜尾菜)、废旧农膜(含废弃果袋、反光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五大类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废弃物回收水平。
推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对照《临沂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试行)》,围绕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终端产品利用等关键环节,通过“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对接”,就地就近开展粪肥还田利用。
规范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病死畜禽要及时通过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进行收集并送到无害化处理厂,或在畜牧兽医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处理。对整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要做出统一规划和规范。建立病死畜禽收集、处理、补偿体系,实行养殖保险和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将无害化处理与保险理赔挂钩,增强养殖户主动进行无害化处理积极性。
健全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立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完善秸秆禁烧网格化监管体系,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实现秸秆禁烧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建立与废旧农膜产生量相匹配的回收利用体系。坚持标准地膜应用、农户自主捡拾回收和集中清理相结合,加强分类利用,推动建立多种方式的农膜回收机制。对于有再次使用价值的废旧农膜,推广兰陵县造粒再利用模式;无利用价值的废旧农膜,由使用者负责收集整理、清运至当地农村生活垃圾回收点或废旧农膜回收站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加快废旧农用物资回收体系建设。支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农用物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的回收利用体系。按照“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谁生产谁处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县区集中收储中心、镇街收集站点、村(农药经营店、园区)回收网点”农药包装废弃物三级回收处理体系,引导农药生产者、销售者之间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履行法定回收义务。加强对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义务的监督管理。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回收站(点)暂存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需由专业化回收服务机构上门收集转运。
3、加强农业源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农膜、林业废弃物、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林废弃物高效利用。
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继续探索推进“1+3+6”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深入布局建设分类化能源中心和综合性乡村区域能源中心,推进全链条构建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治理体系,加快全区域实施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优先、就地就近原则,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推广秸秆还田、制作畜牧养殖饲料、制备生物质燃料等技术应用,提高利用效率。鼓励以秸秆为原料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提高综合利用附加值。到2025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合同订单等形式配套种植用地,就地就近消纳畜禽养殖粪污。规模以下养殖户配备匹配的粪污消纳用地,采用堆积腐熟发酵等形式达到无害化要求后就地就近还田。在散养密集区推广“截污建池、收运还田”的畜禽粪污治理模式,建设田间地头管网和储粪(液)池等配套设施。探索建立第三方区域总包服务模式,由第三方服务主体对特定区域内散养户的畜禽粪污进行统一收集、运输、集中处置、再行还田。鼓励采取多元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扩大利用途径,建设有机肥、沼气、生物天然气等工程,促进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基质化利用。
开展农膜资源化再生利用。鼓励乡镇政府与再生塑料加工、再制造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废旧农用物资再利用产业,提升再利用效率。支持企业建设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生产线,扶持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地膜产业“以旧换新”“以销定收”模式,达到企业生产销售与回收利用相统一,农民推广使用与回收治理相结合。在残膜回收加工过程中,大力研发新工艺、新品种,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按照“回收于农田,再用于农业”的原则,进行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继续用作农药包装或作为生产农药包装等农业生产用具原料。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生产企业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资源化利用以外的,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填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置。
加快培育技术创新载体。鼓励政府有关部门、重点产业园区、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绿色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致力于解决全县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加大绿色技术创新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企业家培养引进力度,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和实力雄厚的循环经济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承担国家、省级重大循环经济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开展共性、关键及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加速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畅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沟通交流渠道,推动绿色科技成果的产品化与推广。强化企业在绿色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示范,逐步破解产业绿色循环发展中的技术瓶颈。规范绿色创新技术成果产权交易,保护绿色知识产权,推动建设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完善技术转移与产权服务体系,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实质性转化。
鼓励低碳循环技术创新。实施绿色低碳和生态循环技术创新行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对本行业关键领域自主核心技术、前沿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利用。加强系统攻关,构建“产业+平台+企业+人才+政策+金融”的绿色创新系统。强化绿色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攻关,针对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降污减碳、资源综合利用、高端装备再制造、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基础设施、典型产品绿色设计、生态农业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引领性低碳循环关键技术,形成示范案例,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1、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比重
大力推广光伏发电、风电应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探索开发核能利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
加快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坚持集散并举、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重点推进整县规模化开发试点工作,结合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积极推进工商业和户用光伏开发利用。开展沂水县光伏重点乡镇、园区建设,加强正面引导,促进分布式光伏与建筑设施融合发展,推动光伏全面走进园区企业、走进公共机构、走进万家屋顶。本着 “宜建尽建”原则,凡具备安装条件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屋顶都要建设光伏发电系统。支持在大型场馆、车站、停车场等建筑屋顶、外立墙面及玻璃幕墙建设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在城区、镇驻地、产业园区、旅游风景区等新建道路、广场、公园、公共绿地的照明设施,以及具备条件的城镇道路交通信号灯,优先采用光伏照明系统,并对现有设施逐步进行改造。建设“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散式风电项目,鼓励在工业园区、工厂、服务区等开发建设分散式风电项目。
因地制宜发展其它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产业发展,统筹沂水县木业、农业、畜牧业、垃圾等生物质资源禀赋,在确保安全可靠、先进环保、省地节能、经济适用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适当建设污泥掺烧耦合发电项目,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合理解决城乡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处置问题。鼓励现有农林生物质直燃电厂实施供热、供冷改造,推进大型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项目建设,合理解决城乡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处置问题。
探索推进核能综合利用示范。积极探索核能开发利用,秉承“严慎细实”核安全理念,结合国家核能发展产业政策,积极稳妥谋划推进核电项目前期有关工作。跟踪国外内陆上核能综合利用小堆等技术研发和示范情况,开展先进成熟、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研究。结合煤炭消费压减和清洁供暖需要,稳妥开展核能小堆论证、选址等前期工作。并结合县域实际,探索推进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
提升储能协同配套能力。鼓励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所发电量能就地消纳的就地消纳,不能就地消纳的由电网全额收购。开辟整县分布式光伏项目接网工程 “绿色通道”,根据农村电网现状做好农村电网改造规划,适时进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做到“应接尽接”。推动重点开发企业积极发展融合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按照 “源网荷储一体化”理念,适时配套建设不低于20%、2小时的储能设施。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有序、高效、清洁开发锂矿资源,促进锂电池产业发展。
2、强化能源改革创新驱动
顺应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新趋势,深入实施能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以体制改革激发新活力,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传统能源产业升级,不断壮大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加强能源智能化水平建设。推动 “大云物智移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 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能源生产领域融合发展,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推动煤炭、油气、电力等产业改造升级。结合沂水县实际聚焦构建新能源为主的新型智慧电力系统,加快提升电网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应用、安全防护等系统智能化水平。
培育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能源先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步伐,加快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重点能源研发平台。培育风电、光伏、锂电 新材料、储能、氢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能源科技体系。
创新绿色能源开发运营模式。通过农村集体土地作价入股、收益共享等机制,培育农村能源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开展绿色能源规模化工业开发,依托区域能源中心、山东纳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综合开发,专业化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不同模式,开发建设分布式光伏、沼气等绿色能源项目,同时加强项目后期运维管理,组建专业化清洁能源运维公司,利用智能化管理平台,对区域内清洁能源利用项目实现统一管理与运维,保障项目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3、强化能源民生服务保障
持续推进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建设,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城乡用能基础设施,提升能源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共享能源发展成果。
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围绕“源网荷储一体化”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快慢相济、经济合理、适度超前”原则,按照“标准化建设、统一化运营、精细化管理”要求,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广供需互动智能用电系统,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多元化接入需求。鼓励开展换电和“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应用,构建以住宅区和办公场所为主,城区、旅游景区等公共充换电为辅,城际间快速充换电为补充的综合充电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居民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小区全部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鼓励开发商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充电车位,并建立充电车位分时共享机制,为用户充电创造条件。加快既有居民区设施改造,推广整体智能有序充电管理模式,确保满足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用电需求。全面推动社会公共停车场配建公共充电设施,倡导实行差异化交通管理,满足电动出租、网约车等充电需求。依托省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共用共享、互联互通、在线监控,提高充换电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为全社会提供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公共服务。
全面提高能源公共服务水平。坚持能源设施建设与改善民生、治理污染相结合,推进实施一批老旧小区管网改造、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等能源惠民工程。加强配电网、燃气管网等城乡供能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乡居民电、热、冷、气等多样化能源需求,改善城乡居民用能条件。按照“宜管则管、宜罐则罐”的原则,综合利用管道气、撬装LNG、CNG等多种方式,打通天然气利用“最后一公里”,提高天然气通达能力。围绕城乡居民用电需求,坚持电力先行,推动能源互联,研究发布“双碳”电力评价指数,加快建设一流现代化配电网,城乡10千伏线路实现“全联络”,基本实现城乡供电能力均等化,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适度超前推进配套电网建设,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电需求,全力服务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电网工程与市政设施、城区管廊等协调融合发展,增强电网运行调剂能力,实现无差别接入并网。
加大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力度。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行动,充分考虑农村地区资源禀赋和用能习惯,多途径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农村能源多元化、清洁化供给,助力沂蒙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强网”提升行动,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开展涵盖新型小乡镇、中心村电网和农业生产生活供电设施的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推进燃气下乡,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开展农林畜牧等生物质资源能源化综合利用,推动沼气、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清洁取暖等场景应用。充分利用农村可利用屋顶、土地等资源,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畜禽光互补、农户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等开发模式,结合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探索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开发模式,打造“零碳”乡村。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坚持集中供暖的主体地位,优先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取暖,因地制宜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煤改可再生能源等多种方式取暖,逐步提高清洁取暖覆盖面。
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提升改造现有建筑,鼓励开展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生产及应用,推广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以及保温隔热防火材料、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轻质复合保温板材、复合保温砌块、节能建筑门窗及屋面防水保温系统、循环化利用固废生产的混凝土等绿色建材。拓展绿色建筑发展空间,利用厂房屋顶空间建设光伏电站,对车间照明进行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预制内外墙板等装配式建筑三板技术,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鼓励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
着力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加快县域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畅通物流、人流,构建以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国道、省道为骨架,内外互联互通的大容量运输体系。加快城市快速交通建设,提升居民出行效率,提高城乡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出租、环卫、城市物流配送、机场等公共领域应用。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基础配套,推进公共场所一体化建设充电设施,加大加气站等布局建设力度,支持居民区、企事业单位按需配建充电设施。构建连续安全的绿色出行系统,加快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推进滨水绿道、园林绿道与城市道路慢性系统连通融合。科学调控高峰时段出行需求,强化交通堵点分级治理。
加快构建智慧数字网络。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城管建设。积极开展5G网络规模部署和商业应用,推进车站、社区、商场等重点区域5G基站和配套网络建设,完成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扩容,推动家庭宽带千兆接入普及,“十四五”时期5G基站建设500个以上。推进工业、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物联感知设施部署。探索开展无人机、机器人运转所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环保、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支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倡导绿色行为方式。加大生活垃圾管理法律法规的公益宣传力度,切实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引导群众持续精准投放垃圾,养成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良好习惯。鼓励群众在日常消费中选购绿色、环保、可循环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植被、塑料袋等制品。加快完善全社会绿色物流和配送体系,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倡导绿色居住和绿色办公,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养成简约适度的消费习惯。引导群众优先选择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鼓励拼车或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养成低碳环保的出行习惯。
推进绿色消费革命。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推广绿色服装、引导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休闲。深入开展“光盘行动”、绿色包装等反对浪费行动。倡导绿色低碳旅游出行,鼓励消费者选用环保、低碳的公共交通工具,短途采取步行或者骑行的方式。引导消费者科学分类投放废弃物,杜绝景区“白色污染”。践行绿色消费理念,自觉抵制旅游商品的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鼓励建立绿色批发市场、绿色商场、节能超市、节水超市、慈善超市等绿色流通主体,支持市场、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等流通企业在显著位置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鼓励公众优先购买节水节电等环保产品。
专栏三:沂水县循环经济建设项目 |
1、泓达生物省技术创新中心 2、清沂山石化省重点实验室 3、沂水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二期扩容项目 4、沂水大地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5、沂水县城镇垃圾分类一体化及县城改厕项目 6、沂水县垃圾分类收集点及宣教基地建设工程 7、山东绿森塑木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新型木塑复合材料项目 8、山东盛泰矿业科技有限公司钛全产业链一体化-绿色低碳钛铁资源综合利用及钛材料深加工研发中心项目 9、沂水县污泥处理处置中心工程 10、沂水(许家湖镇)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11、沂水(诸葛)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12、七星柠檬科技有限公司有机废水综合利用沼气锅炉项目 13、昆润食品 50 万吨生姜高效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 14、昆达生物杂醇油综合利用项目 15、金石养殖种植生态园 16、沂水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17、沂水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8、汇泽现代农业示范区 19、鑫和高端花卉产业园 |
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支持发展逆向物流,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回收体系。统筹布局废旧物资回收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建设。到2025年,在县城区内实现社区、商超、学校、办公场所等区域回收交投点全覆盖;合理布局中转站,建设功能健全、设施完备、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综合型和专业型分拣中心,确保数量、选址基本能满足各区县废旧物资收运与处置利用要求。
聚焦尾矿尾渣等重点固废种类,推广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实施具有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大力推广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到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1个,并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全县固废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开展建筑垃圾精细化分类,推进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加快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骨干企业,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应用与集成。强化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探索建立工程项目绿色施工动态考评体系,支持企业进行再生产品认证。到2025年,建筑垃圾堆放、中转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全部实现规范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并实现县域范围全覆盖,全县重点工程施工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绿色施工评价优良标准。
以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为目标,加快整合全县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系统提标建设,因地制宜配套中水回用设施,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实施各类污水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提升利用水平。全面推进工业园区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企业污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提倡雨、清、污分类收集处理和排放。推动园区实施工业企业废水“一企一管、明管输送、实时监测”,健全“一园一档、一厂一策”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生态景观、工业生产、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和建筑施工等应优先使用再生水。推动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因地制宜,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设施,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尾水和微污染河水水质。到2025年,县城、重点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75%以上。
围绕低碳转型,从清洁能源发电、新型电力系统等方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在清洁能源发电方面,推进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积极创建绿色能源发展标杆示范;推进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围绕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供暖供冷、家居家电等领域继续开展“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柴”电能替代。在新型电力系统方面,积极发展智能电网产品和装备制造,推进储能产品发展,加快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多举措保障清洁能源高水平的消纳利用,推动新能源成为电力供应主体。
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构建涵盖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维修企业、回收拆解企业等的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信息交互系统,落实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规定。推动汽车生产、销售、登记、维修、保险、二手车交易、注销、报废、关键零部件流向信息与汽车全生命周围信息管理系统有机衔接,建立认证配件、再制造件、回用外观件的标识制度和信息查询体系。
科学合理推进塑料源头减量,严格禁止生产超薄农用地膜、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鼓励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广可降解塑料,健全标准体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规范应用和处置。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水平。深入评估各类塑料替代品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加强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塑料垃圾填埋量。开展塑料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鼓励包装生产、电商、快递等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推动生产企业自觉开展包装减量化,减少随意包装,避免过度包装。认真落实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制度,鼓励相关企业使用绿色包装。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大幅提升循环中转袋(箱)应用比例。加大绿色循环共用标准化周转箱推广应用力度。鼓励电商、快递企业与商业机构、便利店、物业服务企业等合作设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协议回收点,投放可循环快递包装的专业化回收设施。推动在大型社区、商场、高校的快递集中区配套快递包装回收设施,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站点和快递营业网点设置快递包装回收设施。
实施工业绿色升级工程,开展重点企业节能诊断,鼓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推广自发自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能源、新型建材等产业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实施绿色清洁生产,构建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建立“绿色工厂”梯次培育机制,优先在食品、机械、纺织、建材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基础较好、代表性较强的企业,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促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
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框架,统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沂水县发展改革局牵头推进规划实施的日常保障工作,及时总结进展情况。县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做好重点任务落实,并加强与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相关工作衔接。明确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结合实际抓好规划贯彻落实,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具体负责项目落地和日常管理。
严格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优化全县循环经济政策扶持,在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再生原料、绿色包装、废建材利用等方面进行扶持,逐步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落实绿色门槛制度,围绕融资、用地、差别电价、政策扶持等要素,完善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的资源配置政策,支持产业绿色循环化发展。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依法依规实施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对循环经济发展领域的关键项目,依法依规简化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
加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等规划的平衡衔接,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加快完善全县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考核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开展各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督促检查,定期调度重点任务、重大工程的推进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规划实施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开展规划实施中期、期末评估工作,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加强行业或产业协会宣传,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关注和参与循环经济建设,每年总结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积极选树典型案例,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鼓励公众提出建设性意见,营造良性发展氛围。
一、起草背景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对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落实国家、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全县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县发展改革局牵头起草了《沂水县“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起草依据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山东省“十四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规划》;
《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临沂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三、起草过程
《规划》起草工作于8月份启动,10月底形成初稿,此后经过多轮讨论、修改,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了今天的《规划》征求意见稿。
四、规划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包括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点工程与专项行动、保障措施等6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深入实施绿色低碳优能战略,着力发展循环型产业,加快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深化农业循环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化水平,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与提质增效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县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服务产业转型、生态保护、城市提升的能力明显增强。废旧物资回收体系更加完善,资源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推动美丽沂水建设。
(四)重点任务。1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包括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探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2、构建废旧物质循环利用体系,包括构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升生活源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3、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包括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展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矿产资源高效开发;4、建设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包括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业源固体废物收储运体系、加强农业源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5、培树绿色发展科技支撑;6、构建绿色能源发展体系,包括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强化能源改革创新驱动、强化能源民生服务保障;7、提升城乡建设绿色水平;8、倡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五)重点工程与专项行动。包括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工程、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工程等5大重点工程,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行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绿色制造体系提升行动等4项专项行动。
(六)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完善评价机制和注重宣传引导,确保我县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五、特色亮点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发展将作为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一环,从“双碳”发展战略视角,确立了“2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目标。重点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污水资源化利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发面发力,进一步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美丽沂水建设。
一、起草背景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对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落实国家、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全县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县发展改革局牵头起草了《沂水县“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起草依据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山东省“十四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规划》;
《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临沂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三、起草过程
《规划》起草工作于8月份启动,10月底形成初稿,此后经过多轮讨论、修改,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了今天的《规划》征求意见稿。
四、规划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包括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点工程与专项行动、保障措施等6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深入实施绿色低碳优能战略,着力发展循环型产业,加快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深化农业循环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化水平,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与提质增效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县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服务产业转型、生态保护、城市提升的能力明显增强。废旧物资回收体系更加完善,资源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推动美丽沂水建设。
(四)重点任务。1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包括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探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2、构建废旧物质循环利用体系,包括构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升生活源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3、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包括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展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矿产资源高效开发;4、建设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包括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业源固体废物收储运体系、加强农业源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5、培树绿色发展科技支撑;6、构建绿色能源发展体系,包括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强化能源改革创新驱动、强化能源民生服务保障;7、提升城乡建设绿色水平;8、倡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五)重点工程与专项行动。包括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工程、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工程等5大重点工程,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行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绿色制造体系提升行动等4项专项行动。
(六)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完善评价机制和注重宣传引导,确保我县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五、特色亮点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发展将作为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一环,从“双碳”发展战略视角,确立了“2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目标。重点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污水资源化利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发面发力,进一步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美丽沂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