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历史源远,文化积淀浓厚,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定名为沂水县后,已有140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时代潮流的影响和推动下,沂水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开垦着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百花竞放、异彩纷呈”为主要特征的沂水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沂蒙文化、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内涵。
境内居民性格以耿直刚烈、勤劳朴实、坚持公理、注重礼仪、粗犷憨厚、热情好客为突出特点。社会交往一般用沂水方言。旧俗跪拜礼已经淘汰,但在农村少数人在给长辈拜年或举行宗教礼仪时仍使用。作揖打拱新中国成立后已基本淘汰,交往中点头示意,尤其是行握手礼最为普遍。
沂水境内主要以鲁菜为主,虽没有鲁菜复杂但却很好的继承了鲁菜的特点,沂水的木柴炒鸡、十大碗等都继承了鲁菜咸香的特点,不论是色泽还是口感都秉承了鲁菜的精髓。经典美食有沂水丰糕、沂水煎饼、全羊汤、红烧兔子头、沂水灌肠、沂蒙小豆沫、豆腐皮、香椿芽煎鸡蛋等。
送火神起源于清代后期,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是沂水地百姓为送走传说中的“火神”,保一方不遭火灾而举行的一种仪式。沂水县送火神活动时间为每年正月初五在诸葛镇举办。每至此日,远自江苏、河南,近自省内县市,总有近万人前来观看,场面十分壮观。角色众多的游行队伍,绚丽多彩的装扮,所到之处鞭炮锣鼓,载歌载舞。人们用这种独特的仪式来祈求众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让百姓过上富足安康、平平安安的生活。
“跑马灯”是沂水县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剧目,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反映的是在北宋时期,辽军大举南下,先后摆出了十三种阵势,杨继业率以八子二女为首的杨家军力挽狂澜,在实战中分别找出这十三种阵势的破解之法。“跑马灯”一般在春节前后演出,由村内富有威望的长辈组织,利用农闲进行排练与表演,深得村民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