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邮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手机版 微信
微博
登录 | 注册
索  引  号: yishuiydtz2591108/2022-0000276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机关: 沂水县院东头镇 成文日期:
发文字号: 公文类型:
标      题: 院政发〔2022〕56号院东头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院东头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07-01 效力状态:
统一编号:

字号: 打印 收藏

院政发〔2022〕56号 

院东头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院东头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的通知

 

各村(社区)、镇直部门、企事业单位:

院东头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已经镇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院东头镇人民政府

                                  2022年6月20日


 

院东头镇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2022年-2025年)

 

乡村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植于镇域发展情况,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为落实我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任务,推动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实际,现制定我2022—2025年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各个方面,其各项目标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是要将产业发展落实到农民增收上,实现生活富裕,促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从而促进全面乡村振兴。

 

第一节 发展现状

 

1.农产品加工业情况。基本构建起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现代农业经济,形成了生姜蓝莓芋头、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建设昆润食品、煜民生态农业、泓达乙醇深加工等现代化产业园区

2.乡村特色产业情况。镇现有天然茶园5000亩,是江北高品质、有机明(清明)前高山绿茶主产区,被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年产量45万公斤生姜种植面积4万亩以上,年产量20多万吨,储存量8000万公斤。板栗园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量达到1000万斤。

3.乡村休闲旅游业情况。建设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打造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现有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5处,2022年新建西墙峪村红色村史馆。2022年,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

4.乡村新型服务业情况。建设沂蒙直播电商基地,年开展电商直播人才培训30余期,培训人才达2500余人;依托“淘宝镇”发展契机,建设刘家店子村、院东头村、马家崖村三个淘宝村,开办淘宝店26家。  

5.农业产业化情况。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合作社6家,家庭农场3家。

6.农村创新创业情况。2022年,积极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全新增返乡留乡就地就近就业人数153人,招引人才186人,建成企业发展专家智库。

 

第二节 主要问题

1.产业链条水平不高乡村产业较为零散,未形成高效绵长的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间衔接不顺畅,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产品精深加工、附加值不高。产业融合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强链、补链、延链工作推进机制,产业链协同发展与重点发展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发展尚未成熟。

2.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目前,我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科技创新不足,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普及率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3.要素供给不充足。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阻;耕地不足,土地发展规划不明晰;农业人才缺乏,劳动力年龄偏大,劳动效率较低;创新活力较弱,科技支持不足。

 

第三节 面临机遇

1.强农惠农兴农政策支持有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稳农业基本盘,国务院出台《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山东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2.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实现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农产品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3.技术驱动力增强。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农业与技术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涌现,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与农业联动发展,加快促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全力促进乡村振兴。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临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先行战略为总抓手,以全面对接深度融入长三角发展为总任务,以实施乡村振兴三步走为路径,锚定市委市政府走在前列、 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和县委县政府“建设市域副中心、打造发展新高地、建设秀美新沂水”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多彩院东头,富美先行区”,奋力开创现代化强建设新局面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积极融入经济发展总体格局,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带动产业发展与提升借力沂水县“建设市域副中心、打造发展新高地、建设秀美新沂水”有利态势,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对接对外交通网络,强化交通区位优势,协同周边交通网络。

2.融合发展,三产联动。发展全产业链,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依托院东头镇现有生姜、茶叶、芋头等优势,持续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研发精深加工产品,建设产销展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3.生态保育,特色彰显。院东头镇森林覆盖率高达68%,被誉为“天然氧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培育绿色优质品牌。充分保留和发挥地方特色性的人文、景观与产业资源,努力塑造具有地方标识性、区域知名度的院东头特色。形成产业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特色竞争力营造城镇集约现代、乡村田园牧歌的和谐美景。

4.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农产品加工业情况。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确保达到46亿元,力争达到51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确保达到1.38:1,力争达到1.45:1;培育2个以上达到省级标准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2.乡村特色产业情况。2025年,全镇新发展精品农业园区12个,农业产业生产总值达30亿元,产业增加值达12亿元。

3.乡村休闲旅游业情况。2025年,不断丰富旅游业态类型,提升现有3A级景区,争创4A级景区,打造两条成熟的红绿旅融合精品线路,年接待游客人数力争超过400万人次。

4.乡村新型服务业情况。2025年,各类涉农电商确保突破100家;全面推进淘宝镇建设、农业产业链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培育粉丝量过百万级网红主播5人,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服务业态。

5.农业产业化情况。2025年,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10家。构建新型经营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新六产”,引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农村吸引人才情况。2025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确保超过2万人。

 

第三章 做强产业基础 做大优势产业

 

第一节 “强”农业产业基础

1.依托特色资源,建设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根据种质资源、地理成分、物候特点等独特资源禀赋,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开发特色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一村一品。以现有的生姜茶叶芋头、苹果、蓝莓种植园区为基础,深入推进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种植特色化、精品化产品,新建现代化农业园区6处。      

2.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营体系的构建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绿色引领的循环型农业转变,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机制创新和机械化发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双轮驱动,以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为载体,以绿色增产的农艺技术为内容,集成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第二节 “大”加工产业

加快建设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难题,推动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利益连接的规模性农业转变,提升组织化程度。

 

第三节 “靓”旅游产业

1.打造美丽休闲乡村。总结桃棵子四门洞村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经验,以行政村为主体单位,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农业、农村优势,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民宿山庄、采摘园区、农家餐饮等项目,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积极开展市级美丽休闲乡村创建工作,向省推介一批省级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一批中国美丽宜居乡村。

2.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园。在传统农区,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通过旅游+”“生态+”“互联网+等发展模式,结合本地特色自然资源、农业发展、乡土文化、地方特色美食等,深入拓展传统的观光采摘、农家乐、民宿等休闲体验功能,推进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化、综合化发展,打造一批相对集中、业态丰富、功能完备的乡村旅游聚集区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着力打造都市休闲农业,突出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和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推进各类主题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农事体验、农业生态展览馆、民宿养老社区等建设,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深入拓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聚焦休闲农业+,加快休闲农业+文化休闲农业+教育休闲农业+体育休闲农业+健康等项目的建设与推广,例如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研学旅行、马拉松、康养度假等。打造集聚连片、主体丰富、功能完备的城市近郊休闲农业示范区。

3.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集农业科研、农业旅游观光、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抓好统筹规划,推进集区连片发展,建设资源富集、业态丰富、功能完备、服务优质,在全甚至全省全国都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美丽休闲农业示范

 

第五章 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第一节 完善产业结构

1.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和支持农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等发展减少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标准的产地初加工。蔬菜、水果和薯类等初级农产品,开展储藏设施建设,通过延长农产品贮藏期,实现农产品的错季销售和均衡供应。生姜、玉米、杂粮等耐储农产品,推广良种良法,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畜禽、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抓好品控管理,建设一批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保证食品生产安全,加工原料优质。

2.发展精深加工。依托各优势农产品资源,加强专用原料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以生姜、芋头、板栗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努力延伸产业链条。

3.探索综合利用加工。鼓励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全值利用、循环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推进秸秆、稻壳米糠、麦麸、果蔬皮渣等综合利用,提升增值空间。

4.加强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化蔬菜产地、畜禽(含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精品渔业养殖等一产优质项目,提高农产品产后加工处理能力和农产品入市品级,提升加工增值水平,积极做好产业项目规划设计,瞄准带动农产品加工集聚和农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支持项目的引进与落地,集中力量、集聚要素,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农业重点项目库,掌握各类型农业重点项目,并围绕确定的专业村、现代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和飞地产业扶贫实施区,以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产业链目标,采取以商招商、点对点招商和开展主题招商等形式,着力引进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品牌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的农业项目。

 

第二节 促进产业升级

1.推进技术创新。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组织科研院所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品种繁育、新型实用技术及先进加工技术。立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研发一批集自动测量、精准控制、智能操作于一体的绿色储藏、动态保鲜、快速预冷、节能干燥等新型实用技术,以及实现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生产等功能的先进加工技术。

2.推进绿色加工。鼓励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引导建立低碳、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促进冷藏库、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一库多用”、“一房多用”。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推进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原料标准化、实现副产物有效供给。

 

第三节 稳定产业发展

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逐渐深入,要加快推进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以应对市场风险。利用“金融+保险”,在农业加工生产领域引入金融产品以对冲市场风险。依托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组织机构,提供生产风险、价格风险等市场风险管理服务,如,通过开拓市场,提高价格谈判能力;通过为农户提供丰富的市场信息,降低生产的盲目性;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避免在初级农产品市场遭受价格风险损失;通过减少运输、储存、处理等中间环节,降低滞销引起的价格下跌风险等。

 

第六章 拓展乡村特色产业

 

第一节 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1.补齐供给要素,完善产业链。加强科技、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持力度。在科技方面,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科研攻关,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与“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等项目,重点围绕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大数据开发、产销对接平台服务业态模式创新等进行探索实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户生产、企业加工、客户销售和终端消费为一体、协同运作,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在金融方面,突出整合理念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调整优化涉农信贷结构与模式,探索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在土地供给方面,突出协同理念,在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计划指标奖励、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等方面,对乡村产业用地予以要素支持。在人才方面,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返乡创业支持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农村留住人才。

2.丰富产品业态,提升价值链。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推进品种和技术创新与改造,提升特色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品相,提升产品竞争力,以产品品质赢得市场、实现价值增值。深入推进绿色化、标准化生产与技术改造,挖掘特色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开发绿色生态、养身保健等新功能新价值,以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提升人文价值,将特色人文元素融入农产品,深挖其民俗风情、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文化价值,赋予特色农产品文化标识。

 

第二节 推进聚集发展

1.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根据我镇区位和资源禀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以发展特色村庄为依托,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培育富有地域特色、产业定位明晰、文化内涵鲜明的块状经济,加快形成域经济的增长极,做强马家崖村、佟家庄村、院东头村等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2.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依托“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聚焦镇域内1―2个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建设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做强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品牌,打造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农民区域服务中心。

3.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域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推动域农业主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加快数字农业建设推广,提升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域选定1-2个农业主导产业,推动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园区品牌,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产业链链增值。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及管理办法。

4.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显著、产业链条健全、综合竞争力强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围绕生姜、茶叶、芋头、板栗及其他优势特色种植业,打造种植业种类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节 推进区域品牌培育

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以质量信誉为基础,创响一批乡村特色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1.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根据全镇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开发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公用品牌,培养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知名品牌,打造生姜、芋头、板栗、蓝莓、苹果、茶叶等具有院东头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规范品牌授权管理,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加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专用权保护。

2.培育企业品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加大对企业品牌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企业品牌的保护机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推动企业品牌健康发展,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第四节 推进建设农产品市场

1.推进乡村产地市场建设。结合全农业资源禀赋与发展现状,基于优势产品区域布局,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投资建设跨区域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发展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推进仓储、冷链和保鲜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推动增量建设,以发展冷链物流支持生鲜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水平。

2.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加强供水、供电、道路和通讯系统的改造建设和交易棚区的改扩建。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冷藏保鲜仓储设施、展示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溯源信息监控、检验检测、废弃物处理等方面信息化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农贸交易市场向智慧农贸市场升级。

 

第七章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提升服务能力

实施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休闲农业场所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停车场、人文景观、公厕、周边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建设或改善住宿、餐饮、娱乐、休闲设施、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的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体系与反馈机制,加强经营主体及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住得温馨,玩得开心,买得舒心”,更有“再来一次的决心”。

 

创建示范典型

实施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树立红嫂故里 沂蒙福地”全域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围绕“江北第一长洞”等系列主题旅游形象培育乡村旅游系列品牌。实施系列旅游品牌战略,重点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度假区、旅游主体功能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A级景区等各类品牌的创建工作。

对接“三大市场”,实施品牌市场精准化策略。面向青少年人群,依托域内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及乡村文化产业园建设,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及各种“休闲农业+教育”项目建设,重点推出研学游旅游产品;面向青年人群,依托自然生态资源,推进特色农家乐、民宿集聚区建设,推出商务休闲旅游产品;面向“白发”市场,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及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村史馆、红色记忆馆建设,推出唤起“乡愁”系列精品线路

统筹设计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分类开展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动态评估。推进“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支持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引领休闲消费热点,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提升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第八章 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第一节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1.扩大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和农业劳动力减少、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等问题,深入推进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组织机构的创建与培育工作,着眼满足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需要,立足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充分发挥服务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趋势,鼓励、引导开展社会化服务,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同时,加强社会公益性服务,完善道路、环境治理、文化娱乐、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

2.提高服务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逐步形成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抵押担保方式创新,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通过贷款贴息等激励措施,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

 

第二节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1.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依据自身产品特点及物流水平到乡村布局,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鼓励引导自主创新电商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电商村和农村电商带头人。

2.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依托沂蒙电商直播基地,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深化信息惠民、推动网络扶贫、统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等任务。积极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运用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现代农业”等营销模式,扩大全镇农产品市场份额。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宣传和销售院东头生姜”、“蒙山龙雾茶”、等地理标志产品,鼓励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一村一品”。积极对接网上直采系统,开展“农批零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发展直供直销,带动农产品基地发展和品牌建设。

 

第十章 推进农村创新创业

 

第一节 培育创业主体

1.培育返乡入乡创业主体。以乡思乡愁、政策吸引、事业凝聚、产业带动为契机,以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科技人员等为重点,引导更多人才返乡入乡,投身到现代农村产业,培养一批、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开拓进取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和优秀农村产业带头人。

2.培育在乡创业主体。加大对当前在乡人员的人才培养力度,因材施教进行课程制定与培养计划。推广“互联网+”与农村产业相结合,运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在线培训、手机客户端管理考核等新型服务方式,建立专业化、规模化、制度化培养机制。

 

第二节 强化创业指导

1.建设农村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一批企业家创业导师,从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中遴选一批带头人创业导师,大力培养农业经纪人,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指导服务。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

2.健全指导服务机制。依托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和网络等各类平台,因地制宜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点对点指导。加强返乡留乡农民工定期联系和分级分类服务。依托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视频等新型途径,提供灵活便捷的线上服务,在便民服务大厅设立服务窗口,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方面的高质量解答。

3.推进就近就业。鼓励企业间开展用工调剂,实现返乡留乡农民工共享就业。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和服务外包,实现返乡留乡农民工临时兼业。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与产业链的构建,增加农民工就近就业岗位。

 

第三节 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

在参与乡村产业创业的集团中,挑选具备开拓创新、有战略眼光、吃苦耐劳的优秀乡村企业家,或发掘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小巨人”乡村企业家,成立一支乡村企业家队伍。通过乡村企业家队伍,充分发掘乡村资源,丰富产业业态类型,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贡献突出的优秀乡村企业家给予表彰,发扬其爱国敬业、敢为人先、坚韧执着、利农为农的乡村企业家精神。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速农村产业业态的扩充与升级,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精准把控各环节,保证过程透明、公开,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完善协调发展机制,加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运行分析的准确性、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市场调查的全面性,建立乡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进与监测,做好规划的科学评估与实时总结。

 

第二节 加强平台建设

扩展培养乡村企业家、乡村能工巧匠和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队伍,搭建农村产业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农事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向上向好发展。构建完善的涉农政务一体化服务平台,优化审批流程,压缩政务服务时间,加强涉农企业、个人信用监管模式数字化、网络化运用。引导县区建设资源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数据完善健全的多功能服务平台,依托服务平台吸引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农民个人等投身农业产业。

 

第三节 营造良好氛围

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弘扬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激发崇尚创新、勇于创业的热情。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政策咨询

如您对该政策有疑问,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咨询了解。

线上咨询: 我要咨询

点击“我要咨询”,登录山东省统一用户通行证,进入留言界面,选择相关部门后,信件类型“网上问政”,然后开始填写咨询问政内容。

线下咨询:

政策咨询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Copyright©沂水县人民政府

承办:沂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沂水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Email: ysxxgkb@ly.shandong.cn  网站标识码3713230027 鲁ICP备06000965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107号

智能问答
客户端
爱山东
爱山东
沂水首发
沂水首发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
新媒体矩阵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