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索 引 号: | yishuixzghcxjsj2251431/2021-0000313 | 主 题 词: | 其他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发布机构: | 沂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发布日期: | 2016-01-12 | |
浏览次数: | 有 效 性: | 成文日期: | 2016-01-12 | ||
标 题: | 沂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
一、“十二五”期间城乡建设事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县坚持将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壮大县域经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立足“九五体系、山区水城”定位,以“建设品质城镇、创造品位生活”为目标,本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原则,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村镇载体服务功能和发展承载力。
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全县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底,我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32%,县城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40万。城镇化研究不断深入,城镇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先后完成了《沂水县城市总体规划》、《沂水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出台了《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沂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就是通过实施城镇化主导、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促进和中心村集聚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宣传力度大,舆论氛围浓。推进我县城镇化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新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城镇化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山东省内参资料《新型城镇化》连续两次对我县新型城镇化先进经验进行报道。2015年3月,我县被确定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
坚持高起点规划战略,城市规划水平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根据沂水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Y”带、四中心、五片区、六轴的城市布局结构,按照“以河为轴,两翼并举,南拓北进,同步提升”的总体思路,积极实施新区开发、旧城改造、路网优化、绿化水系、基础设施配套等重点项目,城市框架不断拉大,重点形成了以东皋公园为中心,以大小沂河为轴线的“东皋时代”城市核心区,城市功能配套更加完善、景观特色更加彰显。围绕“五山定城廓,九水显灵秀”格局构想,以河为轴,两翼发展,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抓手,提升中心城市经济圈、发展沂河经济带、打造了庐山、城北、河西、四十里、开发区二期、城东7个特色经济园区,本着“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功能齐备、特色鲜明”的原则,按照“保亮点、保重点、保民生、保配套”、“治丑点、解难点、出精品、有效益”的要求,坚持城乡规划统领、重点项目带动、市场化手段推动、综合整治提升,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实现城区空间的有机增长、有序开发、持续发展和各有侧重、协调平衡发展的总体格局。
村镇建设协调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高。
——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规划。根据《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由县住建规划部门牵头,民政、旅游、文化等部门配合,按照“梯次规划、分类管理”与“宜合则合、宜分则分、宜楼则楼、宜房则房”的原则,对全县1040个行政村进行充分梳理论证,编制《沂水县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分三种类型实施。一是保留传承型,对于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保存较好的村落,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文化传承等独特元素,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尽可能在原有村落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二是改造提升型,对于生态优美村、民俗风情村、历史文化名村等的建筑风貌进行保护性维修提升,整片区打造风情乡村新亮点。三是集中新建型,对于人口少居住分散、地质条件差、不适宜居住的村庄,通过中心村整合、强村带动等方式,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同时,积极委托高资质、实力强的规划编制单位精心编制农村新型社区规划,规划方案进行多方衔接论证,经县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才能组织实施。
——突出地域文化,打造乡村特色。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乡土风情等方面的优势,注重保护自然地貌和乡村传统风貌,融合景观、文化、产业特点,将体现乡村特色放在工作的首位,坚持尊重乡土、尊重传统,保持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特点,做到“一村一品质、一村一特色”。全县形成以沂城街道友兰官庄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村居”;以马站镇关顶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村居”;以夏蔚镇王庄、云头峪村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村居”;以沂蒙风情旅游景区西墙峪、桃棵子村等为代表的“休闲养生村居”,“三村”梯度共建村庄达到30余个。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省级传统村落5个。
——遵循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自愿。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以农民群众满意为前提,坚持群众参与、规范运作、依法推动,严格落实“四不”原则,即:没有征求群众意见的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不准实施、群众意见满意度达不到95%以上的不准实施、没有与村民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的不准实施、安置住房没有建设到位的不准实施。同时,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宜楼则楼,宜房则房。
——提升住房品质,打造精品工程。在施工建设方面,严格控制零星建设,禁止出现规模不大、配套不全的小型农村社区居民点,优先实施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后劲充足、辐射带动力强的乡镇驻地村、沿河沿线村、城郊村、经济强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如许家湖镇春水社区、诸葛镇常庄社区、泉庄镇汇泉社区等,实施规模大(规划人口均在3000人以上),配套设施完善,对周边村庄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将所有的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实施全过程监管。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乡镇项目责任人、村民代表”四支队伍齐抓共管。在建筑节能方面,从项目规划审批、材料选择、建设施工等多个环节,严把建筑节能关,强力推行使用新型墙材,全面落实外墙保温、隔热断桥中空玻璃、太阳能一体化等措施,大力推广浅层地热利用、地源热泵等建设,努力建设“绿色百年住宅”。
——完善配套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加快实施社区基础设施“五项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八有”配套,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截至目前,全县在建和建成的58个社区中,有35个全部完成“五项工程”建设,完成率达到35%。在“气上楼”方面,道托镇韩家曲社区、泉庄镇汇泉社区等分别通过管道燃气、瓶组、秸秆气化等多种方式实现“气上楼”;在“水治污”方面,对于上级资金补助“水治污”设备的农村新型社区,全部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在县政府采购办公室的监督下,由县住建局接受各社区委托进行集中采购,全县农村新型社区实现“水治污”全覆盖;在“暖入户”方面,沂蒙风情旅游景区大峡谷社区、四十里堡镇孙家马庄社区等分别通过水源热泵、太阳能燃气壁挂炉、燃气锅炉等方式实现“暖入户”。
——实施三区共融,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在“两区同建”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乡村风光区”三区融合发展,促进整洁村庄、风情乡村、美丽乡村“三村梯度共建”。目前,沂蒙风情旅游景区佟家庄社区、泉庄镇汇泉社区、四十里堡镇孙家马庄社区等7个社区已基本完成“三区共融”工程建设。
大力实施宜居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
——水厂建设:新建溪源生活饮用水水厂一处,新建古城、石良工业及生活应急备用水厂2处。新增县城生活饮用水供水能力2万吨/日,新增工业及生活应急供水能力3万吨/日。
——管网建设:为配合城市建设发展和解决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用水需求,新铺设DN100以上的供水管网共计81公里,县城供水主管道达到239公里。
——旧城管网改造: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的许家湖商城、健康路部分路段、向阳路、小仓路改造工作,改造DN100以上的供水主管线3.7公里。
——水质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按照山东省饮用水水质提升工程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要求,新建水质监测中心一处,投资更换了原子荧光光度计、显微镜、净化工作台等仪器设备,检测项目达到29项,并顺利通过了临沂市城市供水企业水质检测机构能力C级评定。
——园林绿化:以大、小沂河滨河生态绿化为重点,加快沂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将城市道路绿化、公共绿地绿化、城郊山体(林网)绿化、单位(小区)附属绿化相互结合,建立起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性、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大园林、大绿化格局。至2020年,新增绿地面积216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为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城市道路建设:全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中心城市作用日渐突出。建设了东二环、北一环、南三环等城市主干道,拉开了城市框架,滨水生态城初具规模,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投资37391万元,新增道路长度190.2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87.22万平方米;2015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22.51平方米。
——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投资1.5亿元,新增污水处理厂1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万吨/日。目前,全县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座,规模16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投资24396万元,建成排水管网155公里,其中雨水管网65公里,污水管网90余公里。投资4500万元,建设处理600T/天污泥焚烧发电项目,城区污泥实现了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实施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保证新建工业项目、城市景观、园林绿化、消防、道路洒水优先使用。
——城市照明:投资2562.7万元安装路灯和城市亮化。新增路灯2760盏,其中,安装节能灯1062盏、LED路灯219盏、太阳能LED路灯392盏,并将长安路420盏高压钠灯改造为LED光源,节电率达到27%。先后建设了大小沂河沿岸亮化工程,完成了顺元大桥、初元大桥等10座桥梁亮化工程,配套建设了城区道路功能照明,完善了城区内广场游园的景观亮化。
——城市燃气:按照“气化沂水”天然气发展目标,投资1.19亿元,新增居民用户6.1万户,铺设中、低压燃气管道420公里。2015年,燃气用户达8万户,燃气管道达470公里,年供气能力达到4000万方,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9%。
——城市供热:坚持“节能优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进供热节能改造。投资1.47亿元,铺设供热管网8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331.3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64%.
积极实施新区开发旧城改造,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十二五”期间完成岭南文化风情街和小沂河上游综合整治工程、地税局南片区改造开发工程、通源胶带厂片区改造开发工程、政务大厅周边片区改造开发工程、原地矿局以西片区改造开发工程、联华超市以南片区改造开发工程、恒源胶业(制胶厂)片区改造开发工程、县农村信用社南片区改造开发工程、裕丰商城(阳光丽景)片区改造开发工程、交通运输局周边片区改造开发工程、长深高速北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程、长虹建材市场片区、龙家圈建材市场片区(长虹建材市场迁移处)、北一环西延道路建设工程、三河口片区、再生资源、沂蒙中学北、公路局南片区、万隆财富广场西片区、前小河及鲁南家具城片区、河西杨家庄子片区、氧气厂片区、荆山湖村旧村改造、临沂颐高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春水社区、山水文园东片区、清沂山生活区、鲁南现代国际商贸物流城等26个房屋征收片区项目,征收房屋总面积90万余平方米。
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建筑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规范进一步,2013年出台了《沂水县建筑市场信用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同时强化建筑市场执法检查和建筑市场秩序综合整治,严格市场准入与清出,加强对工程建设各方的监督。完善配套工程定额、房屋造价、建筑材料价格等基础性管理,规范完善建筑工程有形市场、招标投标监管,加强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理,工程建设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城镇累计完成各类房屋竣工面积46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56万平方米。工程报建率、招标投标率、安全质量监督覆盖率均达98%以上,工程合格率达100%。
——建筑业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支柱地位更加突出。“十二五”期间,建筑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9亿元,是“十二五”时期完成产值的2.1倍,年均增长12%,其中,2015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亿元,实现增加值1.1亿元,实现税收2953万元。2015年年末从业人数1.4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27%,其中75%来自农村。建筑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筑行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突破。坚持“抓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专业企业,做实做多劳务企业”的工作思路,以资质管理为杠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了龙头企业、专业企业、劳务企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有建筑业企业45家(未含装饰、市政、园林绿化、水利专业),其中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一级企业2家,二级企业12家,三级企业15家,劳务分包企业16家。
——装饰装修业作为新兴行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有主项资质为装饰装修的企业9家,其中,二级企业3家,三级企业6家。“十二五”期间,装饰装修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多元化经营进一步延伸,外地装饰市场进一步拓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强化。2011年以来,有3项工程获沂蒙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逐步培育和完善装饰装修市场体系。对全县装饰装修市场、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工厂化生产、“两型社会”建设、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家装市场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初步意见和相关调研报告,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清欠工作成效明显。健全和完善了建设单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施工企业农民工工资储备金制度、农民工劳动计酬手册制度、清欠审查制度,并积极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农民工权益告知制度和农民工工资“月结季清”制度。通过清欠长效机制的建立,规范劳务市场,强化企业用工管理。建立和健全投诉受理机制,实施专人负责督办制。加大对拖欠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恶意拖欠的单位,实施曝光、约谈和重点监控等措施,保持住打击拖欠的高压态势,切实保护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好建设系统和谐稳定大局。2011年以来,全县共受理拖欠投诉460余起,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4600万元,惠及农民工1800余人。
——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管理工作稳中求实。累计征收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0.6亿元,拨付及补贴养老保障金0.52亿元,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未发生一起因拖欠养老保障金的上访事件,切实起到了社会“稳定器”、企业“保护伞”和职工“安全网”的作用。
资源节约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建设系统资源节约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民用建筑设计全部严格执行了住宅节能65%和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建立起包含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监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闭合监管体系,完成节能建筑竣工面积90.6万平方米,占民用建筑竣工量的98%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我县滨河绿洲、天成家园、沂河明珠三期、绿城花园四个小区成功申报山东省2013年第11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标识星级二级。三是积极推行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既有居住建筑完成改造面积39.26万平方米,占具有改造价值的既有居住建筑的50%。四是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沂水县天使花苑、被列为省级第十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沂水县为我省第一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县,获得国家财政专项补贴资金1800万元。大力推广地源热泵供热制冷系统建筑应用,完成地源热泵建筑应用项目68.9万平方米。强制推光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累计完成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164万平方米。五是发展新型墙材、绿色建材。我县万华建材公司、兴盛矿业引进了IPS、FS外墙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多孔页岩砖、加气混凝土、玻化微珠保温砂浆、EPS聚苯板生产企业都形成了稳定的生产能力,新型墙材产量达3.6亿标砖,应用量达3.2亿标砖,年节约土地近350亩,累计应用新型墙材占应用总量的95%,累计节约土地1600亩,节约能源6.13万吨标准煤。
——科技创新和教育培训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群众性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沂蒙集团沂河明珠项目QC小组申报的2项创新型活动成果获得市级奖励,同时,沂河明珠被评为省级IPS保温结构一体化示范工程。绿色建筑方面,滨河绿洲、天成家园、沂河明珠三期、绿城花园四个小区成功申报山东省2013年第11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标识星级二级。科技培训方面,完成了316人的中级岗位、1千余人的技术工人培训、鉴定考核和发证工作。培训质检员、安全员、造价员等关键岗位460余人。技师培训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260余人取得建筑业技术证书。
二、“十三五”期间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思路
1、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十三五”期间,既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又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思想,在对“十二五”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的前提下,摸清全县城乡发展水平,深刻分析研究城乡建设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务实高效,确定发展方向,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2、优先发展,注重基础。继续落实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提高城市承载力。
3、实施城镇化战略,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城镇建设行动,以农村住房建设和新型社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4、实施节能减排,注重环境保护。认真分析城乡建设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城乡建设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品质城镇、创造品位生活”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突出重点,服务全局的原则,继续保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建设水平和规模,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引导城市合理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形象,改善城镇环境,拉动城镇经济增长,促进我县城乡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城乡建设工作任务目标:①建筑业:实现总产值年均递增10%以上;②社区建设:完成“两区同建”社区达到30个;③城镇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2%;④建筑节能:新型墙材应用量达到全部墙材应用量的97%以上;⑤房屋征收:启动15个征收项目。
三、保障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十三五期间,沂水县将立足“构筑九五体系、建设山区水城”发展定位和“城市北上、工业南下、跨河发展、两翼生态”总体布局,大力实施两湾核心区带动战略,加快金澜湾、月澜湾“两个城市核心区”的规划建设步伐,引领城市建设由“东皋时代”向“龙湾时代”迈进。将沂水建设成为“生态型山区水城、沂蒙北部区域中心城市”。
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一河、双心、六组团”城市空间结构,按照“两翼生态、跨河发展”总体布局,切实加快“龙湾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交通和城市色彩及建筑风貌、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编制步伐,搞好“龙湾新区”道路、环岛水系景观设计和跋山湖坝上休闲区、坝下风光带规划设计,为引领城市科学发展提供依据。做大做强县城中心城区,引领中心区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旅游服务业、生活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就业支撑能力,引领中心城区的产业功能向县域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的综合服务中心转型,成为支撑全县产业发展的服务核心。
(一)大力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为契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目标,以提升产业支撑力和城镇承载力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努力把沂水建设成为“沂蒙北部中心城市”。
通过试点探索,全面建立起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投融资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形成符合沂水实际的就地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县域城镇化模式。到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8%;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基本建立。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基本形成,到2017年,户籍人口综合参保率达到85%,力争实现5.3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推进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的长效机制,到2017年,累计完成农村宅基地腾退7500户,完成土地复垦4500亩,完成3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基本建立。通过推进PPP等模式,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
——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完成2-3个乡镇的“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工作,各乡镇及经济开发区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更加理顺。
(二)强化功能,全面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
——城区道路:新建部分城区主干道,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状况。计划投资40605万元,完成新建道路共14条,总长度27.3公里,50.04万平(其中城区新建道路9条,总长度20.5公里,园区新建道路5条,总长度6.8公里);改造城区道路8条,33.6万平,总长度19公里。建设中心街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1公里,概算投资约37200万元。建设沂蒙山路跨沂河大桥,以加强河西与城区的联系,概算投资约10000万元。预计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62.5平方公里,人口43.36万人,人均道路面积17平方米。
——城区排水及污水处理: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排水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结合老城区道路改造及新建城区主干道,对现有的雨污合流管道逐步进行雨、污分流制改造。计划投资12540万元,铺设污水管网77.6公里,雨水管网79.5公里。
——城市照明:投资6070万元安装路灯照明及交通安全设施,其中安装路灯4557盏、概算投资4894万元,桥梁及橡皮坝亮化概算投资1000万元、交通安全设施概算投资176万元。
——城区燃气:计划投资6700万元,新增居民用户1.45万户,累计达到9.45万户,铺设中、低压燃气管道56.6公里,累计达到526.6公里,年供气能力达到5000万方,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9.6%。
——城市供热:计划投资31亿元建设2*350MW超临界发电机组、配套两台1030吨/小时煤粉锅炉。新增供暖面积200万平米,新增地热供热面积20万平米,新增燃气锅炉供热面积30万平米,新增太阳能等供热面积10万平米。2020年,中心城区供热普及率达80%。
(三)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打响沂蒙建筑业品牌
——工程建设和建筑业。完善建设工程管理规章制度和程序,继续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和有形建设市场管理;探索加强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好建筑市场综合执法检查和综合整治活动。进一步健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全面推进绿色施工,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整顿监理市场秩序,加强对外地进临的监理企业的备案管理工作。将工程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向村镇延伸,逐步提高村镇建设工程管理水平。
积极探索招投标监管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控制价的监督管理,规划计价行为合理确定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积极探索运用高科技手段推进招标投标管理制度的配套和健全,继续推广工程量清单招标、评标专家计算机管理系统及工程量清单电子辅助评标系统,逐步推行网上报名、网上投标、异地远程评标,以高科技手段保障招投标活动的“科学、公正、便捷”。
继续完善工程质量安全诚信系统建设,对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和参建单位的质量行为通过质量诚信系统进行监管,开通并不断完善网上报监、网上报验、不合格报告网上上报、不良行为及行政处罚网上公示等功能,用“机器”约束行为,使参建各方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明确质量责任,形成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的良好的监管氛围。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强化硬件配置,设置专用机房,使各责任主体单位可进行网上报验、电话报验和短信报验。监管一线工作人员运用移动办公设备直接在施工现场完成工程检查情况、监督抽测、监督抽检等数据的录入、打印。待检查数据录入到数据库后,再修改时就会在数据库中留下修改时间、修改内容和操作人等相关信息,能够防止监督人员送人情等腐败现象的发生。现场录入、打印的方式对工程参建各方形成了压力,能够促使其尽快整改。力求“十三五”期间,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实现新突破。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做大做强沂水建筑业”的总体目标,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建筑业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6-2020年预计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建筑业增加值8亿元。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中,一级企业突破3-4家,二级企业超过15家;企业总数稳定在60家左右,其中劳务企业要占建筑企业总数的45%。争取形成2家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2016-2020年,预计征收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超过1亿元,拨付及补贴养老保障金0.76亿元。
——建设科技教育事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坚持“自主创新、应用为主、协调推进、支撑发展”的方针,按照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技术;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四节一环保”和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建筑节能的体制和机制,切实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提高我县的建筑节能水平;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集成应用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以企业为主体,切实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整体科技水平;拓宽培训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培训基地和鉴定站建设,完善体系,保证质量,以培训复合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突破口,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全县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利润的比重达到2%;其中,一级企业大于5%,二级企业大于3%。一级以上总承包企业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健全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每年至少拥有1项省级工法、1项省级QC成果和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项。二级企业每年至少拥有1项省级工法或1项省级QC成果。
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继续开展中级岗位人员培训,按照持证上岗的标准要求,5年内培训关键岗位人员2000名;每年培训、考核、鉴定技术工人700人;向省推荐评审技师300人。
“十二五”期间,节能建筑竣工面积达到1600万平方米,占民用建筑总量的98%以上,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00万平方米。秉承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理念,把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任务。以贯彻实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为契机,以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建筑应用和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市场服务体系、政府监管体系。建筑节能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新建建筑设计施工严格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的标准,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取得重大进展,供热按用热量收费工作全面展开,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公共建筑能耗检测平台、能源审计制度。装饰业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安全、健康、自然、和谐的室内环境,抓好设计源头,严格按照标准和技术要求,着重于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及节能预评价,控制有害物质及气体总量,切实预防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尽量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通过设计开发资源和材料的再生利用,实现绿色环保、节能装修。全县建筑能源和资源消耗得到显著降低,建筑节能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四)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科学编制规划,建设优美乡村。根据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
——注重品质建设,打造宜居社区。根据全县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多村迁建、集中居住型”、“多村分置、一体管理型”、“单体完善、长期保留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体现农民意愿,宜楼则楼,宜房则房,防止盲目大拆大建。在社区建设的推进梯度上,对于文化底蕴厚重、民俗风情浓郁、乡村风光秀美的历史文化村、红色文化村、生态优美村,遵循“不拆房、不迁村、保护性利用”的指导方针,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色风貌、长期保留、单体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对于城中村、城郊村、乡镇驻地村、经济强村,率先打破自然村、行政村的局限,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按照城镇社区的模式建设和管理。对于新建集中居住型社区,积极向上级争取各项专项奖补资金,实施“两个配套”:一是以“五项工程”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配套,力争“五项工程”与社区建设“五同步----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确保新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新型社区同步完成“水治污”,同时,将高桥镇小瓮山社区作为碳晶取暖试点社区进行建设,多方筹资,以点带面,尽快实现农村社区供暖全覆盖。二是推广公共服务设施“八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努力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社区。到2020年,全县建成“五项配套”的集中居住型农村新型社区60个,全县359个标准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完成。
——实施两区同建,强化产业支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实施“一区一园”或“一区多园”。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商业园区、生态旅游园区等园区类型,力争到2020年,完成“两区同建”社区达到30个。
——三村梯度建设,构筑幸福乡村。实行“整洁乡村、风情乡村、美丽乡村”三村梯度建设,加大传统村落调查及保护力度,到2020年,争取每个乡镇至少1个村庄被评定为“沂蒙传统村落”,同时积极争取省级、国家级荣誉称号;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双五双连”工程。对长期保留村、中心村,实施“五化达标提升”工程,硬化由主街道向背街小巷延伸,净化由突击整治向长效保持转变,亮化由传统照明向利用太阳能转变,绿化由点缀性向增绿量转变,美化由粉刷墙面向凸显乡村特色风貌转变,到2020年,全县村庄“五化”基本达标率达到100%,高标准达标率达到75%;坚持“以绿增彩”,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绿树掩映的绿色村庄、绿色社区,社区内主次街道两侧、健身广场、社区周边进行多层次多方位搞好绿化,绿化率不得低于30%。重点抓好县内6条省道、济青高速、长深高速、沂崔路、姚院路、沂蒙二路以及城乡重点结合部位道路两侧的绿化提升工作,至2020年全县重点线路两侧实现绿化高标准全覆盖。加大沂蒙美丽乡村创建力度,在整洁乡村、风情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提升标准,创建各具特色的沂蒙美丽乡村,营造“道路整洁河水清,绿树成荫花满地”的乡村美景。每年创建10个沂蒙美丽乡村达标村。
——实施村居道路硬化,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根据上级关于实施村居道路硬化和农村改厕的工作部署,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统筹安排、适当奖励、逐村达标、连片推进”的原则,县里统筹制定计划,各乡镇、村庄具体组织实施,先从中心村、长期保留村、沂蒙美丽乡村重点创建村、“美丽乡村连片”工程示范区等开始,连线连片,分年度推进,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全县所有村居道路基本实现硬化“户户通”和基本完成改厕,促进农村“五化”水平全面提升。
(五)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根据国家、省有关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明确建筑节能工作在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供热采暖计量收费等方面的原则、鼓励政策、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按照建筑节能工作发展状况,及时发布一系列实施办法,对建筑工程的节能从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房屋销售、使用管理、用能设备运行管理等各环节进行规范,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倡导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理念。
——加大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力度。鼓励建筑节能高新技术、成套装备的引进、消化和创新,研究、开发和推广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本市市场需求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符合我市实际的建筑节能先进设备和产品的生产应用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组织推广经过科技部验收的“乡镇抗震节能生态住宅技术及工程示范”工程,对建筑节能先进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加强科研开发和监督管理,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加强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科研开发,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利废型、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加大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力度。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有效降低对建筑材料的消耗。推广应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和开展建筑垃圾与部品的回收和利用。
——推进建筑节能产业化进程。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的建筑保温、节能门窗、高效节能设备、节水器具、新能源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建设示范线,搭建建筑节能产业化平台,带动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推行装饰工厂化,坚持走工厂化加工、现场安装式施工改革的路子,增加通用标准件、成品件、集成件材料及部品在工程中的使用比重,并不断提高材料及部品的加工深度和精度,提高集成化程度;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政策咨询、节能诊断、产品配送、施工安装、能源服务、教育培训等,促进建筑节能产业化。
——大力推广新型框架建筑结构体系和新型墙材。大力发展页岩多孔砖、粉煤灰砖、加气砼砌块、石膏砌块以及各类轻质高强、性能优良的内外墙板等新型墙材。“十三五”期间,发展新型墙材生产企业3-6家,新上生产线7条,新型墙材年生产量达到8亿标砖以上,新型墙材应用量达到全部墙材应用量的97%以上;年节约土地500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8万吨,节约标准煤2万吨;五年累计节约土地2500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7.4万吨,节约标准煤10万吨。
(六)依法依规,有效有力的推进房屋征收工作
“十三五”期间,沂水县将立足“构筑九五体系、建设山区水城”发展定位和“城市北上、工业南下、跨河发展、两翼生态”总体布局,大力实施两湾核心区带动战略,加快金澜湾、月澜湾“两个城市核心区”的规划建设步伐,引领城市建设由“东皋时代”向“龙湾时代”迈进。将沂水建设成为“生态型山区水城、沂蒙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珠山岭公园、鼋山公园、职业学校、综合文化中心(含科教馆、文化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第三污水处理厂、龙家圈政府南片区、鲁洲食品厂片区、四中北片区、美华服装厂片区、卷烟厂片区、北关片区、山水文园东片区、沂华名都南片区、华旗服装片区、沂河山庄东片区等15个房屋征收片区项目,总占地704万平方米,房屋征收面积约11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