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索 引 号: | yishuixfzhggj2251566/2023-0000034 | 主 题 词: | 其他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发布机构: | 沂水县发展和改革局 | 发布日期: | 2023-01-29 | |
浏览次数: | 有 效 性: | 有效中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全县上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12676”总体思路,全力实施七县建设战略行动,经济社会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预计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0亿元、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亿元、同口径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进出口总额增长15.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
(一)稳增长、调结构,动能转换取得突破。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建立县级领导包保重点企业制度,出台工业十条、金融十条、服务十条、人才十条等系列政策,34家优质骨干企业实现产值489.5亿元、税收15.7亿元,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07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开展智能化技改“云对接”服务,2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数字化车间,福阳液压公司被认定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沂蒙花开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沂水县获评全省文旅康养十强县,连续五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创新活力不断迸发。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6家,隆科特酶制剂公司入选省科技领军企业,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获批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1项,实施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项,登记技术合同280余项、成交额达14亿元。
(二)谋重点、强支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产业平台有效提升。经济开发区公司化运作拉开新序幕,全省综合评价跃升12个位次,庐山新材料高科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新批复设立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招商引资再结硕果。立足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开展以商招商、驻点招商,新招引过亿元项目36个,到位县外资金123.6亿元,其中过10亿元项目3个、过20亿元项目1个、过50亿元项目1个。重点项目持续攻坚。制定出台《重点产业项目全流程服务管理办法》,建立重点企业(项目)问题闭环化解工作机制,精准推动重点项目招引、落地、建设提速提质提效,有效保障创优生物全产业链智慧工厂、鲁驰新材料等87个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三)强三农、促增收,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30万吨以上。新培育农业合作社68个、家庭农场197家,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11家,成功争创全省现代农业十强县,在全市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中荣获第一名。农村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扎实推进,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5个,市级美丽乡村10个。实施“照我回家”工程,安装路灯3.4万盏,亮化镇村道路1500余公里,完成农村清洁取暖12166户、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229户。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县4.7万名脱贫人口和动态监测人口年收入增长15%以上。设置农村公益性岗位999个,盘活839户农村闲置宅基地,发放“齐鲁富民贷”等政策性贷款1.79亿元,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四)补短板、提品质,城市内涵明显提升。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两城同建”战略深入推进,组织实施6大类、50项城建重点工程,新建改造海河路、沂河西路等城区道路10.7公里,金澜湾沂河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了城区八纵七横路网新突破。城市颜值增色扮靓。实施征收片区14个,新增征地面积2148亩,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0个,改造面积28.5万平方米,拆除城区违法建设216起、面积15.9万平方米,开展机动车辆乱停乱放和店外违规经营整治,探索推广垃圾分类试点,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第三污水处理厂、正阳西路停车场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香山西路停车场投入使用,改造雨污管网49公里,新增、改造供热管网6.45公里,新建、改造公共卫生间8处。
(五)治污染、降能耗,生态文明深入人心。重点领域深入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5.6%,完成45个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和3处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源地水质多年保持达标率100%,重点危废产生单位、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100%。生态修复力度加大。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1.58万亩。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有序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按期完工。河湖长制持续深化,创建省、市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各1处。绿色低碳成色更足。聚焦双碳“3060”战略目标,持续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一期项目在建规模达22MW,累计并网16.98MW。严格落实能源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严控“两高”项目建设,完成全县“两高”企业全面核查,产业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
(六)办实事、增福祉,群众生活更加美好。保障体系健全完善。财政保障民生力度不断加大,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3.1%。稳就业保就业持续有效,实现新增城镇就业95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8%以内。全民参保计划扎实推进,养老、医疗分别新增参保7120人、3000人。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高标准建设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1处、农村“暖心食堂”23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移风易俗开创新局面,打响了“婚俗改革・花开沂水”品牌,“惠民礼葬”改革持续深化,公墓安葬率保持100%。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3处、幼儿园5处,高考普通本科进线率56.07%。全民健身有效开展,举办沂水县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迷你马拉松等各类赛事活动50场次。文化事业亮点纷呈,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20余场,建成城市书房15个,设立并颁发首届“沂河文艺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全县刑事发案同比下降21%。创新推行信访事项办理模式,“四初”案件化解率达到94.1%。牢牢守住一排底线,重点领域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安全事故同比下降27%。
服务型政府、土地管理、文明创建、质量工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档案管理、审计统计、气象地震、民族宗教、团员青年、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广播电视、国防动员、拥军优属、司法检察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较大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多重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经济回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新旧动能转换进入深水期,产业基础再造速度、力度和质量需进一步加强;投资促进作用发挥不充分,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支撑能力亟待提升;改革创新、开放水平还达不到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进共同富裕还存在薄弱环节等等。这些问题,全县各级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
二、2023年重点工作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锚定建设市域副中心、打造发展新高地、建设秀美新沂水总体发展定位,坚持“12676”总体思路不动摇,接续推进七县建设战略行动,全力实施大党建引领、大产业提升、大交通拓展、大城建融合、大民生保障、大改革赋能“六大系统工程”,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经济稳进提质,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沂水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2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对外贸易量稳质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
为实现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强产业、兴科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实施大产业提升工程和大改革赋能工程,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加速,培育核心竞争力。
1.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加快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转型升级,延伸玉米淀粉、机械配件等重点链条,将传统优势转化为新兴势能;瞄准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盯紧特种纤维、钛合金等关键领域,将新兴产业尽快塑成优势。滚动实施“百企百项”技改,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和柔性化。全年力争“3+1”产业实现产值474亿元、增长13%,实施过亿元技改项目15个以上。
2.培植优质骨干企业。全面落实“1+N”惠企政策,持续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深化重点企业精准包保、政企交流餐叙等制度,保障企业诉求及时回应、问题切实解决。健全完善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小升规企业梯次培育库,强化动态管理、精准服务,积极构建“标杆企业引领、优质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跟进”的递进成长格局。全年力争培植产值过10亿元企业16家、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2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瞪羚企业2家。
3.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推进泓达生物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鼎力环保建设院士工作站,引导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打造一批“杀手锏”产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聚焦支柱产业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乡村振兴人才四支人才队伍,因才施策、全力招引,积极推进国家级海外人才引进项目、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加快建设“才智沂水”。全年力争引进外国专家4人,争取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3项,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8个以上。
(二)聚焦畅循环、开新局,开拓高质量发展空间。坚持把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贡献率,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大市场。
4.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围绕“3+1”主导产业,依托10个重点产业链、20家链主企业,积极对接京津冀、融入济青潍、承接长三角,全力接洽头部企业、引进“王者项目”。健全项目引、评、建、管全流程跟踪服务推进闭环机制,切实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资金支持作用,全力推动天炬节能30万吨高性能玻纤智造、隆科特年产5万吨生物制品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按期投产。全年力争引进投资过10亿元大项目5个以上、到位县外资金120亿元以上,实施省市重点项目20个以上。
5.加快推动消费复苏。进一步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扩大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消费,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质量,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完善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淘宝镇(村)”创建,加快直播基地建设,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深化外贸四大工程,加大外贸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借助展会保订单、拓市场、增份额。加快院东头镇“红嫂故里·鱼水乡情”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区、夏蔚镇“沂蒙根据地”沂蒙精神寻根体验区等重点区域的提升管理,打造“红、绿、蓝、古”融合发展升级版,以全市“沂蒙乡愁”民宿建设为契机,塑造“行走的家”沂水旅游民宿品牌。全年力争新培育限额以上贸易单位20家、外贸实绩企业10家,争创星级旅游民宿3家以上。
6.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化与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对接交流,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文化旅游规划整合等方面加强跨区域合作。抢抓青临合作、济临合作机遇,规划建设青临(沂水)经济合作区、济临合作区沂水项目区,主动承接青岛、济南优质产业、科技资源、人才资金转移,扩大合作朋友圈、拓展发展新空间。
(三)聚焦融城乡、优生态,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坚持把城乡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加快实施大城建融合工程和大交通拓展工程,打造内涵品质城市,建设美丽富裕乡村。
7.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深化两城同建,组织实施5大类、60项重点城建工程,有序推进福美特家属院、十里堡、兵房岭及老莒沂路周边等13项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快改造二轻公司家属院、服装厂家属院等60个老旧小区,完善停车场和农贸市场、城区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打造“一河两岸、东西联动、深度融合”城市发展格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深入抓好网格化管理、背街小巷整治和城市深度保洁,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沂邳线改建、沂河右岸滨河路、全域旅游主干道路提升等重点工程,加快临临高速建设,推动董梁高速和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建设,构建综合交通网络。
8.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稳定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4万亩、产量30万吨。围绕粮食精深加工和畜牧养殖两大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升工程,打造一批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力争创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施农村公路攻坚行动和“照我回家”工程,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改造提升“四好农村路”100公里,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15个。扎实推进诸葛镇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
9.深入践行生态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源头防治,确保全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面完成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任务,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创建美丽幸福示范河湖,继续推进沂河、沭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争创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加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持续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
(四)聚焦惠民生、促共富,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坚持把人民幸福生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加快实施大民生保障工程,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强化就业优先,落实“延、缓、返、扩、补、创”六大援企稳岗政策,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聚焦动态监测帮扶,确保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不发生新致贫。健全全民参保登记动态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参保质量,确保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8.5%和99%以上。继续实施“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寸草心志愿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创新推广“暖心食堂”模式。深化“物质+服务”救助,充分发挥“沂家亲”社会救助品牌效应,探索社会救助“掌上办”,加快建立综合救助大平台。
11.切实回应群众期盼。深化推进“一十双百”培育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6处,持续提升管理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第三届全民运动会,完成116个行政村健身广场新建和器材更新。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继续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切实抓好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决落实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和新十条,加快推进县医院西院区、县中医院综合楼等重点项目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建立6个医疗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2.坚决维护稳定大局。重拳推进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做精做专“沂蒙乡贤”“沂蒙义警”等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推动问题及时就地解决。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对非法集资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提升全灾种风险隐患防控能力,强化危险化学品、矿山、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加强基层应急救援能力,推动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统筹抓好土地管理、文明创建、质量工作、食品安全、粮食安全、档案管理、团员青年、妇女儿童、移风易俗、残疾人事业、广播电视、国防动员、拥军优属、退役军人、司法检察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