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 引 号: | yishuixfzhggj2251566/2019-0000011 | 主 题 词: | 宏观经济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发布机构: | 沂水县发展和改革局 | 发布日期: | 2011-05-09 | |
浏览次数: | 有 效 性: | 成文日期: | 2011-05-09 | ||
标 题: |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前 言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翻两番、创强县”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按照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民意、科学论证决策的要求编制的《纲要》在认真分析我县“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和形势的基础上,主要阐明我县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战略重点、政策取向和保障措施,是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依据,是全县人民争创强县、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制定和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紧紧抓住和利用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推进经济文化强县建设,构建“山水灵秀、生态宜居”的新沂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 按照《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的蓝图,围绕“翻两番、创强县”的奋斗目标,积极构建“山水灵秀、生态宜居”的新沂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强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有力改善民生,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规模膨胀最快、效益质量最好,经济实力实现大跨越的五年。全县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连续提升、发展速度保持较高水平。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37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递增14.5%,人均GDP达到20283元,年均递增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5亿元,年均递增16.3%;需求结构逐步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9亿元,年均递增2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完成110.3亿元,年均递增24%,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72亿元和95亿元(信用总量117亿元),同比分别年均递增20.3%和23.5%。
产业结构实现新提升,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十一五”时期,是沂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大优化的五年。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13.2:52.8:34演进到12.8:50.1:37.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粮食作物保持在1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43万吨左右,林、畜、渔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县4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达到460.5亿元,年均递增35.6 %。食品、机械、矿产建材、纺织服装、生物化工、板材加工六大传统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节能环保得到普遍重视。园区建设健康发展,入园企业已达到138家,2010年完成园区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民营经济不断壮大,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32733户和3431家。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8.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组建了万顺公交公司、顺航水上交通运输有限公司,改写了沂水没有客运出租公司、公交公司、渡运公司的历史。汽车维修、美容厂家逐步兴起。货物配载业户发展到了50余家,完成山东嘉隆物流沂水园区一期建设,组建了我县第一家现代综合物流企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加快融合,实现了由“沂水旅游现象”到“沂水旅游模式”的跨越,“十一五”期间共接待中外游客16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实现130.6亿元。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内部结构优化提升,增添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城乡建设呈现新的格局,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五年来,城市面貌、城市环境、城市功能都有了较大提升,“五山定城廓,九水显灵秀”的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十一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8万人,城市化率达到45%。积极开展了文化、旅游、环保、卫生、园林等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培育了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实施了一批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及投资环境。一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新增城市道路70千米,新建综合性汽车站一处,新建城区污水处理厂、热电厂、燃气厂、自来水水厂各2处。新建3座沂河大桥,安装路灯1.4万盏;铺设燃气、供热管线60余千米,供热普及率达到60%。铺设、改造城市排水管网170千米、污水管网58千米。二是围绕优化居住环境,实施了旧城片区改造开发工程。累计实施38个片区改造,完成拆迁改造面积202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楼房183栋。三是围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城区新增绿地17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5.2%。建设了东皋公园广场、沂河山庄周边、小沂河湿地公园等城市绿地广场。四是大力加强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乡镇垃圾填埋场6处、污水处理厂3处,改造农村危房和住房3万余户。改造完善了农村电网、城区电网,有线电视、固定电话、移动通信信号基本实现无缝覆盖。“十一五”期间,共修建城乡公路1914.3公里(比2005年增加530公里,其中新建改建县乡公路82.7公里),修建桥梁126座,全面完成119.2公里县乡公路综合整治,建成了一批以姚院路、沂河大道、武跋路为代表的生态景观路。开通了沂河东岸滨河大道,建成了青兰高速沂水线,开始了青临高速沂水段主体工程建设,完成了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沂水段线路的设计规划和地上附着物拆迁等前期工作。现代化城市形象的培育和城乡环境的变化,增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是全县上下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大胆突破,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的五年。企业改革、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流转、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旧村改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公益事业市场化运作、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制等各项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成果的共享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争创一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济发展的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时期,利用境外资金额累计达到7754万美元。2010年利用县外资金58.4亿元,实际利用国外资金1303万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99亿美元,其中出口2.05亿美元。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增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达到新的水平。“十一五”时期,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惠民生、促和谐,社会民生和精神文明大发展的五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5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4578元和3121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1平方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深入,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到了97% %;科技实力逐步增强,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50项,县级计划项目106项,共推广新品种126个,新技术102项,建基地118个,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0%。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667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十一五”期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加强了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土地资产经营效益显著,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深入开展了“迎淮创模”等环保活动,实施了一批环保工程,环境污染治理效果明显。扎实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2010年万元GDP能耗降低到1.018吨标煤。健全完善了统计制度,全面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文化体育、妇女儿童、统计审计、老龄信访、民族宗教、侨外事务、国动人防、档案史志、防震减灾、安全生产、气象测绘、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残疾人保障、司法监察等各项事业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间,我们顺利地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构建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新格局,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实现了重大飞跃,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一)发展环境条件分析
未来五年,国际国内环境都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统筹“转方式、调结构”与“提升总量、保持增长”的共同发展,成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国际环境看,未来五年,围绕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国际竞争将更趋激烈,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以制造业见长和出口为导向的亚洲经济加快转型,通过拉动内需寻求增长动力,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从国内环境看,未来五年,我国整体上处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加快发展和提升水平的关键时期。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更加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改善民生。这些改革和政策都将惠及县域经济的发展 。
从自身实际发展环境看,未来国家省市新一轮区域战略布局确定后,地域发展竞争会更加激烈。国家黄三角、长三角规划相继获批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带、省会城市圈、日照精品钢铁基地等板块经济对我县的辐射作用开始显现。“十二五”期间,临沂市提出实现百强县的突破,周边县区有的提出把沂水当做自己的追赶目标,纷纷制定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措施和重点,在研发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宜居环境、节能减排等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这些对我县实现突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县具有了持续发展、快速发展的坚实内在基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居全市第二位,人均占有总量显著提高;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农产品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区位优势明显,我县与淄博、潍坊、日照接壤,与县区相比,距离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区最近;交通运输便捷,境内青兰高速、长深高速、胶新铁路、山西中南大通道,与境内省道和城乡交通相衔接,与京沪高速、日东高速相互辉映,构筑了四通八达,辐射能力较强的交通网络;特色经济优势显著,农业商品基地各具特色,“六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园区经济日趋壮大,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招商引资和绩效考核的干群创业激励机制已经形成,这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相对欠发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之间的矛盾。一是经济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低,城乡发展不够平衡。二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规模较小,结构不尽合理,缺少大企业集团和大企业家队伍的能力支撑与管理模式。三是高新技术项目较少,品牌项目影响力小。四是社会开放度不够高、高层次人才匮乏,技术要素仍较为短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十二五”期间,全县面临着加快发展、膨胀经济总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节经济结构的双重压力;面临着打造竞争新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实现重点突破、率先发展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凝神聚力谋发展,增强实力创强县。
三、“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实施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膨胀总量、提升质量,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推动民富县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山水灵秀、生态宜居”新沂水打下良好基础。
(二)战略定位。“十二五”期间,围绕“五年翻两番、创强县”、建设“工贸、旅游型中等城市” 的总体目标,全力打造承接临沂和青岛的临胶东半岛经济带,建设全国优质食品加工基地、鲁南特色制造业基地、全国知名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全国新兴生态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全省金融生态环境先进县、山东省经济文化旅游强县。
(三)主要指标预期。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努力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保持在全市率先发展、领先发展。
──加快膨胀经济总量。到2015年,计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2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年均递增18.4%;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2%,达到42523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25% ,力争年均增长30%。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低消耗、低排放、集约型、高端化、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发展绿色、生态、环保的现代服务业,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48:45。
──加快三大需求协调增长。到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8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7亿元,年均增长25%;实现进出口总额6.29亿美元,其中出口4.28亿美元,分别年均递增15%和15%;累计利用县外资金争取达到1000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亿美元。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4吨标准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1.06吨标准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9%。95%以上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规划标准,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完善科学长效的环境管理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100%。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富民强县,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833元和15247元,年均分别增长17 %和18 %。力争实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体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加快发展乡镇经济。建立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乡镇财政自给有余,乡镇财政收入全部过三千万元,其中过亿元的7个。
四、 产业布局
在空间布局定位上,加强与全市规划和周边区域的合作与对接,按照产业发展特点和空间功能进行空间布局。总体上以县城为中心,沿河、沿路、沿山展开产业布局和空间功能划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沂河水资源丰富、两“高”两“铁”纵横贯穿、山区自然地貌独特的优势和带动作用,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文则文,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主体功能区布局:
(一)中心城市经济圈
在搞好原有城区建设的基础上,把城区逐步扩延到沂水镇、许家湖镇、龙家圈镇、黄山铺镇、四十里堡镇和道托镇,形成城区框架拉大、城市空间开阔、区域中心突出、城乡一体联动的城区发展格局,主要发展目标:按照建设“工贸、旅游型中等城市”的要求,打造“山水灵秀、生态宜居”城市,“十二五”末县城面积发展到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65万人,规划建成区人口达到4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54%。充分发挥县城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旅游中心功能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增强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搞活城市旅游,加快城区旅游餐饮街、旅游购物街及咨询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县城规划,不断拓展城乡发展框架。周边镇沂水镇、许家湖镇、龙家圈重点围绕提升“三城”产业档次水平,把工业产业相对集中,发展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建材和高效现代农业;以完善商贸服务功能为重点,整合优化城区商业资源,着力抓好惠民商城、老汽车站片区商业开发等工程建设,提升商贸业现代化水平。继续实施城区道路新建改造工程,高标准建设东二外环、南二环和西三环改造提升,东环路、南环路,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内成网,外成环”的城市道路格局。着力抓好公共交通枢纽及城市公交、旅游公交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加强和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以及供排水等工程,继续推进城区电网改造、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抓手,围绕“五山定城廓,九水显灵秀”格局构想,以河为轴,两翼发展,加快推进沂河西岸的规划开发,做活滨水城市文章,打造一批城市精品工程,努力把县城建成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和谐宜居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4%以上,绿地率40%以上,城区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均达到100%。
(二)沂河经济带
沂河是县域内的主要水系。该区域以沂河干流为纵轴,北起跋山水库,南接沂水—沂南县界,重点发展沂水城区,扩大辐射范围,提升完善城区服务功能,突出城乡结合部。沿沂河两岸突出发展观光旅游、房地产、商贸流通、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从沂河上游跋山水库沿河南下至县边界,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带动沂水镇、龙家圈镇和许家湖镇的发展,将沂河两岸打造成为沂水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具活力、城乡面貌最繁华的经济走廊。
(三)园区经济区
以建设“全市第一、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开发区为目标,发挥配套齐全、龙头带动、产业载体的功能作用,设立各具特色的工贸园区。以滨河项目区为核心区域,规划开发庐山、城北、河西、四十里、开发区二期、城东等7个项目区,总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1、滨河项目区:总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纺织服装、新材料和电子等产业。2、庐山项目区: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化工产业。3、城北项目区:总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食品、机械和生物工程等产业。4、河西项目区:总面积21.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为机械和服装鞋帽、能源等产业。5、四十里项目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产品开发、铝型材、物流产业。6、开发区二期,总规划面积12.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机械、食品、建材、商贸物流。7、城东项目区,规划占地17.7平方公里,重点承接产业关联度紧密的项目。总体上推动工贸园区向城东南方向发展,加快城东项目区与四十里项目区的对接。发挥土地、资源、劳动力优势,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县外资金注入,统筹城乡发展,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沂水县扩大开放的前沿窗口、贸工农为一体的综合经济载体。
(四)生态、资源保护区
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对如下区域进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遗址的保护,实行管制性开发,以发展旅游业为主,适度限制工业、农业等生产性行业的发展。
1、生态保护区。(1)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沂山森林公园):位于沙沟镇,属森林和生态环境保护区,总面积610公顷。(2)沂河市级自然保护区(沂河森林公园):位于县城西、沂河两岸,包括上岩寺、圣水坊两个分场和马荒、兰香埠、斜午等林区,总面积245.8公顷。(3)沂河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城自来水厂上游流域,包括泉庄镇、诸葛镇新民官庄,总面积4万公顷。(4)院东头、姚店子、泉庄镇自然旅游保护区:以地下大峡谷、天然地下画廊、地下萤光湖、天上王城等景区为支点,搞好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成为一个大的集山、水、林、洞、崖为一体的沂蒙山乡自然生态旅游保护区。
2、资源保护区。(1)水资源保护区。一是跋山水库保护区:面积41平方公里,作为沂水县城和周边乡镇水源地重点保护。二是沂河保护区:作为沂水县城和周边乡镇水源地重点保护。三是沙沟水库保护区:作为沂水县城和周边乡镇备用水源地保护。四是沭河保护区:作为沂水县城和周边乡镇备用水源地保护。五是浯河保护区:面积8.24平方公里。六是寨子山水库保护区:面积0.04平方公里。七是县内支流河道保护区:面积50.1平方公里,作为各乡镇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保护。(2)矿产资源保护区。一是铁路、省级公路规划区,包括胶新铁路、青沂铁路,东红路、沂博路、兖石路、泰薛路和青莱、长深高速公路沂水段两侧可视范围内,属矿产禁采区。二是风景名胜保护区,包括沂河自然保护区、跋山水库、灵泉寺自然风景区、沂河湖-东皋公园自然风景区、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雪山风景区、西墙峪风景区、四门洞自然风景区和地下大峡谷风景区,总面积5.18万公顷,以及沂河、沭河两侧和齐长城两侧规划区,属矿产限采、禁采区。三是地质遗迹保护区,包括圈里镇啸虎峪飞来峰石灰岩地质区、四十里堡镇浮来山西侧地质保护区,属矿产禁采区。四是地质景貌保护区,包括刘家大崮-小崮子,锥子崮、歪头崮、纪王崮等独特地貌区域属矿产禁采区。五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八路军山东纵队卫生部直属后方医院纪念馆等34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内为矿产禁采区。(3)土地资源保护区。一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于19个乡镇,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0.13万公顷。二是未利用地保护区:2015年为16.6万公顷,主要水域0.36万公顷,自然保留地面积1.3万公顷,采取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合理利用。(4)森林资源保护区。一是沂山森林公园,总面积610公顷。二是雪山森林公园:总面积330公顷。三是辛子山林场:林地面积338.4公顷,森林覆盖率82.5%。四是汞丹山林场:林地面积49.2公顷,森林覆盖率72.4%。
产业功能区布局:
(一)农业。根据各乡镇区位和资源优势,规划振兴五大产业:蔬菜业、渔业、畜牧业、林果业和苗木花卉业。按照“培植新的、改造老的、扶持大的、推广优的”总体要求,以县城为中心,以沂河为轴线,沿岸重点发展苗木花卉、有机蔬菜和林下经济,建设沿河围城高效旅游农业经济带。沂河以西西部山区重点围绕各旅游景点的布局和开发,发展果茶业,打造具有沂水特色的绿色生态经济走廊;沂河以东长虹岭沿线重点发展畜牧养殖、瓜菜、烤烟等高效农业园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淡水资源发展集水产养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渔业产业园区。着力规划培育十大特色基地:以沂沭河沿岸乡镇为重点的优质粮食基地;以长虹岭沿线乡镇为重点的优质花生基地;以峙密河沿线乡镇为重点的优质沂水生姜基地;沿滨河大道发展以设施瓜菜为重点的特色优质瓜菜基地;沿青兰高速乡镇发展以金银花、丹参、黄芩等为重点的中药材基地;以林下养殖香菇、黑木耳为重点的食用菌基地;以沂水苹果为重点的名优果品基地;以苗木花卉、干果为重点的优质林产品基地;以环保养殖为重点的畜产品基地;以库塘养殖为重点的名优特色渔产品基地。“十二五”期间每年扶持建设3—5处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并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争创3处以上AAA休闲农业景区,努力争创全省农业强县。
(二)工业。突出特色经济,打造区块经济优势。围绕加快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以食品、机械、建材、矿产、板材等产业为重点,立足交通区位优势,沿兖石路、东红路、青兰高速公路等沿线发展乡镇工业园区。
东红路沿线工业发展区:包括许家湖镇、沂水镇、道托镇、高桥镇,重点发展食品、机械、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兖石路沿线工业发展区:包括高庄镇、夏蔚镇、崔家峪镇、黄山铺镇、龙家圈镇和四十里堡镇,以食品加工为主,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和建材工业。青兰高速公路沿线工业发展区:包括富官庄镇、杨庄镇、马站镇、沙沟镇和诸葛镇,大力发展矿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板材业。
(三)服务业。(1)文化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打造沂水特色的沂蒙山红色文化、沂河文化、书法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体制创新,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整合提升地下大峡谷、天然地下画廊、雪山彩虹谷、地下萤光湖、天上王城、灵泉山、云水禅等旅游产品,发展地质奇观游、生态观光游、乡村休闲游、宗教文化游;开发院东头分时度假、姚店子峙密河乡村旅游度假项目,发展乡村度假游;加快跋山水库、马站八里沟、沂山森林公园及齐长城的开发建设,发展休闲度假游;开发建设香港国际影视城,发展影视文化游;发展泉庄葡萄观光园,提升中和花都及沂水镇友兰官庄果品示范基地等,发展农业观光游;提升圣母山、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八路军山东纵队卫生部直属后方医院纪念馆等景点,发展“沂蒙红色之旅”游;加快县城文化旅游城、刘南宅小吃一条街、购物街、娱乐城及雪山路餐饮一条街建设步伐,积极发展休闲、娱乐、美食、购物游;组织开展“好客山东贺年会”主题节庆活动,提升已有的滑雪、温泉产品,发展冬季休闲游。充分发挥骨干旅游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全县旅游产品上档次、上水平、上台阶,进一步优化全县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打造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形象。(2)商贸物流业:依托山东嘉隆物流沂水园区、四十里堡镇物流区、城北项目区内、河西龙家圈项目区及庐山项目区内适当位置规划设置物流中心:发挥胶新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青沂铁路、长深高速在境内交汇的优势,借助胶新铁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设立县级站这一平台,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发挥东红、泰薛、青莱、长深路交汇的优势,作为连接青岛、潍坊、淄博、沂水,辐射山东半岛的物流枢纽。(3)房地产业:抓住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按照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村居改造和新区开发,基本完成城区改造。坚持以小区开发建设为主,实行集中连片开发,着力发展城南住宅区、河西住宅区和黄山铺镇、马站镇、诸葛镇等中心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建设。
五、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乡镇经济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同时,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发展小城镇,更好地发挥承接服务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作用。坚持规划先行,修订完善小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集聚型、乡镇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集散型、生态旅游观光型、历史文化保护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着力加快黄山、诸葛、马站、高庄等中心镇建设,大力培植四十里、许家湖、龙家圈、姚店子、院东头等重点镇,引导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增强中心镇、重点镇在城镇化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继续以鲁南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发展一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特色小城镇。优化沿线乡镇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仓储配送等公路经济,打造全县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将其打造成为配套设施完善、产业特色突出、生活环境优美、人口居住集中的现代新型小城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强化城镇交通、市政公用、防灾减灾、公共服务等设施,提升小城镇的吸纳和承载能力。积极推进乡镇行政区划改革,推进乡改镇、村改居,到2015年中心镇常住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给少取的放活方针,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的家园。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改造提升乡村道路279.4公里,完成县乡公路标准化建设540公里。继续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及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新建改造任务。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电网布局,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继续实施好以秸秆气化、大型沼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为主的农村新型能源建设。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以中心村为重点,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镇、小康示范村镇等建设示范活动,努力创造整洁、舒适、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加快农村社区化建设步伐,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大力发展现代园区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严格保护土地,加快农村土地复垦,建设旱涝保丰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认真落实农业四项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优化种养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经济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坚持稳定粮田面积,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粮食总产稳定在43万吨左右,争取列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县。深入挖掘开发农村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家乐旅游、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田园休闲旅游,打造一批旅游强镇、特色村。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和以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为重点的农村服务业,提高非农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以及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鼓励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为非农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完善县、乡、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服务体系,加强农民技能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3、完善农村发展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工作管理规范化,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管理和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严格执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政策,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健全完善农村征地制度,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集体林权依法、规范、合理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贷担保机制。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加大对口帮扶力度,重点帮助扶贫乡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稳定脱贫,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途径。
六、推动园区经济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立足“全市第一、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园区发展目标,坚持园区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修编完善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各专业规划,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实现集中建设、联动开发、滚动发展,形成功能完善、主业突出、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特色优势,提升园区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与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相适应,着力打造滨河核心项目区,规划建设庐山、河西、城北、开发区二期、四十里和城东项目园区,引导工贸产业相对集中,向城东南发展。立足县内产业优势,把握入园项目的重点,积极引进优势资源,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以产业集聚、骨干支撑为方向,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围绕全县食品、机械、矿产建材、纺织服装、生物化工、板材“六大产业集群”和新能源、饲料、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明确针对骨干企业的扶持措施,建设提升鲁洲化工园、泓达生物化工园等重点企业,形成优质食品、钢铁原辅材料、液压机械配件、板材“四大工业生产基地”,突出特色产业培植和配套产品开发,大力发展饲料、有机肥、高档造纸、工程机械、新能源、蔬菜加工等主导产业,引导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集聚能力。积极推进“创业园”建设,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建材工业园”、“现代物流园”、“台资工业园”等特色“园中园”,不断完善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园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开发区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建设,努力把园区建成科技成果转化的聚集地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孵化器。充分发挥园区的载体功能优势和入园企业的市场主体优势,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的战略合作,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增强园区发展的外动力向世界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行业100强接近。注重引进出口导向型企业和利用外资大项目,不断提高开发区外向度。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不断提高园区容积率和投资强度,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完善入园项目约束机制,积极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的项目入驻园区,提高入园项目档次水平。强化园区机制创新,大力推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投资和企业化管理,努力创造一流环境、一流机制和一流服务,引导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 2015年预期目标:区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其中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1%、10.7%,基础设施完成投资60亿元, 年均增长30.8%,区内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年均增长68.2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实现税收40亿元,年均增长68.2%。
制定和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构建公平竞争环境,支持保护好民营经济发展。强化载体建设,建立民营工业园区和小项目创业园区。采取“择优扶强”的政策,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第三产业中新兴行业延伸和园区集中,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确保我县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十二五”期间全县民营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全县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4500家和46000户。
七、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重点
──生物化学和医药工业。一是以鲁洲化工公司为依托,积极采用先进的煤气化技术,扩大合成氨产能,使尿素产能达到18万吨。加快实施合成氨联产甲醇项目,大力发展甲醇化工工业,适时推动甲醇深加工,配套发展甲醇下游产品。二是支持泓达生物公司在酒精深加工生产乙醛、乙酸基础上,发展乙胺、乙二胺等酒精下游系列产品;同时,引导企业发展2-氯吡啶、吡啶三唑酮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吡啶衍生物类系列产品。三是巩固山东隆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葡萄糖淀粉酶、中温α-淀粉酶、高温α-淀粉酶、果胶酶、酸性蛋白酶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开发新型酶制剂,确保万吨高活性纤维素酶、真菌α-淀粉酶等高新技术产品产能。四是以临沂易联医药中间体项目为依托,建设医药产业园,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一是大力实施农村新能源工程,结合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力度,大力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秸秆气化工程;支持在乡镇、卫生院、养老院及人口多的村庄,实施太阳能热水工程;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鼓励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进一步优化全县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潜力巨大的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以京普太阳能公司为依托,打造太阳能热能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基地;以北部、西部山区乡镇为依托,进一步搞好与中广核、华能风电公司和大唐发电公司的合作,打造太阳能发电基地。二是以铝型材生产加工基地为依托,鼓励支持山东玻纤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池窑拉丝项目尽快启动二期7万吨生产线的开工建设,加大玻璃纤维制品研发深度和速度实现产业换代升级。全县铝型材设计加工产能达到80万吨,产量达到40万吨,产值过100亿元,提高新材料工业的产值产能。
──食品业。2015年,全县食品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利税15亿元。一是以鲁洲食品集团、青援食品公司、大地玉米公司等企业为龙头,进一步开发淀粉及淀粉糖系列产品,向新糖源、糖醇、有机酸、可降解材料、粘合剂、食品添加剂、制药和保健品等方向延伸,主要产品淀粉、淀粉糖达到300万吨。二是以青援食品公司、家乐士(山东)公司、鼎福食品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新产品研发,引进国际新品种,同时使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向面粉深加工和高档休闲食品发展。重点开发酥性饼干、无糖饼干、高纤维饼干、蛋黄派、港式面包、西点、薯条、麦片、膨化食品等系列功能性、休闲性食品,主要产品饼干达到50万吨,中高档产品比列达到50%。三是以得力食品公司、乐福记食品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向大豆深加工、八宝粥、蛋白饮料和其他功能性食品方向发展,主要产品豆奶粉达到20万吨,八宝粥达到10万吨。四是以六合凯利达食品公司、金泉肉制品有限公司、昱兴源食品有限公司、明富食品公司、沭河源头鸭业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我县环保养猪大县的资源优势,打造畜禽宰杀和肉类深加工基地。由肉类初加工产品向辣酱、高档火腿、火腿肠等肉制品和血浆、血红蛋白、脑活素、胆红素等生物制品、功能性食品延伸,主要产品产能达到10万吨。
──板材业。着力打造以高桥镇为中心,以北部镇为重点,逐步形成产业聚集度高、特色明显的板材业发展区域,形成带动全县板材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四年内将高桥镇、马站镇、沙沟镇、杨庄镇、道托镇、龙家圈镇、泉庄镇7个镇打造成板材产业基地镇,力争培植板材加工专业村100个。二是培育高档胶合板生产企业,到2015年,高档胶合板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发展到50家,实现产值25亿元,利税3亿元;培育家具板及高档家具加工企业,到2015年,家具板及高档家具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发展到40家,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3亿元。
──纺织服装业。以恒泰纺织、兴荣制衣、美华公司、华琪公司和红梅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整合纺织、纱线染色、工艺抽纱、裘革加工、针织内衣、服装加工、手套加工、地毯加工等行业,形成纺纱-染色—面料-成衣的完整生产体系。加快淘汰落后的设备工艺,努力扩大产品深加工比例,集中力量发展高支精梳纱、特种动物纤维纺纱、高档装饰用布、高档服装用布、阻燃用布、羊毛羊绒衫、高档针织服装、高档梭织服装,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纺织服装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抓好恒泰公司扩大装饰绒生产、青岛即发集团针织加工、胜旺集团棉纱生产、诸葛针织服装公司针织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利税6亿元。
──机械业。重点做好众力液压公司、业隆通用机械公司、兴田机械公司、连杆厂、机床厂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实施好众力液压公司投资2亿元的高强度工程机械液压油缸加工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的电镀工业园项目,连杆总厂1亿元年产100万支连杆总成项目,业隆通用公司投资2500万元,年产20万台机械驱动轴项目,兴田机械公司投资1000万元采用欧美发达国家冷拔技术开发矿用油缸和专利技术开发柴油机配件项目以及机床厂扩大机床生产能力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装载机和汽车整机生产和组装能力。
──矿产建材业。以宝山坡6000万吨水泥用灰岩储量为资源依托,加快山水水泥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使水泥产量达到200万吨。骨干企业达到年加工量5万吨以上3-5家。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3家以上。抓好富官庄7000多万吨白云岩的开发利用。二是加快兴盛矿业、天鑫矿业钛铁分离项目的研发和项目实施 。
八、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把沂水县作为一个大景区和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来建设,突出县城、旅游乡镇驻地旅游要素的完善,营造“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氛围,树立沂水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建成旅游业体系健全、基础和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把康体、会展、商务、休闲、娱乐等结合起来,产业链连接到餐饮、运输、酒店、商业、农业、工业等,形成系统整合与推进,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旅游综合指标继续在全省县域领先,具备接待境外游客的能力,让每一位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每一个环节都玩得顺心、舒心、开心、放心。至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力争达到67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力争达到80.4亿元,将沂水建成乡村风情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区域旅游目的地,2020年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鼓励支持外地商业银行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地方融资体系。支持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拓宽信贷领域;推进金融电子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中介服务、理财服务、网上银行等新型服务功能,创新银企合作机制,提高合作实效,增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扩大农村信贷规模。加快开发保险新品种,积极发展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健康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大力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积极发展低保额、低保费的符合农村实际的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鼓励利用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融资;立足我县产业发展重点,提升产业担保资金和互助资金功能,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大力发展产权融资模式,增强企业自主融资功能;积极稳妥的引入、发展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促进产业膨胀提升。加强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管理指导,深化政银合作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到2015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50亿元和300亿元。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合理控制土地供给,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村居改造和新区开发,坚持以小区开发建设为主,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重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努力解决和改善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等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放开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鼓励开发建设高层住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建立健全规范、公开、有序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完善社区服务业,逐步形成以街居为依托,以社区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服务门类齐全、便捷规范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搞好智能化住宅试点,创建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示范住宅小区。
强力提升现代物流业。我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商贸流通新格局。加快建设山东嘉隆物流沂水园区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77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5%;形成以现代流通组织形式为主的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专业市场、冷藏保鲜库、配送中心、批发企业等多种经营形态并存的北方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到2015年,全县限额以上流通企业达到300家,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到25%。扶持、培育3—5家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推进集吃、住、购、娱为一体的现代综合购物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县的商贸服务网络体系;以诚信服务、礼貌待客、文明经商为支撑的商业文化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
积极发展其它新兴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抓住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加快普及的机遇,以广播电视、移动、联通等传输网络为基础,加大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以信息传输服务业为主的通信运营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电话交换机扩容、网络升级扩容和光缆传输线路等通信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宽带、智能及个人化信息网络,推动“网上沂水”建设;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物流网,全面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商务服务业,以发展中介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会计、审计、证券等财务类服务业,律师、公证、仲裁等法律类服务业,信息、咨询、评估等咨询类服务业,代理、经纪、拍卖、担保等市场交易类服务业,培育发展一批重点企业;加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逐步实现网上招商、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等业务;以工业品、地方特产、日用商品展览为主,大力发展会展业,积极培育特色突出、辐射面广、影响力强的专业会展品牌。社区服务业,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大力实施以“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双进”工程,积极发展家政家教、养老托幼、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等便民利民服务,理顺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到“十二五”全县基本建立起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发展职业培训、文化创意等其他新型服务业。家庭服务业,规划建设“家庭服务中心”、县老年公寓,重点培育家政示范企业,扩大家政服务业就业容量。整合各类家政服务资源,形成便利的家庭服务网络。积极实施“家政就业工程”,每年培训扶持一批城镇下岗人员、农民工从事家庭服务,逐步形成规范、安全、便利的家庭服务体系。拓展投资渠道,积极搞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现有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老年之家”等老年人服务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建成县级家庭服务中心,培养3家以上家庭服务龙头企业,家庭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30%。
九、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及生产生活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夯实产业发展的硬件基础,为经济发展打造良好外部环境。
(一)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动脉,以铁路为次动脉,以省道为主框架,以县道为次框架,乡路、村路合理搭配,形成外联内畅、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1)公路。依托东红、兖石、沂博、泰薛四条主干道,搞好青莱、长深高速公路沂水段的建设,改造县乡油路279.4公里、建设45公里农村公路,解决23个未通畅行政村通硬化路的任务,全面实现全县村村通硬化路。实现村内通,修建村内通农村公路540公里。计划投资2000万元,将莒沂路西延至沂博路,新修10公里,形成县域中部东西通道。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公路等级大幅提高,公路附属设施全面完善。
(2)铁路。“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建设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沂水段52.3公里,并建设沂水至胶南董家口港、沂水至蒙阴铁路支线,在黄山镇的龙山官庄村设立客运站一处,在四十里堡镇设立站场一处;力争新建地方铁路-朐沂铁路沂水段62公里和电气化改造胶新铁路沂水段9.62公里。
(3)城市交通。本着“公交优先”、“绿色公交”的原则,大力发展城市公交,至2015年计划新增公交车辆20辆,公交线路增至6条,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实现公交车无人售票,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建立公交车辆自动监控系统,并构建以公交调度指挥中心为目标,将公交运营调度GPS系统,IC卡票证服务,计算机中心融为一体的智能化交通系统工程。
(二)水利工程体系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骨干河道及中小型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农村饮水安全、小水源建设及泵站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雨水集蓄等工程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治水,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改善水利条件及生态环境,建设旱、涝“双保”的水利工程保障体系。着力搞好沂沭河综合治理工程、跋山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寨子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沂河两岸连片节水灌溉、沙沟水库灌溉配套等重点水利工程的实施,扩大改善灌溉面积46万亩,节水灌溉2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
(三)信息网络体系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设施的需求,加快3G及宽带移动业务的普及,促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推广应用;加强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水平,大力推进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农村科技信息的升级换代
(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1)交通。完善城市道路网络,规划腾飞路向西延伸至沂河大道、向东延伸至兖石路,搞好东、南、西、北四环路和鑫华路、健康路、中心街、莲旺街等市政道路的规划建设与改造,重点建设好沂河大道南北延伸工程,积极改善和提升繁华路口的交通条件,发展城市“立交”。
(2)供气。加快城市燃气设施建设,积极加快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2015年城市集中供气率达到90%以上。
(3)供热。积极搞好城市集中供热热源和管网的规划建设,搞好沂水热电二期工程建设,2015年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5%。
(4)供水。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努力扩大供水规模,在县城北区、西区铺设供水管网,搞好供水切换,2015年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8%。
(5)排水。完善城市排水管道网络,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积极发挥一期、二期污水处理厂的功能作用,使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6万吨,提高污水处理等级,搞好中水回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0%以上。
(6)公交。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区公交运营网络,建立和规范城区公交运营新机制,提高档次水平。
(五)电力通讯体系
2011—2015年规划电网共投资9.5亿元。其中投资2亿元,新建220千伏泉庄变电站工程;投资2亿元新建雪山、院东头、沙沟、诸葛、龙家圈5处11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投资5.13亿元,用于中低压电网改造。同时完成龙家圈、官庄、泉庄、四十里、黄山等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努力构筑坚强智能电网。投资362万元用于二次系统光缆架设、调度自动化升级改造等,提高移动通讯能力,抓好邮政建设,提高邮政业务总量。
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重点,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
(一)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企业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逐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健全完善政策机制,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 。县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全县市级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8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科研开发机构的达40%以上,各类科研机构要达到80家以上 ,科技人才队伍总量要达到6万人以上,每万人专利拥有量达到5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要占申请总量的30%以上。县乡财政科技投入要普遍达到1.3%以上的法定标准,并保持逐年大幅增长,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1.5%以上,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总量的2%以上,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促进支柱产业升级换代,着力引进一批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实施各类科技项目为抓手,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推进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尤其是要在电子、食品、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和信息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提升邮政、金融、物流、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十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构建新型社会事业发展体系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教学创新,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网络,建立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
1、推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抓普及,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强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义务教育抓均衡,重点在财政扶持、学校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确保义务教育入学率99%以上;力争三到五年的时间全县90%以上的学校达到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标准。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校舍安全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和“两热一暖一改”工程,加快城区中小学规划建设和布局调整步伐,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到2015年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均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高中教育抓内涵。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到2015年,县内高中学校全部达到省级标准。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三农”、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中心,以打造特色专业重点,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教中心为主体、村级农民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拓宽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委托培训、招标培训、订单式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强化实际操作训练,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持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实训基地,努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3、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以大学城为依托,扩大办学成果,积极开展与各类高等学院联合办学、独立办学,引进教学人才,开设实用专业,提高办学层次,实现大学办学的新突破。
(二)加强人才培养事业。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抓好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盘活用好现有人才资源,运用优惠的资金、安置政策吸引能带动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精尖人才和紧缺型专业高技能人才来沂水创业发展,组织企业选送中青年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和大型企业进修,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沂水讲学和工作,推动人才评价、选用、激励、流动、保障机制的改革创新,创造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集聚环境,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康复中心、皮肤病防治中心等专科医疗机构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新建改造任务,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立完善城市与乡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支援制度,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造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健全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督。着力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重点改革,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民就医看病费用补偿比例。坚持中西医并重,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发展妇幼卫生事业,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县体育场馆的载体优势,积极承办省、市及国内有关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全县体育事业发展。大力改善中小学体育设施,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县城“一场两馆”,即一个标准田径体育场,一个标准体育馆,一个标准游泳馆。着力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每个乡镇、社区和人口比较集中的行政村都有配套的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加强县级体育运动学校和专业运动队伍建设,培植优势体育项目,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市场开发,积极引导、兴办体育健身、娱乐、竞赛、培训等服务项目,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五)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优生优育,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实现人口科学增长。适应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建立健全属地管理和现居住地管理相结合的城乡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和水平。严格考核奖惩,坚持“一票否决”制度,切实增强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的压力感和责任感,推动计划生育工作不断迈上新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5‰以内。
(六)积极发展妇女儿童等各项社会事业。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从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利益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关系妇女儿童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在身心健康、文化教育、经济参入、决策管理、社会保障、法律保护和环境优化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全面提高妇女儿童素质,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农村妇女进两委比例达到100%,城镇妇女职业技能培训率达到90%以上,创业人员中女性比例达到40%以上,幼儿入园率达到80%以上。在县城规划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村级组织和社区活动场所全部建立“妇女之家”;加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老龄事业,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增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扎实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广泛开展“双拥”创建活动,规范双拥模范城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完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效转移就业,继续实施劳务输出品牌战略,努力打造沂水劳务品牌,全面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累计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2015年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制定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扎实做好在校学生参保工作,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健全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扩大低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833元,年均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46元,年均增长18%。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司法基础设施,增强全民普法意识,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切实抓好气象、防震、消防等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气象、地震、消防等科普教育基地,加强防灾知识普及,提搞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全社会防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监督检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防范事故发生,提高解决安全生产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能力;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积极引导企业参加争创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健全国防教育和国民动员体制,扎实做好国民军事动员、经济动员、交通动员和人民防空等工作。加强档案资源管理工作,加快档案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统筹发展史志、民族、宗教、物价、审计、统计、检察等各项社会事业。
十二、加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强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一)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开展生态县创建活动
坚持“防治与保护并重、城市与乡村统筹、教育与监督并举”的原则,建立健全县级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防止生态破坏和生态功能退化,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不断提高,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十二五”期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启动饮用水源保护工程,重点加强城区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重点加强跋山水库、沙沟水库、寨子山水库等水源涵养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建设沂河、沭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上游及周围绿化造林。加强矿区自然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加强沂河等天然河流湿地的保护,禁止非法填占河道、围滩造地和采砂破坏河道的行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为各类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安全的活动空间。加快河道综合整治,实施“清水河道工程”,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型河道建设的理念,把河道整治与改善水质、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景观美化等有机结合起来。
(2)加强工业和生活污染防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型工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坚持工业布局相对集中。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实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和废水回收利用;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加快排水系统建设改造。结合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旅游风景区建设等工程的开展,着力建设生态示范村、生态示范区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因地制宜采取净化沼气池、湿地处理等有效措施;加强养殖、种植业污染防治,控制农村废水排放,加强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和近河水域水质保护,减轻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实现农村生态和环境无害化。
(3)加强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控制与管理。加强工业废气治理和重点排污企业整治,严格达标排放;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液化气和管道燃气,积极推进天燃气利用,发展集中供热,推行热电联产;加强烟控区建设,继续巩固和提高烟控区建设成果,加强餐饮业的油烟废气、机动车尾气和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提高大气质量。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方针,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和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鼓励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统筹城乡和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合理布局垃圾处理设施和规模,完善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加强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白色污染防治,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力度,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大力推广桔杆还田技术,严禁随意焚烧,到2015年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清运率100%,城市生活分类收集率达到50%。
(二)大力发展节能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全面倡导循环经济理念,按照“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积极做好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工作,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资源,逐步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突破资源瓶颈制约,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经济。推广建筑节能材料利用,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坚持开采和保护并重;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风能利用,推广风力提水灌溉等农业新技术,推进绿色无公害生产,建设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工业领域要在空间上合理布局,形成产业链长、植根性好的环保型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加大对清洁能源使用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生态型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倡导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信息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绿色消费、绿色商贸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2)千方百计抓好土地集约化利用。摸清土地利用状况,制定以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为目标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强化土地节约化利用控制标准和园区闲置用地准入标准,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容积率、用地比例等集约用地定额标准。加强用地管理,认真执行预审制度,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实施违约责任追究制度,从严控制土地供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效率和水平。加大土地招商、拍卖、挂牌等市场化运作力度,进一步加快经营性用地市场化配置步伐。到2015年,全县增量土地集约化利用达标率100%。
(3)大力推进水电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建立长期的水电资源节约利用的工作机制,大力扶持低资源消耗、高产出企业,鼓励企业引进和使用资源节约型技术,更换改造原有高资源消耗的工艺和设备,加强资源节约管理工作。建立长期的水电资源优化配置、有效保护与安全供给制度,提高水电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生产生活用水、用电的资源平衡。
十三、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总体规划、重点突破的原则,将社会管理创新重点任务列入全县“十二五”规划,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推进整体突破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明确乡镇职能定位,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努力营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着力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研究推进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等各项税收政策的改革和落实,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坚持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县实际情况的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构建一体化的城、镇、村规划布局体系。加强城乡社会管理,完善流动人口和服务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规范小区物业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劳保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健全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服务体系。
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的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巩固传统市场,开托新兴市场,培育周边市场。推进食品、纺织服装、农副产品、钻石、机械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到2015年全县进出口总额达到6.29亿美元,年均增长15%。进一步开展招商引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利用外资要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坚持县外招商和境外引资相结合,符合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鼓励外资投资投向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突出招大引强,重点围绕欧美、港澳台、日韩新以及长三角、珠三角、渤海经济圈,对接世界500强、国内制造500强等大型企业和财团,着力引进外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鲁洲、兴盛集团等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上市和投融资发展。
十四、保障规划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强化投资和重大项目支撑。在较长一个时期内保持我县经济快速发展,投资仍是主要的拉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加强银政企合作、推动企业上市融资、争取上级扶持、吸引民间投资等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及我县产业振兴规划,依托我县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科学谋划储备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重大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下大力气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千方百计破解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强化项目统筹协调和督查管理,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努力形成“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强化民营企业品牌化意识,鼓励引导企业争创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大财政、税费、金融等扶持力度,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提高信贷担保能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拓宽企业创新发展理念、更新发展思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政企沟通渠道的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当好参谋助手。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真正做到放开、放手、放活,最大限度地拓展全民创业空间。
(三)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开发力度。继续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大县向人才资源强县转变,高度重视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进、培训工作,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科技人才队伍。
(四)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优化服务环境。各级各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快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优化执法环境。坚持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着力制止“三乱”现象和对重点项目的干扰,坚决避免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等问题。加强公安队伍建设,优化治安环境,从重从快打击侵害投资者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营造公正、公平、公开和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努力建设“平安沂水”。
(五)健全规划督导考核机制。建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总体规划督导考核机构,实行政府职责事项和约束性指标落实责任制,强化年度计划和专项规划的分解落实。发挥绩效考核的监督检查作用,强化规划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把规划实施的成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综合考核,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规划督导考核机制,确保把总体规划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县发改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执行情况,搞好监测分析和预警,定期向县政府报告,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专项规划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规划督导考核机构,加强跟踪考核评价,确保顺利完成专项规划各项任务目标。
(六)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动态掌握规划执行情况,并结合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准确客观地分析经济发展形势,特别当规划执行因遇偶然因素而遭受重大影响时,要及时客观地对规划作出相应的调整修订,增强规划执行的科学性、有效性。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由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由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七)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传。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级、各部门都要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保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如期顺利实现。
附件【沂政发[2011]55号.doc】
附件【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
附件【沂水县十二五规划纲要.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