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yishuixfbgs/2023-0000265 | 主题分类: | 水利、水务; |
发文机关: | 沂水县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3-03-24 |
发文字号: | 沂政字〔2023〕29号 | 公文类型: | 通知 |
标 题: | 沂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沂水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的通知 | ||
发布日期: | 2023-03-24 | 效力状态: | 有效中 |
统一编号: | 无 |
沂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沂水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的通知
沂政字〔2023〕29号
沂水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沂水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的通知
沂政字〔2023〕29号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沂水经济开发区,县政府各部门:
《沂水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已经县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沂水县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沂水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有效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生态环境健康稳定,按照国家、省、市工作要求,科学研判水利发展形势和任务,积极适应新形势,准确把握新要求,经广泛调研、多方衔接、征求意见、咨询论证,制定沂水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建全域幸福河湖为主线,坚持“大投入、大发展、大提升”总体思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行业管理,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推动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沂水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全面实施七县建设战略,加快“建设市域副中心、打造发展新高地、建设秀美新沂水”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水和谐、保障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坚持开发保护并重,把保护生态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各个环节,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促进水网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充分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坚持先节水后调水,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充分挖掘缺水地区节水潜力,全面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进一步优化水网布局,提高水资源要素与其他经济社会要素的适配性,遏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洪水风险状况相适应,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坚持系统化、协同化、绿色化、智能化定位,统筹水资源配置、水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与临沂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县“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充分衔接,统筹协调流域区域发展,兼顾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加强各类水工程协同调度和不同层级水网协调衔接;坚持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充分考虑防洪、排涝、供水、灌溉、生态等方面的需求,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等问题,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和农村、山丘和平原地区协调发展。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共同推进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调整行为方式,积极提升水环境质量,还河湖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湖安澜的美好家园。
(五)坚持底线思维、战略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增强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水利工程体系韧性,守护人民生命安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六)坚持改革创新、智慧引领。创新现代水网建管体制和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科学依法治水管水护水,完善水治理体制,增强水利发展动力和活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现代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加强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相融合,促进水利运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现代水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水利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网智慧化水平有效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到2035年,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沂水现代水网基本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基本完善,防洪保安工程基本达标,水生态环境美丽健康,水网智能化调控全面实现,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系统完备。水网实现全覆盖,形成互联互通、丰枯调剂、有序循环的水流网络,发挥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生态等综合效益。
—安全可靠。水网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城乡防洪排涝、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85%,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99%,水网新增供水能力0.49亿立方米,有效应对特大洪水、干旱灾害以及突发水安全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集约高效。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规模效益大幅提升,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2.85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更加凸显,人口、经济、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基本适应。
—绿色智能。基本实现水利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全周期绿色化,水土保持率超过90%,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超过95%,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化率超过95%,全县水网信息化、智慧化和精细化调度水平明显提升。
—循环通畅。县级水网与国家、省、市级水网实现互联互通,河湖水系水流连通性明显提高,骨干河道及中小河流水流畅通,泄洪、排水、输水和循环利用能力增强。
—调控有序。水资源调配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水网骨干工程联合调度、丰枯调剂,有序调蓄河道径流,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发挥综合效益。
展望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高质量、现代化的水网体系,省市县三级水网高效协同融合,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一)供水保障方面
按照“充分利用地表水,控制利用地下水,鼓励采用非常规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总思路,充分利用山区地形新建水库塘坝、实施大中型水库增容、河道拦蓄工程,拦蓄雨洪资源;实施跨流域调水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开展抗旱水源、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地表水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等措施,加强多水源联合调度、水资源战略储备,提升全县水资源统调联配和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布局合理、蓄泄兼筹、丰枯调剂、生态良好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到2025年,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2.51亿立方米内,新增供水能力0.2亿立方米;城乡供水一体化率99%。
到2035年,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2.85亿立方米以内,新增供水能力0.49亿立方米;城乡供水一体化率99%。
(二)防洪减灾方面
到2025年,中小河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重点涝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现有大中型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大幅增强,5级及以上河湖堤防达标率达到75%以上,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标准内洪水安全可控,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有效提高。
到2035年,建立安全达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防洪除涝体系,实现“大洪水可防,中洪水可控,小洪水可用”的总体目标。流域面积2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中小河流全面达标,5级及以上河湖堤防达标率达到85%以上,城区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乡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水库防洪隐患全面消除,塘坝完成除险加固,重点山洪沟得到有效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得到有效运用,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生态水利方面
到2025年,持续推动生态水利短板工程建设,重点推动沂水县西部低山丘陵区和东部丘陵岗地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基本建成骨干河道绿色生态廊道骨架,进一步优化滨河生态空间;城乡水质大幅提升,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动态消灭黑臭水体;选取优势乡镇率先开展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形成试点;继续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建设滨水生态公园,发展水文化与水景观。
到2035年,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相适应的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继续推进各种节水工程及措施,推动地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开展骨干河道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同时以此为轴向支流水系延展;以试点乡镇为样板,以点带面,集中成片,带动全县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工作顺利完成任务;持续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融入沂水传统文化,形成品牌,在全县范围内构筑基本完善的生态水利网络。
(四)数字水利方面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数字水利发展总要求,坚持全省“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水安全感知能力建设,加快水利数字化转型。
加强水网数字化建设,坚持工程建设与数字化一体推进,完善水网全要素监测,提升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仿真模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全面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逐步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沂水数字水网体系。
到2025年,全面提升基础感知体系,水网工程水情、工情等信息实时在线监测率达到90%以上,实现中型以上水网工程网络全联通,完善重点水利工程之间的网络联通,全面汇集水网工程基础数据、监测数据、空间数据,建立调水、水旱灾害防御主题数据应用,搭建业务中台,初步建立沂水县数字水网。
到2035年,实现沂水水网工程全面感知、信息互联、数据共享,智能应用,全面推进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水利行业深度应用,进行数字孪生水网工程试点建设,助力实现水网调度精准预测、科学决策。
四、主要任务
构建沂水县“纲”“目”“结”现代水网工程体系,科学谋划沂水县水利改革发展,统筹解决新老水问题,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沂水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实施七县建设战略,加快“建设市域副中心、打造发展新高地、建设秀美新沂水”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建纲:根据沂水县现状人口、社会经济、水资源禀赋、供水现状、污水处理现状、水利工程基本情况等,坚持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依托沂河、沭河以及跋山、沙沟水库等重点河库,科学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规划建设,实施骨干河道防洪治理、重点河段河势控制,构建重要河湖、渠道、堤防绿色生态廊道,构建沂水现代水网之“纲”。
织目:以中小河道、供水工程、灌区渠道、水系等连通为目的,加强沂水县水资源配置工程与省、市水网的互连互通,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区域引调水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连互通的省市县级水网体系,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织密沂水现代水网之“目”。
筑结:以大中型水库、重点小型水库及坑塘等具备调蓄功能的生态水面为结,推进控制性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充分挖掘现有工程的调蓄能力,综合考虑防洪、生态、供水、灌溉、发电等功能,提升水资源调控和防洪调度能力,发挥工程综合功能和效益,打牢沂水现代水网之“结”。
五、总体布局
(一)县域水网总体布局
从保障区域水安全的目标要求出发,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根据供水、防洪、灌溉、生态等需求,结合江河湖泊水系特点和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与国家骨干水网、省级水网、市级水网之间的衔接,推进互联互通、联调联供、协同防控,构建“一城三连、两廊九脉、三库多星、四网融合”的沂水县水网建设总体布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城三连—一城是指沂水县城区水系,三连是指沂河西岸水系连通工程、跋山东干渠连通沿线河流向城区补水工程及沙沟南干渠与小沂河连通工程,是全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骨架。
两廊九脉—两廊是指沂河、沭河为两条骨干水系廊道,九脉是指马莲河、崔家峪河、姚店子河、顺天河、小沂河、朱龙河、马站河、秀珍河、浯河等九条支流水系,是全县防洪排涝的主脉络。
三库多星—三库是指跋山水库、沙沟水库、寨子山水库三座大中型水库,多星是指全县140座小型水库和1136座塘坝,是全县防洪调度、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的主要节点。
四网融合—构建水资源配置网、防洪减灾网、河湖生态网、数字水利网等四大网络。
(二)中心城区水网布局
依托沂河城区段为主轴,其他河道(小沂河、崔家峪河、朱陈河、港埠口河、西朱家庄河、双龙河、雪山河、沙岭子河)等呈枝状延伸的水系结构,规划构建“一带、两环、四地、多川”的水网,与周边的山体相结合,形成“龙腾翔云”之势。
一带—指南北贯穿沂水城市的母亲河—沂河。沂河兼具生态景观、历史人文、城市发展功能,湿地、岸堤、堤坝等自然人工景观多元融合,滨河景区把沂水妆扮成一条流光溢彩的彩带。
两环—指新挖城市西部的龟形水系即龙湾新区的西环河,以及拓宽改造城区北部友兰河、跋山东干渠、小沂河形成的北环河,形成双环状滨河绿地,使整个沂水由内而外被水环绕,因水而润。
四地—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结合沂河、小沂河两岸的湿地资源,对河道岸线进行绿化、美化、靓化,形成四片生态湿地,即金澜湾湿地、月澜湾湿地、小沂河湿地和七里湿地公园,做到湿地景观资源与休闲娱乐功能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沂水特色的水主题文化。
多川—指的是沂水中心城区内的多条景观河流和水塘。
规划以跋山水库为水源,将跋山东、西干渠建设为连接沂城两侧各河流的大动脉,向沿线河流进行生态补水,形成区域水系连通网络;建设沂河西岸水系连通工程,通过人工河道连通沂河和崔家峪河,在县城西部打造“沂河—人工水道—崔家峪河下游河道”的绿色生态长廊;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理念,对城区内主要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在防洪除涝治理的基础上,加强河道生态修复、生态湿地建设、沿河景观打造,构建以生态河湖为廊道、生态湿地为重要节点的水域、岸线蓝绿生命共同体,打造健康幸福美丽河湖。
六、优化水资源配置网
(一)水资源配置网布局
针对沂水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特点,聚焦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心目标,立足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挖潜力、强骨干,在深度节水控水的前提下,本着优水优用、近水近用、低碳减排的原则,统筹配置地表水、地下水与非常规水,积极融入省级、市级水网,集中力量建成一批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水利工程,推进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构建完善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的供水保障体系。优化完善“多源调剂、统筹兼顾”的水资源调配格局,统筹“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有序利用。加强多水源联合调度、水资源战略储备,提升全县水资源统调联配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二)加强水源调蓄工程建设
在尚有开发利用潜力、自然地理条件适宜地区,提出规划新建山区小水源、现有水库塘坝增容等工程建设内容,拦蓄雨洪水。
1.实施小型水源工程
为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优化全县水资源配置,规划在缺乏水源的山丘区,流域面积较大,地形条件合适的位置新建塘坝20座,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筑坝、护坡、溢洪道等工程。新建辛子山水库、沭河源水库、张家崖头水库、曹家坡水库、西石壁口水库、东漫流水库等6座小型水库。
2.推进水库塘坝增容工程
(1)大中型水库增容
跋山水库、沙沟水库为沂水县的2座大型水库,规划增容工程以增加水库城乡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和改善下游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
因跋山水库上游库区移民遗留问题未处理完成,水库现状最高蓄水位一般不超过174.27米,低于设计兴利水位2米。规划将水库兴利水位恢复至原设计的176.27米,工程实施后,相对于现状增加兴利库容7247万立方米,多年平均供水量增加2886万立方米,增容效益显著。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库内清淤工程、抬田工程、环库路工程、桥涵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化工程等。增容后水库总库容5.2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67亿立方米。
因沙沟水库上游库区移民遗留问题未处理完成,水库现状最高蓄水位一般不超过231.5米,低于设计兴利水位2.5米。规划将水库兴利水位恢复至原设计的234米,工程实施后,相对于现状增加兴利库容2183.6万立方米,多年平均供水量增加1280.7万立方米,城市供水增加4万立方米/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库盆开挖、抬田工程、管理道路工程、桥涵工程等。增容后水库总库容1.0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0.4988亿立方米。
(2)小型水库增容扩容
目前,部分小型水库淤积比较严重,防洪效果下降显著,兴利库容和供水能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规划对流域面积较大、自然地理条件适宜、具备增容扩容条件的许家庄、漫流、石井、夏蔚4座小型水库进行增容扩容,通过清淤开挖、改建大坝溢洪道等枢纽建筑物,增加水库兴利库容和供水能力。
许家庄水库:位于圈里河中上游,坝址在圈里乡政府西北3千米,坝址处控制流域面积15平方千米,设计总库容78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75.8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供水、生态、养殖的小(1)型水库。水库建成后运行多年,淤积较为严重,供水能力已远不能满足圈里乡驻地及周边乡村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为有效拦蓄当地雨洪水,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规划对水库实施扩容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库底清淤、库周抬田、大坝加高、溢洪道改建等。
水库工程规模:由小(1)型水库扩容提标为中型水库,扩容后水库总库容11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00万立方米。
漫流水库:漫流水库位于漫流河中上游,坝址在富官庄镇政府西2.5千米,坝址处控制流域面积8平方千米,设计总库容132.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6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供水、生态、养殖的小(1)型水库。水库建成后运行多年,淤积较为严重,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富官庄镇驻地及周边乡村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为有效拦蓄当地雨洪水,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规划对漫流水库进行增容。
主要建设内容:库底清淤、库周抬田、大坝加高、溢洪道改建等。
增容后的工程规模:总库容2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0万立方米。
石井水库:石井水库位于良疃河中上游,坝址在高庄镇石井村附近,杨家山脚下,坝址处控制流域面积12.5平方千米,设计总库容1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9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供水、生态、养殖的小(1)型水库。水库建成后运行多年,淤积较为严重,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周边乡村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为有效拦蓄当地雨洪水,提高对周边村庄的供水保障能力,规划对石井水库进行增容。
主要建设内容:库底清淤、库周抬田、大坝加高、溢洪道改建等。
增容后的工程规模:总库容2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0万立方米。
夏蔚水库:夏蔚水库位于夏蔚河中上游,坝址在夏蔚镇政府东800米处,坝址处控制流域面积24平方千米,设计总库容747.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91.43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供水、生态、养殖的小(1)型水库。水库建成后运行多年,淤积较为严重,供水能力已远不能满足夏蔚镇驻地及周边乡村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为有效拦蓄当地雨洪水,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规划对夏蔚水库进行扩容。
主要建设内容:库底清淤、库周抬田、大坝加高、溢洪道改建、新建副坝等。
工程规模:由小(1)型水库扩容提标为中型水库,扩容后水库总库容12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50万立方米。
(3)塘坝增容提标
沂水县现有塘坝1136座,其中总容积在5万立方米~10万立方米的有334座。本次拟对流域面积较大、自然地理条件适宜、具备增容扩容条件的圈里涝坡、崔家峪北梨园、高桥马家林、道托南下庄、四十里堡新城沟、马站四山官庄、黄山铺吕家庄和诸葛凤凰峪8座塘坝进行增容提标。规划通过库区清淤开挖、改建大坝溢洪道等枢纽建筑物、库周抬田等措施增加塘坝兴利库容和供水能力,将塘坝提标为小(2)型水库。
(三)推进引调水工程建设
统筹考虑需求与可能,加强区域引调水及区域水网互连互通。
1.跋山、沙沟水库联合供水工程
结合《临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规划实施跋山、沙沟水库联合供水工程,铺设管道总长105千米,总供水规模为40万立方米/天,为临沂城及周边县区供水。
2.沂水县沂河西岸水系连通工程
根据沂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划实施沂河西岸水系连通工程,加大雨洪资源利用,提高防洪能力,改善灌溉条件,保障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内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位于沂水县沂河以西,自杨家诸坞村北沂河右岸弯道处引水,向南开挖渠道至小匡村南汇入崔家峪河,利用现有崔家峪河向南至港埠口村东北汇入沂河,工程线路总长9.98千米,其中人工开挖渠道5.21千米,整治崔家峪河4.77千米。
3.沙沟南干渠与小沂河连通工程
为充分利用沙沟水库水源,规划实施沙沟南干渠与小沂河连通工程,为沂水县城补水并改善小沂河沿线生态条件。
拟对沙沟水库南干渠进行衬砌,减少渠道渗漏,提高输水能力,并在闫家宅村南侧、南干渠桩号34+000处,新辟渠道2千米,将水引入塔坡水库。塔坡水库位于小沂河上游,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3平方千米,设计总库容182.3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养殖和改善下游生态环境的小(1)型水库。结合南干渠与小沂河连通工程,对塔坡水库进行增容,增加水库的调蓄和供水能力,并兼做沙沟南干渠客水的调蓄水库。
建设主要内容:渠道衬砌工程、新辟渠道工程、塔坡水库增容工程以及建筑物工程等。
4.跋山东干渠连通沿线河流向城区补水工程
跋山水库东干渠为跋山灌区的主干渠之一,自上而下依次穿越顺天河、友兰河、西朱家庄河、小沂河、双龙河、雪山河。为充分利用跋山水库水源,规划实施跋山东干渠连通沿线河流向城区补水工程,利用跋山水库东干渠连通以上6条河道沂水县城补水,改善渠道沿线生态条件。
拟对跋山水库东干渠进行衬砌,减少渠道渗漏,提高输水能力,并在河、渠交叉处设置控制闸。工程完成后,东干渠作为连接沂水县东北部各河流的大动脉,有效缓解河道断流问题,改善河流沿线生态条件,助力打造中心城区北环城水系。
建设主要内容:渠道清淤及衬砌工程、建筑物工程等。
5.跋山西干渠向沿线河流补水工程
跋山水库西干渠为跋山灌区的主干渠之一,自上而下依次穿越崔家峪河、朱陈河、港埠口河。为充分利用跋山水库水源,规划实施跋山西干渠向沿线河流补水工程,对跋山水库西干渠进行恢复并进行节水改造,并在河、渠交叉处设置控制闸。工程完成后,西干渠可利用跋山水库水源为崔家峪河、朱陈河、港埠口河进行补水,有效缓解河道断流问题,改善河流沿线生态条件。
建设主要内容:渠道清淤及衬砌工程、建筑物工程等。
(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统筹考虑各水源条件,规划逐步引入地表水水源—跋山水库,逐步关停各级地下水自备水源,合理确定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方案,加强城市重点水源与应急备用水源间的连通,提高城镇供水可靠性,有效应对特大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等供水风险,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必需的生产、生态用水得到保障。对供水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设置管网数据监测点,更换智能水表,实现抄表收费智能化管理。
近期规划实施沂水县农村饮水安全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工程,对全县年久老化、跑冒滴漏的农村饮水管道进行更换,保障饮水安全,提高供水保证率;中心城区规划新建第三水厂、龙泉水厂、庐山水厂、黄山铺水厂等,对第一水厂进行扩容。其中,龙泉水厂:水源取自跋山水库,设计规模为8万吨/天,规划服务龙湾新区及黄山铺镇;第一水厂:扩容至3万吨/天,水源为地下水,规划服务龙湾新区;第三水厂:异地重建,规划规模5万吨/天,水源引自跋山水库,现状净水厂取消;远期规划规模8万吨/日。庐山水厂:水源取自寨子山水库,设计规模为7万吨/日,近期建设,规划供许家湖大学城及庐山新村社区;黄山水厂:水源取自地下水,设计规模为2万吨/日,规划供黄山铺;石良水厂、黄家安一水厂、黄家安二水厂保留。
结合第三水厂、龙泉水厂、庐山水厂等的建设,优化管网设计,使城市供水管网系统基本上能满足远期最大用水时、均时、消防时和事故时各种工况下的供水要求。
(五)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
对灌溉水源工程、渠系工程、灌排泵站等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强计量监测设施与信息化建设、灌溉试验与节水技术推广,提升灌区供水保障能力和供用水管理能力。
近期规划实施沙沟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拟对南干渠3+362~15+500段进行渠道衬砌防渗并改建渠系建筑物等,衬砌渠道长12.138千米,改建渠系建筑物51座,配套灌区信息化监控系统1套,雷达水位测系统5套,视频监控系统5套。工程实施后,可恢复灌溉面积9.6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4万亩,农业生产条件、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水利支撑。
(六)加强再生水利用
城区再生水主要用于工业和城市市政。工业方面,利用再生水作冷却水、生产工业用水、洗涤水等;城市市政方面,利用再生水进行绿化、道路浇洒。此外,再生水还可以作为沂水县地下采空区生态回补水。
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农村污水收集率与处置率,构建再生水利用管网,推动资源化利用。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加强雨水利用。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步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
1.再生水源规划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及规范确定,城市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考虑处理后的再生水回用。再生水利用工程是以污水处理厂的部分二级处理水作为处理水源。规划第一污水厂扩建再生水厂,再生水回用规模为4万吨/天;规划第二污水厂新建再生水厂,近期再生水回用规模为3万吨/天,远期再生水回用规模为6万吨/天;规划第四污水厂新建再生水厂,远期再生水回用规模为4万吨/日。再生水利用水水质标准须满足《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的要求。
2.工业用水再生水利用规划
工业企业低质用水主要指对水质要求较低的生产用水如冷却循环水补充用水、锅炉冲灰、降尘用水和杂用水等。规划第二、第四中水厂中水主要作为工业再生水利用。
3.杂用再生水利用规划
杂用再生水利用主要指城镇绿化用水、道路浇洒用水等。考虑县城现状地形及经济发展情况,并结合规划道路与绿化情况,道路浇洒和绿化浇洒用水采用洒水车直接到再生水厂取水的方式。规划第一中水厂中水未来主要作为杂用再生水利用。
4.农田灌溉再生水利用规划
根据再生水厂位置及其周围现状农田情况,规划污水处理厂周围农田灌溉采用再生水,再生水水质达到《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20092—2007)标准。
(七)推进水利新能源建设
抽水蓄能电站属于环保调节电源,本身不消耗燃料,不排放有害物质,能减少CO、NOx、S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对改善大气环境具有一定作用。抽水蓄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极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地势条件和可用水源,近期重点推进沙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远期规划实施跋山水库抽水蓄能电站及寨子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七、完善防洪减灾措施网
(一)防洪减灾网布局
沂水县为低山丘陵区,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北部为低山区,东部、东北部为丘陵,中部、南部为平原。针对地形地势和暴雨洪水特点,遵循“上蓄、中疏、下排”方针,上游通过跋山、沙沟及小水库塘坝,拦蓄山丘区洪水;中游进行河道治理,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提高河道防洪标准;下游清淤疏浚河道,使洪水尽快下泄,构建县域内标准适宜、流路畅通、安全可靠、体系完备的防洪排水网络,实现“大洪水可防,中洪水可控,小洪水可用”。
(二)加强河道治理及堤防建设
以河道堤防达标提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加快骨干河道及中小河流治理,同时,兼顾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治理等目标,支持流域可持续发展。
1.骨干河道治理工程
沂河、沭河是沂水县防洪除涝中轴线,两侧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洪水均由这两条河道下泄,是沂水县防洪除涝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
根据《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提高防洪标准规划报告》,沂水县境内,沂河、沭河的防洪标准均为20年一遇。
规划实施沂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跋山水库上游至沂源县,治理河段长10.4千米,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堤防及道路工程、河道疏浚整治、河道生态护岸、护坡等。
实施沂河上游堤防加固工程,治理范围为跋山水库下游至沂水沂南县界,干流总长45.8千米,支流总长5.5千米,沂水段沂河干流主要建设内容为:北二环至沂南县界段两岸新筑堤顶宽6米的堤防29.1千米;北二环至跋山水库段两岸新筑路面宽4.5米,泥结碎石防汛道路16.7千米;新建穿堤建筑物58座,新建田庄桥、朱陈河桥、姚店子河桥等3座交通桥。
规划实施沭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沙沟水库至青峰岭水库,治理河段长24千米,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堤防及道路工程、河道清淤疏浚、河道护岸、修筑左右岸滨河路路基以及新建四官庄橡胶坝和闫家店子橡胶坝。
2.200~3000平方千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千米的中小河流承担着区域排水重任,在防洪排涝河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河道淤积严重,堤防薄弱甚至无堤,河道、堤防存在历史遗留的缺口、卡口,影响防洪功能的发挥,常遇洪水情况下可能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对城乡尤其是重要城镇和农业主产区构成严重威胁。按照整体规划、全流域推进、整河流治理、分阶段实施的系统治理原则,优先实施沿河城区段、重要城镇和人口较为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工矿区、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基本农田的重点河段治理,重点对近年来因遭遇洪水冲毁、发生过较大洪涝灾害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进行治理,对因防洪保护对象发生变化的中小河流开展提标建设。
结合《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通知》(办建设函〔2021〕868号)、《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按照流域综合整治与管理、兼顾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治理等综合考虑的原则,近期规划实施梓河综合治理工程,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主要工程措施为清淤疏浚、加高培厚堤防、新建改建涵洞、桥梁等。远期规划实施浯河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河段长27.71千米,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主要工程措施为清淤疏浚、加高培厚堤防、新建改建涵洞、桥梁等。
3.山洪沟治理工程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等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和预警水平。
近期规划开展顺天河、夏蔚河、王庄河等3条山洪沟治理工程,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远期规划开展马站河、秀珍河等2条山洪沟治理工程,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
4.其他县级以上及主要乡镇级河流治理工程
沂水县共有沂河、沭河等县级以上河流33条,雪山河、林头河等主要乡镇级河流7条。除上述已规划实施的项目外,规划对其他县级以上及主要乡镇级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对不达标的河段实施清淤疏浚、加高培厚堤防、险工护岸、配套建筑物等工程。
(三)开展农村水利“五小”工程综合治理
“五小”水利工程综合治理是夯实沂水县防灾减灾基础的重要措施,对进一步完善城乡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开展沂水县农村水利“五小”工程综合治理项目,规划治理小塘坝250座、小河道100千米、小谷坊100座、小灌渠100千米、农用井200眼。
(四)建立常态化水库安全管理机制
建立水库常态化安全管理机制,开展工程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对达到安全鉴定期限的水库按年度开展安全鉴定,严格落实当年到期、当年完成鉴定要求,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常态化,对存在病险的及时组织实施除险加固或降等报废,消除工程安全隐患。完善管理设施和工程监测设施,确保水库防洪、兴利功能正常发挥。每年对小型水库、塘坝进行维修养护,保障汛期安全运行。
(五)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土地硬化加大了降雨径流,增加了城市排水压力;现有排水系统不完善,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较低,管道淤堵严重。同时,城市建设及道路改造,致使原排水渠道遭到破坏,导致局部低洼地区降雨难以排出。因此需结合沂水县的自然地形特征,建设适宜的雨水、洪水收集、排降系统,提高城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做到挡得住、排得出、降得下,遇到超标洪水时有对策。
根据《沂水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5)》,中心城区防洪按照50年一遇标准设防;防涝治标准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准为非中心城区设计重现期2年,中心城区设计重现期3年,特别重要地区设计重现期5年,雨水泵站及附属设施重现期5年。地面积水设计标准为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
城市内河主要承担行洪排涝的功能,同时也是城市人文景观的一部分。规划对小沂河、崔家峪河、朱陈河、港埠口河、西朱家庄河、双龙河、雪山河、沙岭子河等8条城市内河进行治理,河道断面以梯形断面为主,部分河段采用矩形断面,通过清淤疏浚、拓宽河道、生态治理、配套建筑物等综合措施,提高城市内河的排涝能力,并建设生态驳岸、沿河景观等。中心城区内其他排涝河道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进行治理,对沟渠进行整形、护砌,按时清淤疏浚,提高排涝能力。
沂水县中心城区分布有较大的自然调蓄空间。根据《沂水县县城总体规划(2016—2035年)》,规划实施月澜湾、金澜湾、小沂河和七里湿地四处生态湿地公园工程,利用河湖等自然空间调蓄雨水洪峰,将其打造为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节点,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为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
沂河沿岸两侧各控制150米以上的绿化带,控制范围基本以自然河道或道路为界,控制区内以植树造林为主,结合功能分区,建设湿地、景观绿地、运动绿地、游船码头等一系列以“绿”为主的项目,严格限制在生态绿带内开发诸如景观房产等项目。加强沂河与城市其他河道交叉口的景观控制,建筑体量不宜过大,重点对沿河已建建筑进行改造,注意传统建筑风格的运用,使其与沂河整体风貌协调。
(六)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
1.加强工程监测设施建设
完善管理设施和工程监测设施,确保水库防洪、兴利等功能正常发挥。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应同步建成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等设施建设,健全水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按照省里部署,配合实施全省小型水库高程联测、水位库容曲线测绘和雨量、水位自动监测设施建设,重点小型水库增设大坝渗压自动监测设施。配合实施全省一体化水库基础信息数据库、数字化管理及防洪调度系统。
2.落实落细“四预”措施
落实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贯通雨情、水情、险情、灾情“四情”防御,夯实水旱灾害防御准备工作,加快推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
加强洪涝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建设,按照防洪减灾要求,2025年前建成统一管理的洪涝灾害预警平台,实现突发洪涝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建设县级防汛抢险演练、培训基地,保证抢险队员定期训练,提高抢险设备操作水平和抢险技能。
2025年前,基本建成以防汛总体应急预案为骨干,以洪涝灾害、山洪灾害、城市内涝等不同灾害为防御内容,全面覆盖、有效衔接的防汛应急预案体系。同时,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健全预警行动机制,细化应急响应措施,提高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各类应急预案在处置水利突发公共事件时发挥有效作用。
建设物资储备仓库,加大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积极探索物资储备管理调用新模式,建立防汛物资信息平台,信息资源共享,队伍物资统配,提高基地使用和物资装备使用效率;强化规范管理,提高应急响应速度,确保汛期防汛物资应急抢险基地及时发挥最大效用,确保安全度汛。
八、强化河湖生态保护网
(一)河湖生态保护网布局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及临沂市“生态水利”“美丽水利”的指导要求,基于沂水县生态功能区划及地域特色,实施沂水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河湖生态修复、城乡水质提升工程、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水文化与水景观工程等系列工程,构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色,推进全县更高层次水生态文明建设。
(二)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测,依法划定水土流失重要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从严控制开发建设活动,稳步提高水土保持率,增强水土保持功能,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以沂蒙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重点,加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耕作措施有机结合,沟坡兼治,综合治理。
根据沂水县地形实际,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划分为“一带、两区”,分区域实施保水行动,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1.西部低山丘陵土壤保持—水源涵养预防保护带
西部低山丘陵以小流域为单元,强化坡面防护体系、径流调控体系和沟道防护体系构建,加大林草植被建设和梯田整修改造力度,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坡地改梯田、封山育林、防护林带、修建拦水坝等建设,构建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提高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基础功能,构建沂水县西部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屏障与旅游景观带”。
2.东部山丘岗地土壤保持—蓄水保水综合治理区
东部山丘岗地重点加强以坡耕地、低标准梯田和四荒地改造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维护和提高土壤保持和蓄水保水基础功能,打造沂水县以水土资源农业开发为主导的“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区”。
3.中部丘陵平原土壤保持—人居环境预防保护区
中部丘陵平原重点强化城镇河流水系生态治理、上游水源地预防保护和开发建设监督管理,维护与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打造沂水县以水土资源城镇化与工业化开发为主导的“城镇人居环境维护与生态宜居区”。
近期规划实施甄家疃、石门、朱陈河、辉泉、乔山、崔家峪河、暖阳河7个小流域共93平方千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三)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
结合区域规划和流域规划,通过实施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满足河道防洪安全、拦沙蓄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要求,提升区域防洪减灾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防洪安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目标。
对马莲河泉庄镇驻地至沂河入口段7.6千米和温凉河泉庄至康家泉段5.2千米进行综合治理,建设内容包括河道修复工程、生态补水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生态修复提升工程、管护路改造工程,主要实施生态护坝、生态护岸、植被绿化及水井、提灌站、机房、蓄水池、输水管道、污水管道等配套工程建设。
(四)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以重点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抓手,加强河流生态水面及湖泊湿地、滨河亲水生态岸带建设,维持河流健康生命,提升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在河湖防洪除涝治理的基础上,加强河道生态保护、环库生态防护林带建设,推进河湖水系生态治理修复,建设河湖生态廊道,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打造健康幸福河湖。
1.推进河流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共同推进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结合区域规划和流域规划,通过实施沂水县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对沂水县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提升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消除因洪水而产生的洪涝灾害、水土流失问题,满足防洪安全、拦沙蓄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要求,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防洪安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目标,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同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高产稳产,加快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通过打造生态河流,恢复水生植物和沿岸植被,进一步优化滨河生态空间,规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沂水县绿色生态廊道网,实现县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水质大幅提升。
2.环库生态修复
跋山水库和沙沟水库是沂水县及临沂市重要水源地。规划在水库与陆地交界处设置立体植物缓冲带。在水库周边建设环库生态防护林带工程,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构建乔灌结合、疏密适当的环湖生态防护林带,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设置防护林带宽度,建立50~200米宽环库生态保护带,结合水库增容工程,建设环库道路,实施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等工程,防治面源污染,保护水库水质,进一步确保供水水质。
(五)持续开展水质提升相关工程
规划加强城镇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方位城乡统筹考虑水污染治理行动,在加强城镇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农村生活污水的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水质,建设清洁水环境,扭转水污染劣势,打造健康水生态。
1.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因地制宜进行改造,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
推进污泥处理处置。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
加强建成区面源初期雨水的收集和处理。结合沂水县现有城市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接纳城市初期雨水补给地表水系,建设水生植物生态系统,提高吸收、净化效率,实现初期雨水净化,降低河湖汛期水质波动风险。在部分地区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深入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整治。研究制定排污口管理相关文件,对入河湖排污口进行统一编码和管理。组织开展城市沿岸排污口排查,摸清底数,明确责任主体,逐一登记建档。通过取缔一批、清理一批、规范一批入河湖排污口,不断加大整治力度。削减合流制溢流污染。全面推进建筑小区、企事业单位内部和市政雨污水管道混错接改造。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及农业农村污染控制。
加强污水生态净化和处理。规划采用溢流坝+生态滞留塘+多级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工艺,在各入河排污口下游因地制宜建设溢流坝,将上游微污染河水拦截在河道内,并利用河道滩地和滨水带分别建设生态滞留塘和多级人工湿地系统,使入河中水和微污水依次通过并得到净化,改善河流水质。为解决水流不畅造成水质恶化的问题,对重点河段、河湾采取生态浮岛、增氧曝气、生物操控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河湖水质。
2.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按照《沂水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2020—2025年)》,坚持生活污水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根据村庄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生污水情况,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方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内养殖场的监督管理,配套建设粪便雨污分流、污水贮存、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畜禽养殖户应当采取雨污分流和粪尿的干湿分离等措施,实施清洁养殖。二是通过采用建设污水处理站、纳入市政管网和分散收集集中拉运三种模式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治理。梯次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所有村庄延伸覆盖,逐步消除农村严重污染水体,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六)推动水系连通建设水美乡村
通过农村水系连通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农村汪塘综合治理等工程,对农村水系进行综合整治,打造清洁水美乡村,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农村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着眼于恢复河道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三方面任务,通过“涵水源、管好盆、护好水、显内涵”等措施,加大水源涵养力度,加强农村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农村河湖内在品质。
1.推进水系连通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针对农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缩、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按照“表象在水体,根源在陆域”的思路,以县域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多种措施,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结合城乡发展和产业发展,对现有的水利设施进行综合治理,完善水系水网建设,优化水系连通,构建“河河、河渠、河库相连”的水系网络。
2.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建设水美乡村
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水美乡村,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对农村水系进行开挖、疏浚、清淤等,规划整治汪塘600座,对农村汪塘进行清淤、护砌、绿化整治及配套建筑物建设。实施清洁村庄行动,因地制宜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坑塘进行疏挖整治、生态防护、景观绿化、配套桥涵泵站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实施村庄美化、洁化、硬化、亮化、绿化行动,全面建设“水美乡村”。
(七)着力打造水文化水景观工程
在河湖治理基础上,以滨水公园、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情小镇建设为载体,从沂水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地域风土人情等方面着手,分析其文化元素及内在联系,筛选符合当今时代价值观的文化元素,推进水文化与水景观工程建设,通过景观设计,将河湖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及民族思想观念等用符号展现出来,营造特色人文景观,传承延续有益河流发展的精神文化,实现河流人文历史的良性回归与持续发展。
1.提炼水文化
沂水人文资源底蕴厚重,秦代置县,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因沂河过境而定名沂水县,迄今已1400多年,历史悠久,齐长城、穆陵关、姑子顶、灵泉寺、圣水坊、东安古城等200余处古遗址。沂水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已形成山东地下大峡谷、沂蒙七十二崮、天然地下画廊、雪山彩虹谷、沂山森林公园、天上王城等自然风景区,先后荣获“省级旅游强县”“山东县域旅游十强”“全国旅游标准化建设试点县”等称号。
近期规划将现代水网建设中沂水的文化精神物化展示出来,同时展示红色沂水的革命传承,将沂水红色文化融合到水文化之中,建设研究、展示、传播、弘扬水文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保障,打造文化展现的基础平台,形成连续完整的文化景观长廊,展现沂水精神,为沂水现代水网建设注入精神内核,建设生态沂水、文化沂水、红色沂水。
2.水景观建设
(1)滨水公园
充分考虑全县水系分布格局和已建滨水公园布局的基础上,筹划在城区段、镇区段等居民集中点周边新建一批滨水生态公园。以工程为依托、水系为脉络、文化为灵魂、景观为亮点打造滨水生态公园,在生态公园中点缀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生态景观节点。
(2)水利风景区
充分考虑全县水系分布格局,紧紧依托沂水的水资源和各具特色的水利工程,对已建成的各级各类水利风景区,完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服务设施,在满足旅游功能的同时,融入水利风景区各种要素,不断加大投入,精心打造和创建,增加中介聚集、写生创作、智能研发、创意设计、休闲养老等产业元素,完善服务功能,打造水利服务业综合体。将县域内的水域资源,根据禀赋不同打造成为不同类型的水利风景区。
(3)水利风情小镇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开发,突出沂水产业特色,结合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精心打造一批水利风情小镇、园、村,发展水利观光、休闲垂钓、水上运动、水上游乐、特色美食、滨水度假等水利风情特色旅游,集中打造“水利风情”区域性品牌,推出一批水利风情生态旅游精品,体现浓郁的水利风情韵味。近、远期规划建设水利风情小镇(村、园)各10个。
(八)构建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创建是贯彻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两山论”的具体举措。以《山东省美丽幸福河湖评定办法》《山东省美丽幸福河湖达标基准》为标准,按照“全面系统、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数字建设、注重实效”的原则,有序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主动衔接打造乡村振兴工程,加强综合整治,加速推动农村美丽幸福河湖创建活动,实现人水和谐共生,切实增强农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规划2025年前创建至少3条市级以上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九、构建数字水利网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数字水利发展总要求,遵循“巩基础、理数据、强支撑、智应用、健保障”思路,结合沂水县现状,解决在河流湖泊、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水利监督等方面存在的信息化短板问题,从完善基础感知体系入手,通过数字水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行业主题应用建设、数字孪生建设等手段,加强水行业感知能力,加快水利数字化转型,构建高效的智慧水利体系。
(一)推动数字水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加强水利感知能力建设,完善雨量、水位、流量、水质、墒情、水土保持等监测设施,提升水文测报、水生态监测能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水文站网体系。加强水库、塘坝、引调水等工程安全和运行监测设施建设。实现所有水库视频监控全覆盖,在大中型及重点小型水库视频监控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对水位、水量等实施预期判定。
(二)补充完善感知体系
1.建立全要素感知体系
遵循“整合已建、统筹在建、规范新建”要求统筹规划,不断加快“天地空”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建设,针对尚未建设感知体系的部分水库、拦河闸坝等,按照实际需求补充水位、雨量等感知监测建设,完善基础感知体系;补充完善县辖区内重点河流、水库等水位、雨量、流量等多要素感知建设,加强构建“水旱灾害防御”基础感知体系;完善引调水工程、大中型水库等水利工程、下游存在村庄的水库等工程运行和安全监测感知建设,构建“水工程监督”基础感知体系;加快覆盖全县大中型水库、主要湖泊、河流、重要水源地、大型灌区等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构建“水资源监督”感知体系;加快覆盖粮食主产区、高效经济区、经常受旱区等植被、土壤墒情等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构建“水生态保护”感知体系。
2.扩大感知范围
进一步优化前端监测“点、线、面”布局,针对本县境内引调水工程、河道、大中型水利工程、重点防洪区域、山洪易发区域、集中供水水源、水源地保护工程及灌区等,综合运用传统感知手段和遥感卫星、雷达、无人机、高清AI摄像头等新型基础感知设施,增加区域监测密度,实现全域范围内“天、地、空”感知覆盖,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水利感知网,为数字孪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3.优化、提升感知设施
进一步提升部分感知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设备可靠性和精准度;加强运用遥感卫星、雷达、无人机、高清AI摄像头等新型基础感知设施,提升区域监测手段;综合运用5G、物联网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保障感知数据传输的速率和安全。
(三)推动数字水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升级、改造水利业务网、工控网等
依托于现有水利业务网,通过光纤、物联网、5G等技术和手段,构建互联、高速的水利网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网络架构,实现物联感知数据、视频监测数据等实时传输,实现设备设施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完善通信布局,将水利业务网、工控网、电子政务网和互联网结合,形成高速、互联、安全的水网网络。
2.完善水利—政务混合云
依托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软件定义网络以及云安全防护等技术进一步完善水利云,集约节约地为水网提供统一标准且稳定可靠的信息技术资源支撑,并能更好地适应未来水利业务弹性扩展。
(四)完善数据与应用服务中心建设
1.基础数据库建设
依托临沂市水利大数据中心建设沂水县水利大数据平台,同时将数据向省市级大数据中心共享,构建省市县三级协同共享的水利大数据体系。
在现有各类水网工程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和业务数据等信息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打破数据碎片化、数据孤岛等陈旧模式,建立水网主题数据库,为水网业务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建立针对包含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挖掘分析、可视化、更新、共享和安全等“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标准规范体系,保障数据可靠、可用,并与气象、国土、市政、公安、环保、建设等部门的信息实现共享交换,达成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目标。
2.业务中台建设
业务中台是水利业务应用支撑的综合集成环境,整合数据资源、应用资源、服务资源、接口资源,构建共享开放服务体系,形成统一的能力接入、应用服务、运营管理等标准资源,提供大量应用基础支撑和业务应用能力支撑服务,为一体化水利业务应用平台提供统一用户、统一门户、工作流管理、统一地图服务等基础能力支撑。基于中台技术为水网调度等工作提供支撑。
(五)构建水管理全业务应用系统
按照“大中台、小前台、微服务”的架构,实行共性应用资产下沉,重点聚焦水网业务共性剥离和微服务构建,通过为上层水利业务应用统一提供公共基础服务支撑,避免不同水利业务应用之间的重复建设,支持前台快速开展业务创新。建立水利统一应用支撑体系。充分利用临沂市政务云公共支撑服务,整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视频、融合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新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水利数字化支撑平台,实现技术、业务和多样化数据的深度融合,支撑业务应用敏捷开发、快速迭代。针对沂水县水网工程开发统一调度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水网工程基础数据统一归集、监测数据的实时获取、运行状态及时感知、调度指令统一下发。
1.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
根据沂水县水网业务特点,进行业务整合,统筹建设包括沂水县数字河湖、农村饮水安全、水利工程标准化运行管理、水资源安全保障、水旱灾害防御监测预警预报、水工程调度、移民、办公信息化等水利核心业务的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
2.业务应用提升工程
按照沂水县水利事业“十四五”规划要求,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针对水旱灾害预报建立专业模型,增强县级水务防汛部门用户功能,支撑“四预”,发挥系统效用。
3.大中型水库调度管理一体化平台
根据大中型水库的主要业务内容,以先进的感知设备、视频AI技术、大数据应用、GIS三维建模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县大中型水库的智慧管理体系,为水库安全运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六)提升水利网络安全保障
1.水利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程
推进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完成县级水利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级保护达标率达到100%,三级以上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达标率达到90%。
2.制度建设
制定权责明确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完善运行维护机制、人才技术保障机制等各项水利制度体系,确保数字水利体系健康有序发展。
(七)逐步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建设
按照数字孪生平台建设要求,规划选取跋山水库、沙沟水库2座大型水库开展数字孪生水网试点工程。
按“算据”“算力”“算法”三方面进行建设。算据建设,主要通过优化基础感知体系和完善数据存储、融合能力完成。算力建设,主要通过加强数据传输和运算能力完成。算法建设,按照沂水县智慧水网建设实际需求,选择沂水县重点的河流、水库、闸坝等建设模型库和知识库。模型库主要构建水利模型库和算法模型库,知识库主要构建预报调度方案库、专家经验库和业务规则库。构建完成算法库,与省级进行对接和共享。
水利模型库。构建包含水文模型、水动力模型、水质模型、地下水模型等通用水利模型和水资源配置、水土流失监测、水利工程安全运行评估等专有水利模型。算法模型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将水网业务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借助模式识别、关联规则分析、集成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等算法,实现对游泳、钓鱼等违规行为,水质情况,入侵检测等具体业务的识别、分析、预测等。
预报调度方案库根据沂水县内物理流域特点、水利工程参数、影响区域范围等,结合气象、水文监测、工程安全监测等信息,对历史典型洪水预报、水资源调度预案等进行自动化、文本化和知识化处理,结合预案关键信息检索与索引,构建迭代的预报调度库。
专家知识库。构建基于专家经验决策的历史过程,通过文字、公式、图形图像等形式进行固化,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形成专家经验主导下的融合元认知知识,实现经验的有效复用和持续积累。
业务规则库。将业务文档内容结构化处理,形成一系列可组合应用的结构化规则集,结合关键规则信息实现规则系统化、可视化、套件化管理。
(八)重点工程
1.小型水库雨水工情自动测报系统。系统主要由雨量监测站、水位监测站及视频和图像监测站等站点组成,同时建立规范、统一的监测平台,集数据传输、信息共享、数据储存于一体,规范项目管理,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信息化水平,保障水库安全运行。
2.农村供水、饮水管理系统。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通过建设在线监测设备、供水信息化平台,实时感知供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对农村供水工程远程监控、在线监测、实时预警、智慧监管等。
3.沂水县水利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通过构建一个平台,一张网络、一幅地图、一个中心、一套保障体系,容纳本县各项水利业务应用,形成覆盖全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平台。
主要建设内容有:
水利专题数据库—依托沂水县大数据中心,遵从统一的技术架构,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分级部署的原则,搭建沂水县水利专题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中心资源上下对接、共享。
综合业务应用管理平台—通过一个登陆门户、分级权限管理方式,实现防汛及水利业务、信息预警与运行维护等系统整合,将县域区内的多种水利应用集成进来,提高系统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能力和行业管理水平。
系统标准与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制定信息化软硬件、数据与交换系统等各类标准规范,建立系统安全保障等内容。
十、推进现代水网高质量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障水安全的需求,结合国家水网建设,统筹规划省市县水网建设,坚持高标准、高水平,推动水网安全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现代水网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推进安全发展
1.提升水安全保障标准。根据国家、省制定的水网工程技术标准,健全与水安全保障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水网工程高标准建设。对已建工程进行升级改造,系统提高水网的整体安全性,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和安全保障需求,复核流域区域防洪能力、防洪标准,提高防洪保安全、城乡供水保障、水生态修复能力,有效应对洪涝灾害、特大干旱、水污染事件等风险,统筹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
2.加强水安全风险管控。以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等风险防控为重点,健全水网工程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工程安全风险识别,建立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等全链条管控机制,确保水网工程运行安全。加强水网统一调度和水工程联合调度,发挥运行整体效能,增强系统安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制定完善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安全风险应急预案,防范化解突发水安全事件,及时消除安全风险隐患。
3.加强河湖行蓄洪空间管理。根据人口、经济规模,分级、分类、分步推进河湖管理和治理,对重要河湖范围内影响行洪和滞蓄洪水的民居,分别采取退人又退耕的“双退”方式和退人不退耕的“单退”方式,严格限制人口和新增产业入迁,积极组织居民外迁,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和“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总体部署,保持天然洪水宣泄通道。对居住人口少且行蓄洪作用较大的村居采取“双退”措施,还河还湖;采取“单退”措施的河湖,积极组织居民外迁,一般年份或非汛期仍可进行农业生产,在汛期或遇洪水年份确保发挥行蓄洪作用。
完成主要江河湖泊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并向社会公告,明确河湖管控空间。依据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强化分区管控和用途管制,依法严格禁止无序开发的行为,严格制止人为加大河道洪水风险的活动,恢复和扩大必要的拦洪拦沙以及洪水行蓄场所,维护河湖水域岸线行洪功能和空间完整性。
(二)推动绿色发展
1.强化水资源承载力刚性约束
充分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对水资源超载区,要加强用水需求侧管理,大力推动各领域节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建设引调水工程,增加水源补给,退减挤占的河道生态水量,压减地下水超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充分考虑河流水系、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影响,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上地下,统筹相关区域用水需求,合理确定可调出水量,为构建水网提供水源支撑。
2.建设生态水网工程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水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优化水网工程布局和建设方案,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国土空间管控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河道治理、堤防加固、引调水、调蓄水源等水网工程建设,注重生态保护,采取生态友好型建设方案、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因地制宜对已建设水网工程实施生态化改造,推动小水电绿色转型升级,建设绿色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水网生态调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水生生物多样性。
(三)统筹融合发展
1.强化各层级水网融合
加强与国家骨干网和省级网的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县级水网,发挥水网工程整体效益。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加强配套工程建设,开展区域水系连通,推进再生水利用网络建设,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灌排体系,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逐步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提高重特大干旱防御水平。
有序推进市县水网协同融合。依托国家骨干网及省市级水网的调控作用,优化县级河湖水系布局,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提升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水系连通,留足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和防洪排涝空间,推进再生水利用网络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支持城市供水管网向乡村延伸,加强农村供水工程与城市管网互连互通,完善灌排体系,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提高农村水安全保障能力。
2.系统提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
强化水资源承载力刚性约束,坚持“四水四定”,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力推动各领域节水,合理规划建设引调水工程。建设生态水网工程,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水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注重生态保护,加强水网生态调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加快对沂水县地下水超采的系统防治。
3.与海绵城市建设协同推进
按照“以水为骨,山水相连,三纵四横,多点多心”的海绵空间格局,落实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逐步实现“至少75%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零,完成55%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消除已排查的农村黑臭水体。
4.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按照沂水县数字水利建设的发展要求,以数字化驱动水利治理方式变革,提升水在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的要素功能,释放水利对社会发展的融合、转型、提升作用,服务构筑现代化农业、制造业高地等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服务水生态水环境改善提升新常态。
5.水文化元素融合
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把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努力使每一处水利工程都成为独具风格的水利建筑艺术精品,成为展现先进施工工艺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高科技载体和现代水工建筑艺术载体。增加文化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形成以工程为轴心,集兴利除害、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乐水家园,丰富现有水利工程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美感。
提升水利风景区水文化示范作用,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提升水工程及其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品位的示范工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水利功能与人文内涵的有机结合,以及水利科技知识的普及,注重塑造精品景区,提升景区质量,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景区社会影响力,使之成为传播水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水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传统水文化遗产,摸清传统水文化遗产的内容、种类和分布等情况,认真梳理传统水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核,切实保护好各类水文化遗产。
(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1.与能源交通行业融合发展
根据协同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要求,与能源产业布局融合,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承载条件,优化产业布局,保障重要能源基地合理用水需求,加强水网与风电、光电基地协同布局,促进新能源消纳,调节电网运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水网与航运融合发展,加强水网与水运统筹,结合流域综合规划,科学论证和有序推进内河航运发展。
2.夯实森林湿地碳汇基础
森林植被、湿地的碳储量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以上,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发挥森林、湿地“储碳库”和“吸碳器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根茎叶果堆积形成动植物残存体和水所组成泥炭的碳储存能力,统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巩固提升退化林草湿地的固碳作用。
3.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提高灌区输配水效率,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增加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采用轮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让农田土壤由碳源转化为碳汇。
(五)系统提升治理管理能力
1.提升融资能力
落实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要求,健全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扩大实际水利投资规模,用好水利中长期贷款等金融信贷资金,推进水利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积极探索投建运营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模式,在加大政府投资基础上,支持社会资本采取股权合作、PPP等方式参与水网建设运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动修订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完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建立水网区域综合定价机制,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水资源税改革。研究推动建立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2.全面深化水价改革
积极落实《关于深化水价机制改革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推动城乡供水水费财政补贴制度改革,城乡供水水费按核定供水水价计征,公共财政对用水户由“暗补”变“明补”。建立健全城镇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完善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制度,严格落实城镇非居民用水超计划(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全面落实《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加快建立起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加快区域综合水价改革,在科学分析供用水量的基础上,分地区、分行业制定统一水价。理顺再生水价格体系,放开再生水政府定价,由再生水供应企业和用户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自主协商定价,促进再生水资源化利用。
3.推进水权交易市场改革
推进水权分配与确权登记,探索推动区域水权、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加强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用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超过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新增常规水源取水需求可采取水权交易方式解决。依托中国水权交易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平台,培育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可交易水权范围和类型、交易主体和期限、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交易平台运作规则,加快水权水市场建设。
4.完善水网调度运行机制
建设县级水网调度中心并接入市级水网调度系统,面向防洪减灾、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应急水量调度,集智慧调度与控制为一体,实现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等多目标的联合智慧调度。推进工程标准化管理,探索实行工程管养分离,促进工程管理专业化、标准化、物业化。
(六)推行水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沂水县水网规模以上水利工程全部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建立水利工程从项目立项到降等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已建水利工程数字档案全面建立,水雨情自动监测全面实现,视频图像监控全面覆盖,工情自动监测全面提升,建立水库、堤防等工程安全评估指标库和智能决策模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
围绕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主体责任、安全检查、安全监测、安全鉴定、经费保障、维修养护、除险加固、控制运用、应急管理、降等报废等环节,设定管理事项工作时限,建立自动提醒督促机制,规范办事流程,实现问题销号闭环管理。
十一、投资估算及分期实施意见
(一)投资匡算及实施安排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全县规划重点水利项目185项,总投资276.99亿元,其中近期投资145.74亿元。
(二)资金筹措
按照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纯公益性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支持,整合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
十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水利改革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为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做到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尺度不能松,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突出规划引领。本规划是全县现代水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科学编制现代水网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发挥规划在全县水利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导向和引领约束作用,确保发展方向、目标指标、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统一。
(三)强化要素保障。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强化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土地、环境、能耗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加大各级财政对水利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切实保障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加强水利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已报废水库腾出的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保障水利工程建设,抓好项目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要件办理,解决征地移民中的重大问题,积极落实建设条件。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保障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深入研究水利改革发展重大事项,统筹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着力破解规划实施的关键性和深层次制约。严格落实责任主体,制定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细化任务落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实行县级统筹、乡镇抓落实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合力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五)广泛凝聚治水合力。构建政府主导引领、社会协同推进、公众积极参与的治水兴水新格局。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水情教育,增强水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全民节水、爱水、亲水、护水观念。广泛凝聚共识,扩大社会参与,调动各方力量投身全县现代水网建设实践。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形成全社会治水兴水合力。
(六)加强科技支撑。积极开展引调水调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提升等水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提高水网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设施工、联合调度等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加快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水利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重大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和决策水平。
政策起草单位:沂水县水利局
政策联系人:石鑫
现场解答地址:沂水县沂蒙山东路18号
联系电话:0539-2256845
Copyright©沂水县人民政府
承办:沂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沂水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Email: ysxxgkb@ly.shandong.cn 网站标识码3713230027 鲁ICP备06000965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