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邮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手机版 微信
微博
登录 | 注册
索  引  号: yishuixzf/2023-0000107 主题分类: 宏观经济;
发文机关: 沂水县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6-04-19
发文字号: 沂政发〔2016〕27号 公文类型: 通知
标      题: 沂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6-04-20 效力状态: 有效中
统一编号:

沂政发〔2016〕27号

字号: 打印 收藏

沂水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沂政发〔2016〕27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沂城街道办事处,沂水经济开发区,沂蒙风情旅游景区,县政府各部门: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沂水县人民政府

2016年4月19日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沂水县委关于制定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县发展战略,明确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引导全县上下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一篇总体战略篇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第一章“十二五”成就概述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自我加压,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全力赶超,按照市委“走在前列”的要求,抢抓沂蒙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超过5500美元,年均增长11.3%;财政收入达到22.9亿元,

是“十一五”末的2.7倍,五年内连续突破10亿元、2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22.2%;组织实施市级重点项目83个,省级重点项目2个,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3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74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4.7%;加快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县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社会消费品完成情况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从“十一五”末的

12.9:50.0:37.1优化为“十二五”末的10.2:43.9:45.9,第三产业

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五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标志着全县经济结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十二五”时期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林牧副渔业稳步增长,粮食连年丰收,水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绿色沂品”、“沂品”地域品牌做大做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达到新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认证135个。工业增势强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23家,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是“十一五”末的2.4倍;能源化工从无到强迅速崛起,创造了产业发展的奇迹,目前庐山化工园区落户企业47家,协议投资额377亿元,为“十三五”时期工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发电装机容量新增318兆瓦,被评为“全国新能源百强县”;机械电子、高档食品等产业稳步发展,与青岛保税港区合作设立了我县首家合作共建型机械电子产业园区。服务业百家争鸣,旅游业持续繁荣,全域旅游达到更高水平,“十二五”期间共接待游客3680万人次,年均增长16.1%,实现旅游总收入363亿元,年均增长19.5%;现代物流业强势挺进,物流税收突破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40倍;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壮大,全县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到60家;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全县电商数量发展到3000余家,“互联网+”初具规模。

“十二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条件更加便利,瓦日铁路和长深高速沂水段建成通车,新建、改建县、乡、村道1200公里,完成桥梁10座,农村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1.5公里以上。实施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新建10KV线路657.36千米,县城核心区实现配网调度自动化。水利设施更加完善,跋山水库东干渠改造工程完成,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4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9%。民生设施更加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开,对179处中小学校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总面积56多万平方米;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11处,新建、改造农村卫生室114处;新建大型社会福利中心1处。共实施新汽车站、第二污水处理厂等48项城市公共事业建设项目,完成雨污、燃气、供热等管网铺设655公里,日供水能力达12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集中供气率94%,城市供暖面积达到330万平方米,乡镇驻地基本实现“镇镇通”天然气;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取得新突破。

——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乡建设更加美丽,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突破40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42.63%提高到2015年50.8%。开发建设了大名城、河东岸、翰林华府等40余个居民小区,启动实施了月澜湾新区改造建设项目,奏响了城市建设由“东皋时代”迈向“滨河时代”的新乐章。小城镇建设不断推进,载体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全县乡镇驻地全部完成改貌,18个乡镇基本完成“十个一”工程,35个社区完成“五项”工程建设,新增“两区同建社区”25个。马站镇入选全国重点镇,马站镇、许家湖镇入选省级示范镇,泉庄镇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院东头镇被评为“好客山东最美乡村”,泉庄镇和马站镇关顶村成功入选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院东头镇入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马站镇关顶村获得“中国传统村落”荣誉称号。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沂水建设全面推进,全县完成造林面积2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2%,有1个乡镇成功争创山东省绿化模范镇,1个单位被评为山东省绿化模范单位,沂水县被命名为省级绿化模范县;建立了“54321”环境应急预警监控体系,环保监管能力逐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主要水系和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保持优良,主要控制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四类水质。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资源节约效果明显,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7.5%,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21.5%。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深入推进,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成功创建1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6个省级生态村,全县80%以上的村庄创建为市级生态村,沂水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顺利,简政放权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政府自身建设更加完善;设立了青岛保税港区沂水功能区,为加快开放奠定了基础,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出口总额是2010年2.5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县外资金350亿元,对外合作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时期出口完成情况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财政保障民生能力逐步提高,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068元、11218元,城镇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县内各类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到90%左右,文化、体育、养老、妇女儿童、拥军优属、普法等社会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平安沂水”建设持续深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全县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深入人心,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宁稳定。

实践表明,“十二五”期间是我县经济增长加快,发展质量向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是全县干部转变作风和思想观念,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干事创业谋发展、上下同心促和谐成为思想主流,发力赶超,争创一流成为共同意愿。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意义重大。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沂水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向未来,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艰难险阻,宏观走势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发展中仍然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均水平偏低;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大,节能减排压力增大;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还不尽完善,城乡差距仍然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繁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难度增大。全县各级上下必须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抢抓机遇,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奋发有为,大干快上,确保我县未来五年取得更好更大地发展成效。

表1沂水县“十二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2010年完成情况

2015年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11.37

351.11

三次产业比例

12.9:50:37.1

10.2:43.9:45.9

粮食总产量(万吨)

44.97

36.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460.48

1102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8.5

22.9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

172

364.8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亿元)

95

248.4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26.5

255.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0.9

183.5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29882

8257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810

29068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665

11218

总人口(万人)

113.2

1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4.73

5.92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人)

9500

11616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4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

1.018

0.755

第二章“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环境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调整变革期,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存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复苏步伐缓慢,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大国间战略利益博弈更加激烈,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两位数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依靠要素、投资驱动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正在形成。“一带一路”、蓝黄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等创新发展战略,将推动形成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制度创新和法治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格局,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奠定了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制度基础。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山东省看,“十三五”期间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信息化融合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拓展期,依托比较丰富的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经济总量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省改革发展的力度加大,经济新增长点将逐步涌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围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民营经济、服务业和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和优惠政策,这些战略和政策将继续在“十三五”时期发力,为山东省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机遇、培养潜力。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势在必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省委、省政府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建设为重点,形成了一批发展思路清晰、产业分工合理、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重点区域,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推动“两区一圈一带”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优势互补、错位竞争、一体化发展,形成山东半岛经济带,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潜在需求巨大。山东省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中后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动力。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仍然处于30%-70%区间的加速期,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城镇集聚,城市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新市民的消费潜力将逐步释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服务业崛起势不可挡。山东是农业大省、工业大省,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GDP中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个百分点,发展潜力巨大。为了解决服务业总量规模偏小、结构层次不优、创业创新活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采取综合措施,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多层次市场,促进服务业消费,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促进信息、物流、教育、研发、文化、旅游、养老、医疗、金融以及各种商务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从沂水县看,虽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风险,但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基础更加雄厚,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园区经济发展迅速,创业创新平台初具规模,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互联网+”时代已经开启,新增长点正待迸发。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推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战略部署全方位推进,为我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综合分析,未来五年我县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具备“走在前列”发展的条件,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级必将克难奋进,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无愧时代的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谱写出创新创业、富民壮镇强县的新篇章。

第三章全面小康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和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按照市委对沂水提出的“走在前列”的要求,坚定“争创强县”目标不动摇,立足富民壮镇强县,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高点定位,发力赶超,努力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激情沂水、创新沂水、友善沂水、品牌沂水。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人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县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国家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依法治县。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开放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内外结合,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国内国外和县内县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发展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三、战略定位

——工业强县。以大力推进园区经济为切入点,以工业“四大板块”为基础,突出绿色化工和装备制造,紧盯产业链核心,抢占技术制高点,加快转调升级,在做大上强基壮本,在做强上提质增效,全力打造技术领先、绿色生态、特色明显的工业强县。

——旅游名县。深化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构筑完善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形成“多彩沂水,梦幻沂城,童话村落,画中天堂”旅游特色,打响“山东好客·沂水情长”地域旅游整体品牌,全力打造山水人文一体,生态宜居宜游的旅游目的地。

——物流大县。树立将全县整体打造大物流园区的理念,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加快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立足沂水,放眼天下,全力建设现代化物流集聚区,将沂水打造成为区域专业物流节点城市。

——生态靓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以推进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典范。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条件和任务,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到“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以上,2018年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财政收入达到37亿元以上,2019年比2010

年翻两番,年均增长10%左右。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力争达到48%以上,现代农业占一产比重、现代服务业占三产比重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9%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9.5%左右,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全县总人口规模125万人左右,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45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至“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左右,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2.5%,环境质量指标进一步优化。

——社会建设更加和谐。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依法治县更加完善,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更为强大,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为融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更为和谐。

表2:“十三五”时期沂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属性

2015年实际

“十二五”年

均增长(%)

2020年计划

“十三五”年

均增长(%)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性

351.11

11.3

500

8.5

2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预期性

22.9

22.2

37

10

3

三次产业比例


预期性

10.2:43.9.:45.

9

-

7:45:48

-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预期性

255.1

18.9

450

13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183.5

14.7

295

9.2

6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预期性

45.9

[8.8]

48

[2.1]

7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预期性

8.3

22.5

12.9

10

8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预期性

0.22

10.9

0.35

10

9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性

50.8

[8.17]

57

[6.2]

10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性

38.91

[20]

45

[6.09]

11

互联网普及率(含企业开展电子商

务)

%

预期性

45

[25]

65

[20]

创新驱动

12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

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1.7

0.13

2.2

0.13

1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总产值比重

%

预期性

20

-

26

[6]

14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

%

预期性

27.98

-

33.83

[5.85]

15

万人拥有发明专利

预期性

0.93

14.6

2.0

22

16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预期性

10.4

-

14.7

[4.3]

生态文明

1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约束性

3.16

3.77

2.5

2.5

18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

约束性

-

[10]

-


19

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

约束性

-

[12]

-


20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

约束性

-

[15]

-


21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

%

约束性

-

[15]

-


22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44.2

[6.7]

45

[0.8]

23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

约束性

376

6

450

4

民生福祉

24

地区总人口

万人

预期性

115


122


25

人口自然增长率

预期性

5.92

-

9

-

26

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

约束性

50.27

-

51

-

27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约束性

-

-

30


28

每千人执业医师数

预期性

4.834

-

-

-

29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

约束性

425

-

[4000]

-

3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预期性

4

-

3.5

-

3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预期性

11616

-

7000

-

32

年均减少贫困人口

万人

约束性

2.3

-

2017年基本完

成脱贫任务

-

3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29068

11.6

45000

9

34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11218

11

17800

9.5

注:(1)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氨氮排放总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总量、PM2.5减少按照临沂分解指标执行。(2)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3)5年累计数标注[]。

第四章优化空间布局

努力构建空间利用科学、产业布局合理、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突出中心城区带动辐射作用,全力打造产业特色突出、生态功能强大、城乡发展协调的新型县域样板。

一、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

全县国土空间按照“一体两翼、中心集聚、点状开发、生态为主”总体布局,划分重点开发区(含优化开发区)、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一体”是指中心城区作为重点开发主体,以园区经济模式集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重点发展二三产业,推进产城融合,兼顾生态建设,是全县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两翼”是指中心城区之外区域以沂河为轴线,东西两翼建设生态功能区,西部山区以生态建设、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等生态产业为主体;东部山区、丘陵地带除生态建设、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等生态产业外,依托资源优势及发展现状点状布局工矿业。生态功能区严格限定开发范围,除重点发展的新市镇、乡镇驻地周围、社区安置点、旅游景区必要设施建设及独立工矿区外,其他地区均为限制开发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其他禁开区等为禁止开发区域。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

围绕打造沂蒙北部中心城市,努力构建“一体两翼三城四区”发展格局,为县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一体”是指以城区为主体,是全县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两翼”是指以沂河为轴线,除以县城为中心的沂城区外划分为东翼和西翼。“三城”是指县城建设容纳50万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马站镇、夏蔚镇驻地建设容纳10-20万人口的新市镇。“四区”是指:推进沂水经济开发区扩区增容,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县城为中心,形成辐射沂城街道、龙家圈镇、黄山铺镇、许家湖镇、道托镇、四十里堡镇、院东头镇一部分以及诸葛镇跋山水库区域的沂城片区;以马站镇驻地(新市镇)为中心,形成辐射马站镇、圈里乡、杨庄镇、富官庄镇、沙沟镇、高桥镇及诸葛镇沂河以东区域的北部片区;以夏蔚镇驻地(新市镇)为中心,形成辐射夏蔚镇、崔家峪镇、院东头镇、高庄镇、泉庄镇等乡镇的西部片区。

三、产业发展布局

大力推进园区经济战略,在全省县域科学发展(园区经济)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园区经济发展平台,提高集约集聚化水平,强化节能减排,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深化“飞地经济”模式,带动全县均衡协调发展。

——农业。按照“优化产业结构抓提升、沿河沿路搞开发、农旅结合促发展、建点串线连成片”的要求,建设一个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两大流域现代农业样板区、三条高效农业经济带、四大功能集聚区。建设一个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即在沂水县城周边重点建设粮食制品加工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区,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突出“两大流域现代农业样板区”,即沂、沭河两大流域,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设施蔬菜、优质果品,带动现代粮食、蔬菜、果品产业发展;发展“三条高效农业经济带”,即沿兖石路、东红路、沂蒙二路建立三条现代高效农业经济带,将生产基地与市场、产品加工、仓储、休闲观光进行有机连接,实现主导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提升“四大功能集聚区”,即着力提升东南部设施农业功能集聚区、沂山周边生态农业功能集聚区、西南部的休闲观光农业功能集聚区、西北部的特色农业功能集聚区,以四大功能集聚区的合理功能布局,将沂水县建成一个功能分区合理,发展模式先进,产业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结构协调,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实施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和培育优势产业,在四十里堡镇、许家湖镇、杨庄镇、诸葛镇、沙沟镇、富官庄镇等地适度发展规模生猪养殖;在黄山铺镇、马站镇、道托镇、龙家圈镇、高庄镇、四十里堡镇,推广快大型肉鸡、优质三黄鸡等品种;在黄山铺镇、马站镇、杨庄镇、高庄镇、四十里堡镇等地建设20万只的无公害蛋禽基地;在龙家圈镇、富官庄镇、四十里堡镇、高桥镇、圈里乡、崔家峪镇、高庄镇等地主要发展牛羊养殖。

——工业。主要布局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重点开发区域,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大力培植主导产业,以园区平台建设集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打造园区经济典范,形成“一心优化、两区提升、两区推进”的总体产业布局。“一心优化”是指以滨河项目区为核心,进行完善优化提升;“两区提升”是指以城北项目区、滨河二期作为主体,推进专业化园区建设;“两区推进”是指推进庐山项目区延长产业链条,推进龙泉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发建设。专业园区外原则上限制新建工业项目,推进现有园区外工业项目逐步向专业园区集聚。

诸葛镇、杨庄镇、道托镇等工矿区,依托钛铁矿资源优势,适度发展工矿业,统筹考虑生态建设需要,划分开采区和禁采区,将工矿发展严格限定在一定区域内;矿区可进行简单采选,除鲁南矿业和兴盛矿业已建成的独立工矿区外,其他采矿区限制深加工,矿产深加工环节全部转入专业园区。

新市镇及各乡镇驻地适度布局劳动、技术密集型,基本不排放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低污染型,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小微企业,以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需求,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

——服务业。服务业建立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带动乡镇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服务业发展体系,重点产业形成“一心四区五片”空间格局。“一心”指将县城发展成为集金融、电子商务、房地产、科技研发、文化展示、总部经济及服务外包等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四区”是指逐步形成四大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包括传宝物流园区、汽车站商贸物流区、龙山商贸物流园区、四十里堡铁路物流园区;“五片”是指五大旅游片区,包括龙泉湖-灵泉寺-泉庄休闲旅游片区、温泉度假村-沂河水岸风情-雪山彩虹谷观光旅游片区、沂蒙风情旅游景区旅游片区、云水禅景区-夏蔚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旅游片区、沂山·齐长城旅游片区。

第二篇创新发展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努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工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五章增强创业创新能力

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切入点,激发创业激情、创新活力,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形成创业创新洼地,建设创业创新基地。

——完善创业创新体制。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见,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营造宽松氛围。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新常态要求的制度体系,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进知识产权、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实施“质量强县”活动,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探索完善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体制机制,破解影响返乡创业的政策壁垒,优化创业环境,激发活力,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格局。

——构筑创业创新平台。加快生产力发展服务中心、机械电子产业园孵化中心、沂水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利用闲置国有资产,进行必要的改造提升,打造一批门槛低、成本低的全要素创业创新园区;依托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拓展整合创业政策咨询、创业孵化、创业培训等服务功能,构建“县、镇、村”三级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创业辅导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特色创业园区,促进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化。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研发平台,支持企业间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积极争取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创新及产业化项目,集中突破一批能够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争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有企业的院士专家以及海外人才智力资源参与沂水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工程示范区建设。

——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加快创业创新实训体系建设,培养专业导师队伍。加大产学研结合和人才交流力度,抓好党政干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建设,运用优惠资金、安置政策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沂水创业发展。充分发挥“党政干部大讲堂”、“沂水技师大学堂”、“沂水企业家商学院”作用,提高创业者、经营者素质。

第六章深化园区经济试点工作

按照集约开发、集聚发力、集群带动、优势互补原则,引导产业逐步向专业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提升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以建设国家级园区为目标,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和政策配套能力,坚持改革驱动、创新驱动、市场驱动相结合,围绕推动现代工业集群化发展、文化旅游业高端化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和配套服务产业专业化发展,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培育主导产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创新建设和管理模式、完善服务体系、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努力探索有利于园区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提高园区集聚要素资源、集聚创新功能、集聚高端产业的能力,建设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成为打造沂水经济升级版,引领带动全县经济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

——提升工业园区支撑和引领转型发展的能力。大力实施园区改造提升工程,完善企业集聚、项目集中、产业集群的引导和管控机制,推动园区向专业化、高端化、品牌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推动园区发展由低成本“要素拉动”向高效益“专业化协作联动”转变,培育和建设一批规模优势强、产业集中度高、综合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工业园区,进一步强化对全县转型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功能性特色产业园区。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园区现有大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通过规模扩张、产业链延伸和吸引协作配套企业,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打造一批功能性特色产业园区。根据产业发展现状,推进同类、相关联、同行业的集聚,无关联企业腾笼换鸟,努力构建“一区八园”发展格局。“一区”是指以沂水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积极争取扩区增容,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八园”是指高标准推进庐山绿色化工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设施配套,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化工集聚区。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打造龙泉高新技术产业园。将滨河项目区、滨河二期和城北项目区按产业分布现状进行逐片优化提升,逐步打造成为六个精品“园中园”。即:以泓达生物、昆达生物、鲁洲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打造生物产业园区;以山东玻纤、天炬新材料等企业为依托,打造矿产新材料产业园区;以恒泰纺织、华银丝业、兴荣制衣、光恒针织等为依托,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园区;以青援食品、郭师傅食品以及附近众多食品企业集群等为依托,打造高档食品产业园区;以青岛保税港区沂水功能区机械电子产业园、永丰轮胎等为依托,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以汽车站为中心,依托颐高电子、鲁南国际商贸城等企业打造现代服务业园区。

——提升服务业园区发展水平。以现代旅游、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重点,优化空间布局、明晰发展定位,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和5A级景区创建、物流业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带动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

——做优现代农业园区。围绕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着力点,打造特大型组合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集群品牌,形成整体合力,建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生态美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创新园区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行政管理主体、开发建设主体和园区营运主体“三分离”的管理运行模式,推动园区经营主体向企业化和产业服务者转变。搭建融资平台,设立投资公司,带动民营资金、社会资金、银行资金、外资等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建设企业全程服务中心,为入区企业提供一条龙、全方位的服务。搭建集行政许可与服务、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于一体的智慧型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园区服务效率。

——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快产业园区扩容与调整,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园区载体功能,重点加快龙泉高新技术产业园和青岛保税港区机械电子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沂水—董家口港原油输送管道建设,完善、推广庐山化工园区安全第三方监管和环境保护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进园区之间、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物流、信息渠道,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完善园区教育医疗、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满足园区企业员工的生活需求。

专栏1:园区发展重点项目

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青岛保税港区机械电子产业园基建工程、沂水鲁南矿业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庐山化工园区安全第三方监管项目及环境保护第三方治理工程、龙泉高新技术产业园基建工程、沂水—董家口港油气输送管道、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工程、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工程

第七章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中心,以“转方式、调结构、创新路”为主线,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等为抓手,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生态、休闲、安全农业,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运行机制,整合各类涉农资源参与示范区建设,以项目实施为带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亮点突出、运行规范、示范性强的现代农业样板区,推动示范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具有山区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保持农业生产稳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推进科技支撑,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年均增长2%以上,到2020年,全县粮食稳定在110万亩,总产达到50万吨;每年新发展现代果业园区5处,带动全县新发展果园1万亩,到2020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55万亩,年产果品达到100万吨;“十三五”期间,全县烟叶种植规模稳定在3万亩左右,收购总量达到9万担左右;全县生猪饲养量稳定在160万头,肉、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8万吨、5万吨和3万吨,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85%以上,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得到有效治理,资源化利用率达97%以上。

——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以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畜牧业标准体系。以畜产品为重点,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集中建设一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加强国家级及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产品及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制定扶持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重点引进生猪、家禽及奶业加工企业,带动我县畜牧业全面发展,到2020年全县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5个效益示范明显、设施设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本着“精细化、精准化、精量化”的生产要求,以“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统筹农业、果茶、林业、水利、水保、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将项目资金进行统一整合捆绑使用,形成合力搞开发。努力做到“开发一个项目,建成一个园区,形成一个特色,做亮一个典型,做强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现代园艺、休闲观光)、“五区合一”(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旅游观光的风景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做到“既赚钱又好看”。“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万亩,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主体10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5家,带动农户2万户,新增就业岗位300个。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企业经营规模化、技术装备高新化、加工产品精深化、产品营销品牌化的思路和要求,培植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链接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到2020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5家,市级63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60%以上。

——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发展一批资本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功能配套齐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规模。探索开展合作社之间资源整合、联合开发和兼并重组,推进农业合作社集团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复合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农民独资或联合设立新型家庭农场。到2020年,新增工商登记各类农民合作社300家,全县合作社数量达到2000家,农民入社数量达到24万户,成员入社率达到75%以上;新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社220家。

——推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与农耕文化传承、美丽田园建设、创意农业发展、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精准扶贫、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结合,加快发展以“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生态观光、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加快创建一批美丽田园、休闲农业示范园、农家乐示范村,积极打造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休闲农业观光园,构建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运行机制,推进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提升执法监督能力、检验检测能力、质量追溯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县级、乡镇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加大对县乡专业技术人员、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专业技能培训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重点,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集中办班培训、实训基地培训、田间学堂指导、技术人员联系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培训,抓好村级技术人员的培训管理,搞好合作社、农产品基地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全县每年培训农业人才3万人次以上,到“十三五”期末,农民培训率达到80%以上,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认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2000人。

专栏2: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许家湖镇滨河沿岸高效特色农业长廊、沭河流域沿岸高效生态农业开发项目、长虹果业园区

第八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机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技术高端化、发展绿色化、产品品牌化和生产集约化为发展方向,着力强化创新驱动,以先进标准为引领,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能力,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主线,围绕提质增效中心任务,全力实施产业集聚、骨干培植两大战略,做强绿色化工、装备制造、高档食品、矿产加工等四大产业,加快四大千亿级园区建设,努力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工业强县,实现全县工业发展新跨越。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累计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60家以上,其中过100亿元企业8家(过400亿元1家,200亿元企业2家)、50亿元企业7家。

——整合能源化工和生物化工确保绿色发展。以庐山绿色化工园区为依托,积极构建碳三、碳四、芳烃和精细化工四大产业链,着力打造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和橡胶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在现有规模基础上,重点以化工新材料为转调方向,积极研发高精尖产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以泓达生物、隆科特及淀粉深加工等企业为基础,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生物化工产业。运用环保理念,推行源头消减,支持清洁生产,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绿色化工新体系,培育成为工业主导产业。

——促进机械电子产业向装备制造业升级转型。推动科技创新,发挥好创新平台作用,引导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研发高技术产品。依托青岛保税港区沂水功能区,充分发挥孵化中心研发孵化作用,积极引进培育数控机床、精密铸件、光电行业、电子信息、智能机器、大型机械等附加值高、财政贡献度高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以传统配件为主的机械电子行业向核心基础部件、整机制造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全面提升,努力培育成为工业主导产业。

——加快传统中低档食品向高档食品升级转型。按照“品牌国际化、产品高端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通过合资合作、创新技术、打造品牌、整合提升,推动食品产业由传统食品向休闲食品、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转变,实现食品产业质的飞跃、量的扩张,抢占市场主导,再创“中国食品城”辉煌。

——推动矿产品粗加工向矿产新材料产业升级转型。主动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引导企业合理规避风险,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适度发展矿产品粗加工,大力发展矿产精深加工。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依托兴盛矿业加快钛提纯攻关进度,新上一批高技术钛材料深加工项目,争取用五年的时间使钛产业基地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一定影响力;依托山东玻纤等企业积极发展非金属矿产深加工产业,力争在新型建材、光电传输及太阳能等产业上实现突破,努力建设矿产新材料加工基地。

专栏3:工业发展重点项目

国家级新型酶制剂生物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山东隆科特年产3000吨普鲁兰多糖及500吨多功能性食品产业化项目、兴盛矿业钛产业化加工项目、富尔德化工项目、泓达生物产业链延伸项目、鲁洲产业整合提升项目

第九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个性化服务转变,积极引进培育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发生重大变革、极具引领性和创造性的新兴服务业,努力构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坚持深入实施“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战略不动摇,把旅游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来抓,以旅游为中心建设城市、布局乡村、发展产业、训练思维、创造文化、引领未来,抢抓“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机遇,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旅游+”思维创新产业间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旅游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打造六大旅游板块,推进精品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休闲度假体验产品,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加快旅游由景点时代向全域时代迈进,实现由“黑马”向“凤凰”的嬗变。“十三五”期间,实现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建成国内知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稳定在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产业综合收入100亿元以上、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住宿接待床位数达到3万张,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5A级景区1家、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2处,建设富有特色、功能完善、充满活力、彰显风情的旅游小镇8个,特色主题乡村(街区)20个,打造1条全县旅游大环线、3条以上生态休闲慢游绿道,进一步优化全县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深入实施“枢纽沂水、物流八方”战略,依托瓦日铁路、胶新铁路、长深高速、青兰高速和近海临港等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推进货运站场、仓储加工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现代物流平台型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物流集聚区的形成。积极发展专项物流,重点发展粮食、矿产、煤炭、石油等大宗货物储运,建立果蔬、肉类等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运系统,培育发展国际物流业务,适时谋划建设临港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型内陆港。鼓励物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开展物流业务合作,努力构建公铁联运、陆海接续,立足沂水、辐射国内、通联全球的大物流体系。

——促进电子商务全面发展。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特色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平台等四大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农村、企业、商务流通、服务业、跨境贸易等五大领域的应用,构建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物流配送体系、电子商务支付结算体系、电子商务诚信和监管体系、县乡村三级电商运营网络体系等六大体系。到2020年底,全县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撑体系、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协调发展,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点1000个,发展电商镇10个、电商特色村300个,全县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80%以上,培育交易额过亿元的企业50家,过5000万元的100家,过1000万元的1000家,总交易额突破500亿元,把我县建设成为配套设施全面、服务特色鲜明、带动能力较强的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

——做大做强金融业。围绕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以全省金融创新发展试点为引领,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围绕“投量、投向、投速、投效”四个重点,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积极引进县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服务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探索成立由政府发起、大中型企业参股的中小企业融资或担保公司,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农商银行实施“走出去”战略,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发起村镇银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部分上市资源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融资,引导企业借助新三板、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等不同层次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探索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集合债和区域集优票据,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推进“诚信沂水”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持续开展金融生态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健全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信用惩戒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融资活动,防范各类隐性金融风险。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提升保险服务功能,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到2020年末,县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17家,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服务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总量达到20家,启动民间资本12亿元;全县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00亿元、500亿元,实现保费收入18亿元。

——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以建设临沂北部中心商贸圈为目标,以品牌名店街区、大型商贸中心、专业市场集群、特色商业街区、电子商务平台等业态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城镇化的支撑作用,物流业的互动作用,做好“工农商旅”结合文章,引导零散商家逐步向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集聚,推动实体商贸向线上线下双经营转变,实现县内消费向县外消费扩张。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全面完成供销社综合改革工作,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加快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县、镇、社区三级供销流通服务网络,形成高端引领、网络支撑、功能完备、体系健全的立体化大流通格局。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提升改造和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商业集聚区。推动专业市场集群膨胀规模,积极培育小商品专业市场、钢材建材专业市场、花卉苗木专业市场、旅游纪念品专业市场、副食品专业市场等集群。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扶持具有沂水特色专卖店发展,鼓励发展地域形象流通品牌。到2020年末,建立和完善农资配送乡镇直营店18处,村(社区)级便民店400处。

——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着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保持普通商品房的市场供应,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系统化的住房分类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和房地产集约化,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住宅,适度超前建设集聚型商务用房、商业用房和工业用房。增加廉租房、公租房用地供给,维持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有效供给,限制中高档商品住房用地供应,禁止别墅类用地供应,合理调整商品住房的供应结构。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完善政策法规,逐步消减房地产库存数量,推动租赁业发展。加强房地产风险预警工作,建立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防范专项资金,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着力改善物业服务生存环境,探索建立物业服务企业业绩评定机制,推行管理项目菜单式服务和小区经理负责制,建立健全物业服务企业诚信档案,完善物业服务退出机制。“十三五”期间,计划商品住房年开发量80万平方米左右,非住宅商品房年开发量在12万平方米左右。

专栏4: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全域旅游景区提升工程、沂山·齐长城旅游综合开发工程、龙泉湖休闲度假区旅游项目、泉庄镇生态慢城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杨庄生态旅游项目、月亮小镇度假区旅游开发项目、中和花都沿岸水上游乐项目、山水天溶洞温泉度假村、泉庄镇石棚村沂蒙崮乡休闲度假区、跋山水库鹰嘴崮风景区、慈湖景区改造提升项目、峙山文化旅游产业园、望仙院文化旅游园、龙冈集团提升项目、天上王城提升项目、亲情沂蒙集团提升项目、文冠谷生态旅游园项目、天地合休闲生态园项目、沂蒙风情景区军事体验馆项目、新西兰现代农业观光博览园项目、沙沟金马岛生态旅游项目、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工程、临沂颐高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农商一号”农资电商平台、沂水鲁南现代(铁路)物流中心、正本龙腾铁路物流园区、沂水传宝物流园、沂水汽车贸易产业园、月澜湾城市综合体

第十章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新常态形势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培育增长新动力,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竞争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的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有益补充,促进全县经济稳定增长。

——鼓励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依托我县新能源发展基础,重点发展风力发电、风电设备组装及维护服务业,发展太阳能发电及太阳能组件生产,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项目。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培育节能环保装备生产企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企业。

——推进养老养生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山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休闲宜居魅力的优势,推动旅游、休闲、度假和养老养生的融合发展,塑造“康乐长寿之乡”品牌,积极培育发展医养一体社会化养老养生产业,建设国内知名的养老养生目的地。

——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构建集聚人才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形成万众创新氛围,培育一批科技研发企业。顺应创意时代,紧跟时尚步伐,建设创意园区,推进软件开发、网络工程、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广告创意、影视制作和工艺时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积极突破总部经济发展。发挥旅游休闲养生宜居的优势,以旅为媒,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的联系和沟通,打造大企业集团休假疗养胜地,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企业设立集团总部、分销公司、区域性售后服务中心和财务结算中心等总部型机构,从而带动会展、教育培训、商务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发展。

专栏5: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海利达光谱帆太阳能产业园项目、大唐新能源沂水高庄风电场、华电国际沂水诸葛100MW风电场、金鹏颐年园医养结合社会化养老项目

第三篇协调发展篇

围绕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增强发展协调性,坚持城乡统筹、产业融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军民融合发展等,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第十一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人是城镇化的核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以中心城区为承载平台,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落实农民工的市民权利,切实保障农民工在农村的原有利益,鼓励进城农民工就近就地转变为市民,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增加县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县城由小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县城次中心发展成为新市镇。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把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民工尽快的转化为市民。改善房地产业发展秩序,制定出台农民进城买房扶持政策,审慎探索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等措施,建立健全农民工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并将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覆盖到进城农民工范围,为农民进城提供物美价廉的住房保障。将进城农民统一纳入本地社会管理,提供均等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社保的接续制度,使落户农民工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特别是社区与农业生产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条件,提高迁建农民和农业产业工人参与农业生产的便利性,提高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的积极性。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树立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本着节约集约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产业发展用地,适度控制城镇化规模,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探索建立“中心城区+新市镇+建制镇+农村新型社区+新农村”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实施梯度发展的路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由县城向农村中心社区延伸,推动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县城的辐射带动和吸纳作用,编制马站镇、夏蔚镇等新市镇发展规划并加快推进,加强和改进建制镇驻地和农村新型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人口逐步实现集中集聚。优化要素配置,推进“四化”同步,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坚持城乡发展一起抓,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提高农民参与城市发展的归属感,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提高城乡发展生态环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完善城乡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努力打造洁净美丽的生态宜居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工农互动,融洽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要素平等交换,推进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迈进,减少城乡矛盾,促进城乡和谐。

——发展特色镇域经济。除进一步完善县域飞地经济模式外,各乡镇要因地制宜,立足发展基础和优势,实施错位发展,推进旅游名镇、商贸重镇和农业示范镇等特色镇街建设。合理布局镇域产业,集中力量引进建设一批成长性强、劳动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加工型项目,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促进农村人口向镇驻地、中心社区转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济主体,推动高效农业发展,使流转土地后的部分农民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鼓励城市资本下乡投资经营,积极创办、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优化发展格局和管理机制,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从土地倾斜、税收返还、资金奖励等方面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示范小城镇。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保护特色村庄文化风貌为指导,紧跟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小城镇聚集和中心社区融合,合理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积极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不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人居质量。围绕道路交通、农田水利、饮水安全等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推进镇村集中连片供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加快公交服务向郊区延伸覆盖,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形成城乡公交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城乡客运网络。加强农村村居道路硬化及环卫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户户通”硬化和农村厕所改造工程,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推广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大力发展农村分布式太阳能和大中型沼气设施。提升农村绿化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救助和社会福利等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加强传统特色村落保护,编制村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标准,加快进行国家级、省级特色村落申报,留住乡村记忆,留住乡愁。

第十二章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深化理论武装工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

——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为加快建设激情沂水、创新沂水、友善沂水、品牌沂水营造浓厚氛围。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沂水文化走出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四德”工程建设、城乡文明共建、文明志愿服务等,广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讲诚善、做好人,在全县上下营造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促进城乡文明水平显著提升,群众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第十三章推进消费与供给协调发展

在新消费引领下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长动力机制的系统优化,要更好发挥消费引领作用,积极发现和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要,推动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消费和供给平衡发展、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推进。推进制度创新、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有效供给、优化政策体系,让新消费新供给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力,营造有利于消费投资互动、供给需求对接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消费引领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规律,以新消费为牵引,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加快形成消费引领投资、激励创新、繁荣经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机制,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以扩大总需求引领新供给,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从而实现消费与供给平衡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改善优化消费环境。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健全农产品、食品、药品、家政、养老等领域和新兴产业关键标准和规范,夯实产品质量基础。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全面提升监管能力、效率和精准度,在食品药品、儿童用品、日用品等领域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改善市场信用环境,搭建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同时,还要适应消费结构、模式和形态变化,强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特别是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

——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推动供给结构优化,既要瞄准市场需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产品服务升级;也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大力发展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和贴近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强政策系统集成,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发展支持体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创业创新中心。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日用消费品进口,更好发挥进口满足县内需求、带动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提高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大项目前期的调查研究和预测分析,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第十四章推进产业协调融合发展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完善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加大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推广和深度应用。实施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行动,有重点地推动企业研发设计与制造集成、生产控制与经营管理贯通、产供销与服务一体化、业务与财务流程无缝衔接等,支持企业建设跨业务、跨地域、跨行业的信息系统。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定制生产,推广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业态。

——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挥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效应,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农工旅、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由原有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具有生产、生态、生活等多功能性转变。加快工业服务化发展,积极拓展工业生产链条,促进工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服务增值延伸,鼓励制造业重点围绕提高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总包和系统控制等业务;有序推动二三产分离,加快产品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着力拓展现代商贸、产业物流、产业金融、研发设计创意、物联服务、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推动现代服务业向第一、第二产业的渗透延伸以及产业内部融合,通过生产性服务引导生产、控制生产,以企业品牌、产业标准、销售渠道、研发设计等引领工农业转型,支持服务性企业通过消费需求大数据分析,推广个性化、多样化的以销定产模式,实现精准生产和精确制造;促进旅游业、文化、会展、科技信息服务业融合发展。

——着力实施“互联网+”融合发展。把握互联网经济时代来临对产业发展带来的颠覆性冲击,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业态,激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发展“互联网+制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搭建互联网交互平台,提升网络制造水平;发展“互联网+旅游”,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系统,推动旅游向高端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发展“互联网+农业”,建立网上农产品、农资用具交易系统,建立网络农业技术扶植平台,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发展“互联网+金融”,探索发展移动支付、P2P、微融资、众筹、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围绕优势产业,深入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鼓励移动电商的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和行业电商,促进电商和智慧物流协同发展;发展“互联网+教育”,搭建智慧在线教育平台,提供智能化学习指导和管理,通过互联网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依托国家政策支持,积极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数据处理人才,鼓励大数据及相关产业发展。

——推进产城融合。坚持全域统筹、产城一体组团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资源、历史文化、现实基础等因素,抓住历史机遇,对城市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坚持产城一体发展方向不动摇,促进重点组团建设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形成城区“一体”做大做强,“两翼”各镇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以生态建设和休闲旅游、现代农业为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区,点状分布创新创业产业基地,最终形成三产联动、工农结合、南北互补的沂水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新型农村社区与特色产业园区共建的新模式,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探索建立区内农村搬迁人口分享园区发展成果的新机制。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有关军民融合发展的号召,推动县内企业与军转民、军民合作技术加强对接,推动企业借力军工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军购企业,鼓励县内企业参与军购招标,支持国防建设。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做好双拥共建工作,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五章提升城市运营能力

——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完善道路交通网络,提升交通整体效能,构建绿色智能、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构建城市环路,建设外环线部分线路,将过境交通疏导至城市外部绕行,优化完善城市内部交通。重点提升内外、中环路通行能力,建设东二环路、西三环路、延伸北一环至兖石公路、东一环南延、火车西站道路连接工程。加强城区内部干路贯通,特别是南北向的西城二路、滨河西路、中心街、东一环、东二环贯通工程。适时推进城市道路拓宽工程,设置停车道,解决车辆停车难题。在重点路段、十字路口、学校门口等交通状况复杂人流物流集中的地段,建设过街天桥或地下人行通道。

——推动智能交通建设。建设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主城区交通信息的自动获取;建设先进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主城区在实现干道绿波带协调控制基础上,考虑区域控制,部分路口实现自适应控制;建设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城市交通运行综合评价系统,向社会公众发布各区域的拥堵指数、主要干道平均车速、拥堵路段分布等信息,起到削峰、平衡交通流作用;完善智能化交通诱导系统,实现连续交通诱导,并完善停车交通诱导系统;逐步采用交通仿真技术系统,为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事前分析与研判。

——提高公交运营水平。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增加公交运力投放,适时在龙湾新区、庐山工业园区等线路开通公交车,调整公交运行线路安排,延长公交车在线运营时长。积极推进城乡公交、镇村公交发展,建设完成城北卫星站、城西卫星站两个换乘站点。优化布局公共自行车系统停放网点,合理设置大型公共停车设施,科学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备,鼓励绿色出行模式。推进出租车淘汰升级,逐步解决“三轮车”非法营运问题。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优化服务管理,逐步建立完善三级公交网络与城市出租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要求,加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机衔接,提升改善沂水西站、沂水站附属道路、停车场规划建设,改善提升服务设施设备功能,增大途经道路客运车辆运力投放,切实方便旅客换乘。

——加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供气供热水平。加快推进城区集中供热再提高工程,2020年全部实现城区集中供热。提高城区燃气设施配置水平,加快完善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城区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及调蓄雨洪应急能力,建设海绵城市。推进综合型城市科教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围绕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以城镇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坚持创新引领管理效能、智慧提升城市品质,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理念,完善城市管理“六个一”体系,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能力,健全管理服务措施,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

——积极构建智慧城市。加速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高速宽带、多平台传输网络,扩大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布局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到2020年,力争全县无线网络达到全覆盖。建立现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撑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网络空间净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网络安全,推进我县以大数据开发为基础,实施“互联网+旅游宣传、平台营运、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物资采购、仓储建设、智慧小区”等重大工程,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保障企业安全运行。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职能,建立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实现责任明确、管理规范、处置高效、运转有序的管理目标。加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基层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统筹城乡一体化管理。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科学运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加强部门联动执法,着力构建“城管委综合协调、数字化平台指挥调度、城管办督导考评、相关部门落实解决”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效能,努力建设智慧城市。

专栏6:市政建设重点项目

城市交通提升工程、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工程、沂河大桥建设项目

第十六章加强交通电力设施建设

——加快铁路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推进地方铁路和铁路货运站场建设,规划建设朐沂铁路,在瓦日铁路与胶新铁路交汇处、瓦日铁路沂水西站附近规划对外运输铁路货运站场——沂水公铁联运货运站场。

——加快公路建设。实施路网改造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计划改造提升省道沂邳线沂水段、改造G233克黄线沂水绕城19.959公里为一级路、县道沂水四十里堡-蒲汪线为一级公路;全县计划大修改造县道二级公路2.5公里,三级公路184.2公里,四级公路140.5公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十三五”末,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376公里,农村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8公里以上。推进公路信息化建设,提升公路智能化水平,达到公路现代化标准。

——完善供电体系。依靠特高压电网落地临沂,优化220千伏输电网架,积极谋划境内第四座220千伏变电站(灵泉站),加强110千伏和35千伏配电网架,提升10千伏以下配电网,力争2020年全面建成供电范围明确、网架结构坚强的网格化供电模式。

专栏7:交通电力设施重点项目

铁路、货运站场建设项目:朐沂铁路、沂水公铁联运货运站场。干线公路建设项目:沂邳线改造项目、沂水-龙家圈-姚店子-沂南、G233克黄线沂水绕城段改造项目、沂(水)莒(南)线提升项目:四十里堡-蒲汪提升项目。

电力网络工程:±800千伏上海庙-临沂、锡盟-泰州特高压直流工程及1000千伏潍坊-临沂特高压交流工程配套工作;110千伏及以下电网方面,开发区、城东、诸葛3处11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220千伏浯河站110千伏配出工程,110千伏雪山站、荆山站扩建工程及其它网架结构加强工程;道托、王庄、甄家疃、武家洼、三十里5处35千伏输变电工程及220千伏浯河站35千伏配出工程;南庄、崔家峪、北辰、官庄、泉庄、杨庄、杏峪等变电站增容改造及35千伏高沙线改造工程;中低压电网新建改造工程。

第十七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系统规划、全面治理,统筹兼顾、空间均衡,因地制宜、节约优先,水安全与水生态并重,全民参与、两手发力的原则,全面建成长效稳固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调配自如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农村供水体系、持续发展的农田水利体系、协调和谐的水生态文明体系和高效运行、规范化管理的工程组织管理体系。

——完善供水保障体系。规划实施水库扩容、新建水库和拦河闸坝等工程,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增加水源供水能力。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完善和提升农村供水设施的功能及水平,提高农村供水质量,扩大供水范围。

——提高应对洪涝减灾能力。完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上游山区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塘坝,提高拦蓄洪水的能力;中游山区、平原过渡区疏挖河道、加固堤防,提高防洪标准;下游平原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区排水的原则进行洼地治理,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按照节水优先原则,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根据现有大、中、小型灌区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布局,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高效节水面积和“旱能浇、涝能排”面积。

——保护水生态资源。建设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使沂沭河源头区、重要饮用水源地、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基本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强化农村农业污染防治、农村养殖业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机制、依法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入河排污口、控制保护区内农村面源污染和控制水源地水土流失,开展城乡水源地保护与建设。

专栏8:水利体系重点工程

跋山水库工程、沙沟水库工程、小型水库加固工程、塘坝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小型水库工程建设、新建橡胶坝工程、山区小水源工程、农村供水工程、“五小”水源工程、村级河道整治工程、沂水县环岛水系连通工程、供水设施建设项目

第四篇绿色发展篇

坚持绿色强县、绿色惠民,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沂水。

第十八章建立国土空间管控体系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界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保障。对涉及国家粮食、能源、生态和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实行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确保安全供给和永续利用。完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开发补偿制度,严格资源保护利用责任追究制度。

——实施土地差别化管理。发挥土地政策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建立差别化的土地管控体系。综合运用土地规划、用地标准、地价等制度政策工具,加强土地政策与财政、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开发布局优化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挥土地利用计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保障“三农”、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发展等建设项目用地。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健全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调整完善工业用地价、税、租、费、年期政策,深入开展各项节约集约用地专项行动,节约减量,集约增效,全面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推行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网上交易,深化土地征收、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宅基地管理三项土地制度改革,以土地用途、规划管制为前提,以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分类为基础,实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在市场准入、收益分配、政策管理等方面全面接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突出抓好绿地工程、建设生态景观带、生态景观屏障、带状景观绿化长廊、绿地广场等,在持续增加城市绿量的同时,为未来预留必要的发展空间。

——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合理安排基础测绘年度计划,有序推进基础测绘规划执行。积极推广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应用,加快推进三维景观地图、街景数据生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基本测绘的需求。

专栏9:国土资源重点项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农用地整治工程、未利用地开发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地质灾害村庄搬迁避让项目

第十九章坚持低碳循环发展

——推进能源结构优化。鼓励发展低碳环保型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降耗升级改造和循环式生产。大力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小城镇试点推广低碳能源应用,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降低碳素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企业、产业和园区三个层面,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开展区域、城镇、工业园区、企业等不同形式的循环经济试点,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应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城市矿产”回收利用技术、垃圾回收利用技术和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进一步拓宽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做大做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提高节能水平。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开展“企业技术装备升级工程”活动,推进工业重点行业节能。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实施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落实交通运输能耗限额标准,提升运输工具能源效率。加强公共机构能耗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建立完善商业与民用领域节能管理制度,实施居民社区节能行动,提高宾馆、酒店等大型公共场所的节能水平。

第二十章优化提升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提升工程。实施“绿色沂水”建设工程,加大道路绿化建设。推进大沂河、小沂河等主次河道及支流水岸绿化工作,打造集防汛、产业、景观、休闲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优化城市公园、绿地、水系布局,加快推进城区外围大型综合性公园建设,改造和完善中心城区的公园、游园,提升绿化景观效果。对城乡道路、住宅小区和村庄绿化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在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不同功能区之间科学规划和大力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开展城市绿荫行动,加强绿荫广场、小区、停车场、林荫路建设,最大程度地增绿扩绿;加快城市旧城区、旧住宅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游园和绿地设施建设,完善绿地功能。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广泛栽植乔木,努力提高绿化、园林和景观建设的生态功能。

——加快生态环境修复。以荒山造林、长防林、沿河防护林、道路林网等重点工程项目为支撑,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强化矿山植被恢复与治理;加强湿地修复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十三五”末全县林木绿化率稳定45%左右。

——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严格落实《山东省临沂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标准体系。

专栏10:优化提升生态环境重点项目

沂水县工程造林彩化提升项目、山东沂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工程、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岛水系生态工程、沙沟水库生态保护治理项目、沙沟水库雨洪资源利用项目、沙沟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沂水县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沂水县沂山前项目

第二十一章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大气污染物治理。实施蓝天工程,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水平,将燃煤锅炉作为废气污染治理工作重点。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工地的建筑物料运输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加强汽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对黄标车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广无铅汽油。到2020年,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

——推进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对沂河、沭河及城区河道的综合治理,提高境内河流水体质量。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工业污水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大力引导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和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加快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集中处理率。推进畜禽养殖场治污工程建设,促进畜禽养殖企业增上污水处理设施,对大型养殖场进行彻底环保优化管理,改善场区周边水生态环境。到2020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重复用水率达到7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实行环卫保洁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置体系,继续实施“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形成城乡保洁长效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减少垃圾处理量。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减少农村污染。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经营许可证管理为核心,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企业的监管,切实落实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对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完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制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建立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鼓励投资节能环保型项目,通过市场入口实现环保把关。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构建环境监测预警应急体系,通过环境预警机制实现环境污染的提前干预。建立环境污染实时监控系统,加强环境污染风险防控。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着力实现减排任务细化、量化,严格考核奖惩。加大执法投入,配齐人员和装备,严厉惩治环境污染行为,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主体和责任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监控、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

专栏11: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龙泉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黄山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溪源水厂水深度净化工程、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生活垃圾存量治理和封场工程、餐厨废弃物收运及处理项目

第五篇改革开放篇

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要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公平、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二章全方位纵深推进对外开放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投资布局,扩大开放领域,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做大做强本地企业。

——拓宽对外开放领域。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新形势的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一圈一带”和“一黄一蓝”,对接“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借势中韩自贸协定,充分发挥近海临港优势,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周边市场。到2020年,完成实际到账外资3500万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2.9亿美元、出口8.4亿美元、进口4.5亿美元。

——挖掘对外开放深度。推进食品、纺织服装、农副产品、钻石、机械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利用外资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坚持县外招商和境外引资相结合,按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以青岛保税港区沂水功能区为平台,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级保税区和内陆港,把保税区政策优势与沂水产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构筑引领全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平台。发挥保税区内的产业要素流通具有进出口特性的优势,加强配套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国外投资、国外先进生产技术、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优先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发展机械电子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全球跨国物流公司在区内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区域配送中心及采购中心,吸引国内外著名品牌销售总部和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落户,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业务。

——加大“三引一促”力度。树立“招大引强选老板”的理念,围绕主导产业培植方向,对准国内外强企,积极招引落地产业引领项目、核心项目和补链项目。持续实施“千名硕博在沂水”计划,鼓励园区、企业采取咨询、兼职、挂职等多种形式,引进各类人才和智力,突出高学历人才、尖端人才的引进,重点突破标志性、关键性人才,引进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的科技领军人才、管理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培植重点骨干企业和潜力企业为着力点,积极实施创新驱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家培育四大工程,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本地企业转型升级。

第二十三章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内容,强化监管措施,细化监管责任,推动政府管理重心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明确乡镇职能定位,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和水平。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做好控编减编工作,实行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十三五”期间全县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第二十四章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研究推进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等各项税收政策的改革和落实,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构建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以全省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为引领,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出一批适合“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坚持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县实际情况的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二十五章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有序流转。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二十六章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劳保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健全满足社会需要的服务体系。加强双拥共建,以创新精神做好拥军优属和复退军人安置工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体质健康提升计划和艺术教育普及计划。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配置区域、城乡、校际义务教育资源,完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职教资源,探索纵向贯通、与普通教育横向衔接、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七章推进其他方面改革

——深化登记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继续在行业协会商会中试行一业多会。积极探索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引导支持、社会力量监督、人民群众受益”的管理新模式,施行登记备案双轨制,形成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和小区邻里驿站三级服务机制。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城乡社会管理,完善流动人口和服务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规范小区物业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和经费分配竞争机制,集中力量进行共性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执法行政管理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整合卫生资源,深化医药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协调发展。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适时推行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院发展。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一线职工工资收入。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加快标准化公益性公墓建设,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到2020年,实现公益性公墓全覆盖,骨灰安放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公益性惠民殡葬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六篇共享发展篇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全县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十八章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脱贫攻坚两年行动计划,按照前两年集中攻坚、后三年巩固提高的要求,以省定92个贫困村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兼顾948个村中“插花型”贫困人口集中攻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战略,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群众收入、社会保障兜底三场关键战役,围绕道路交通工程扶贫、水利设施扶贫、生态环境扶贫、特色农业扶贫、企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就业创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与光伏发电扶贫、教育扶贫、医疗卫生扶贫、社会保障兜底与社会救助扶贫、文化扶贫、志愿者扶贫、党建扶贫与“结亲连心”帮扶、贫困户危房改造扶贫等重点专项领域,全面推行“四帮五跟六结合”工作法,开辟十个扶贫开发主战场,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确保到2017年实现全县贫困人口基本脱贫。

第二十九章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以改善民生为服务宗旨,不断扩大城镇就业规模,努力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着力扩大就业规模。坚持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维护平等就业权利;坚持稳定和扩大就业两手抓,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自主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做好登记管理、跟踪服务和政策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政策扶持为重点,引导促进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农民创业工作。以实施“凤还巢”工程为载体,带动“留守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积极培育劳务中介组织,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创业。“十三五”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次。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消零。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外派出国务工100人。

——完善劳动服务体系。做好劳动合同备案工作,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化建设。做好纠纷行政调解工作,推进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建设。做好劳动执法检查工作,推进劳动执法一体化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县劳动合同鉴证率、各类用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监察案件、劳动仲裁案件结案率达到90%以上,建立规范高效劳动关系运行机制。建成覆盖全县各个层面、科学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网,形成上联省市、下联各乡镇(街道)和社区的系统网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全面提高教育水平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教学创新,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网络,建立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

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新改扩建学校5所,新增校舍15万平方米,增加教学班246个,解决全县学校“大班额”问题。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利用三年时间,实现农村学校取暖全覆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推进校舍改扩建,逐步取消楼板楼和平房学校,不断提升运动场地质量,积极实施配备录播室工程;积极推行“县管校聘”工作,内挖教师潜力,建立教师调剂、交流机制,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

第三十一章推进健康沂水建设

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功能更加完善、服务能力更加优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着力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重点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

——完善传染病防控机制。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推动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化建设,建立高效规范的传染病防控机制。以改厕项目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切实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巩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面向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开展危险因素控制、早诊早治和规范化管理工作。

——完善妇幼卫生网络。加强妇幼保健院规范化建设,提高妇幼卫生服务水平。强化妇女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儿童系统管理达到9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专家库和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加强重点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立体卫生应急救援队伍。

——推进卫生设施建设。巩固卫生应急示范县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全县卫生应急工作水平。重点加强县医院、妇幼保健院、第二人民医院和精神卫生专科建设及10处乡镇卫生院、1处社区服务中心和200处卫生室业务用房整修及设备购置,县医院力争5年内建成全市第一家现代化的县域影像中心、检验中心、体检中心、康复中心、透析中心。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不断发展和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整合卫生资源,促进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医疗机构协调发展。

——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和管理水平,引导地方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危重、急症大病和疑难病症患者转诊到县或市级公立医院,合理分流病人,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第三十二章大力发展其他公共事业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功能于一体的沂水文化中心,规划建设纪王崮春秋古墓遗址博物馆、乡镇历史文化展馆和村级村情民俗展室。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镇村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巩固提升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积极开展优秀群众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继续推动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全面提升18处乡镇综合文化站、1040处文化大院、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等基础性文化设施。进一步扩展站、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范围,健全、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实现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全覆盖。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建设文化大县。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抢救力度。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继续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品种的保护与挖掘,做好非遗项目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工作。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工作,有计划开展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探索新时期群众性文化活动新形式、新内容,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建设。

——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全面推行全民健身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市场开发,积极引导、兴办体育健身、娱乐、竞赛、培训等服务项目,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广科学有效的全民健身方法,广泛开展形式多样、面向大众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打造一到两项具有沂水特色和品牌亮点并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体赛事。加强县级体育运动学校和专业运动队伍建设,培植优势体育项目,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高体育人口(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使全县体育人口达到全县总人口的40%以上。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培训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000人。加强城乡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在乡镇社区和行政村建设体育健身广场,推进足球场地建设,形成县乡村(社区)布局合理体育设施体系。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普场馆功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以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或产业科普场馆,加强数字科技馆、数字科普终端等科普信息化建设,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形成较为合理的整体布局。完善基层科普设施建设,逐步推进社区科普馆建设,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居)的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增加科普图书、挂图、影像资料以及有关展示设备的数量和比例,丰富科普教育内容。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数字化水平,建设数字档案馆,提高基层档案管理水平,推进社区档案室建设。

第三十三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社会保障不断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保全覆盖,适当提高养老金额度和医保报销比例,解决居民养老、就医问题。到2020年,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坚持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缩小相关群体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待遇差距;坚持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不断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对社会保障对象“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进一步完善救助体系,加大城乡低保补助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实现全县共同迈进小康社会。

——加快发展社会养老事业。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的30%;县老年养护院、乡镇(街道)养老机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和居家养老信息网络覆盖城乡社区,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服务网络为辅助的全县养老服务体系,让全县老年人得到最基本的养老保障。

——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认真落实粮食收购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加强粮食调控和监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搞好地方粮食储备库迁建,完成县级粮食储备任务;落实4家应急加工企业、3家配送中心和30个供应网点,形成集储备、加工、供应于一体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监测能力,认真实施居民主食主渠道供应工程,确保全县粮食安全。

第三十四章加强其他社会事务管理

——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住房保障各项工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力度,扩大保障覆盖面,完善居住区配套设施。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为重点,以缓解夹心层群体住房消费压力为突破口,健全由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房等构成的多渠道、多形式解决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放宽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在做到廉租住房保障“应保尽保”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努力缓解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才、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难问题。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通过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公共租赁住房中长期贷款,专项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住房保障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申报优先审批、征地优先办理。加强法规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机制。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大力提倡优生优育,促进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为群众提供较好的生殖保健服务,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婴儿死亡率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继续下降;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使婴儿出生性别比逐步趋于正常。

——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以残疾人共享小康为目标,全面实施残疾人“整体赶平均、共同奔小康”行动计划。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建立以社会救助为底线、社会保险为基础、特殊福利为补充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基层卫生服务内容,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综合性、社会化的残疾预防机制。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保障机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残疾人就业政策,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做好残疾人就业、失业登记和职业指导工作。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和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有效机制。

——保障妇女儿童利益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从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利益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关系妇女儿童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努力实现妇女儿童在身心健康、文化教育、经济参与、决策管理、社会保障、法律保护和环境优化方面的发展,提高妇女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妇女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女领导干部数量显著增加,农村妇女进两委比例达100%;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妇女儿童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服务体系,妇女儿童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提高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比例,农村妇女普遍接受实用技术培训;保障儿童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妇女儿童的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促进妇女新增劳动力就业,创业人员中女性比例不断提高,确保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参与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更为优化;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第三十五章加强社会风险防控

——完善社会风险防控体系。推进社会风险防控重点前置,健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大调解”机制。推进社会风险防控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风险防控,健全群防群治、举报奖励制度等畅通公众直接参与社会风险防控和监管的渠道。

——全面做好普法工作。启动实施“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资源,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构建起保障有力、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县域公共法律服务综合指挥协调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加快推进特殊人群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帮扶工作,切实提升矫正帮教工作的一线实战能力。

——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岗位安全知识、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制度,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推进安全生产资格考试体系建设,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记录,将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加快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实现执法与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诚信、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教育培训、安全专业人才、行政许可、检测检验、应急救援等信息共享共建。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成功创建山东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建立涵盖食品生产企业、超市、学校食堂在内的电子监管系统,提高监管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在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学校食堂建立快检室,建成食品快检信息管理平台,实时监测食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构建药品电子监管追溯体系,推进新版药品GMP、GSP实施,对药品施行全品种、全过程电子监管,逐步建立集打假、防伪、追溯、召回为一体的实时监管系统,将全县所有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部纳入电子监管网,实现药品100%可追溯。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记录、整合和应用为基础,以建立统一的信用体系标准和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为手段,以健全信用制度为保障,着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等重点领域建设,着力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培育发展信用服务市场,逐步增强各类社会主体信用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专栏12:民生保障重点项目

扶贫类:对诸葛镇的常庄村、上胡同峪村、上古村、大崮后村、河西庄、会仙院村,夏蔚镇的水源坪村、连崮峪村、云头峪村进行易地搬迁。

教育类: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第四实验中学建设项目、第五实验小学建设项目、乡镇中学校舍改造项目、基层幼儿园建设项目

卫生类:沂水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马站人民医院病房综合楼建设项目、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

文化体育类:沂水文化中心工程、齐长城沂水段保护设施建设、纪王崮墓群保护设施建设、足球场地建设项目、公共体育场建设项目、乡镇全民健身广场建设项目、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养老类:老年养护院、社区老年公寓、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其他类: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乡镇便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地方粮食储备库迁建项目、殡葬服务体系建设

第七篇保障措施篇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化规划实施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完善规划体系,切实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

第三十六章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改进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重大政策、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的工作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三严三实”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抓实结亲连心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明党的政治纪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强化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能力,加强法治监督。严格履行重大决策法定程序,注重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严格执法,维护法律权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减少执法层级。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推进的“十三五”规划组织领导机制。推进规划体制改革,严格规划程序,健全规划体系。成立由政府领导、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知名专家组成的规划实施委员会,负责规划实施过程中指导、协调、监测和督导,推动各项规划目标落实。

——加强民主监督。面向全社会开展规划宣传和解读工作,创造关心规划、自觉参与实施和监督的良好局面。实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年度视察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规划》实施情况和重大变动情况,接受社会的民主监督。

第三十七章加大落实力度

——推进多规合一。完善衔接协调机制,加强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经济社会范畴规划与《纲要》的衔接,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上相互协调,在时间安排上科学有序。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会同总体规划编制部门组织专项规划的论证和报批工作。各部门、各乡镇(区)要把《纲要》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重大项目的决策依据。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和建设,完善“十三五”重大项目库,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实施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带动性项目,确保投资稳定增长。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防治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强化要素支撑力度。切实加强土地、金融、政策等对教育、体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投向“三农”、民生事业、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等关键领域。

第三十八章健全保障机制

——健全动态实施机制。通过年度计划分解落实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形成有效的分类分时实施机制。强化年度计划、专项规划的分解落实,建立政府职责事项和约束性指标落实目标责任制。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完善政府责任事项和约束性指标落实目标责任制,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确保规划事项落实。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评价、激励、约束作用,推动考核由单一评价转变为目标引领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着力构建有效、易操作的考核机制。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完善规划中期评估评价制度,加强规划指标数据的统计和管理,健全规划实施修订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按程序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将规划实施中重大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列入考核审计范围,加强督促检查,实行规划实施年度巡查报告制度,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

政策咨询

如您对该政策有疑问,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咨询了解。

线上咨询: 我要咨询

点击“我要咨询”,登录山东省统一用户通行证,进入留言界面,选择相关部门后,信件类型“网上问政”,然后开始填写咨询问政内容。

线下咨询:

政策咨询单位沂水县发展和改革局

现场解答地址沂水县正阳路19号

联系电话0539-225155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Copyright©沂水县人民政府

承办:沂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沂水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Email: ysxxgkb@ly.shandong.cn  网站标识码3713230027 鲁ICP备06000965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107号

智能问答
客户端
爱山东
爱山东
沂水首发
沂水首发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
新媒体矩阵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