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索 引 号: | 07-10-2017-000033 | 主 题 词: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文 号: | 发布机构: | 沂水县统计局 | 发布日期: | 2012-02-16 | |
浏览次数: | 有 效 性: | 成文日期: | 2012-02-16 | ||
标 题: | 2011年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翻两番创强县”总体目标,按照“四比四看”、“四找四定”、“四转四调”的要求,努力打造“四城”、“四区”、“四基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山东省旅f游强县”、“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全县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得到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并在全市县域经济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深入实施强县争创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5.68亿元,比2010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03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95.57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8:49.3:38.9,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522元,同比增长13.7%。
一、农业
全县农业农村经济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管理农业,用抓工业的方法发展农业,用市场经营的手段经营农业,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引领农业,用抓城市建设和经营城市的方式建设新农村,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总抓手,围绕“政府引导、科学规划、部门推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经营、农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工作目标,按照“立足优势抓产业、围绕产业建园区、发展园区带基地、依托基地创品牌”的工作思路,本着建点、串线、连片的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增加农业效益,提升产业化水平,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新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随着国家粮食补贴、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稳定增长。201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94亿元,增长3.8%;粮食总产453638吨,增长0.9%;花生总产89132吨,烤烟总产7884吨,蔬菜总产595062吨,瓜类总产47385吨。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共完成成片造林4.58万亩。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积极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推崇环保养殖,大力推广科学饲养和实用技术,发展名、优、特、稀品种,结构日趋合理。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01748吨,年末牛存栏6.55万头,生猪存栏52.04万头,兔存栏236.8万只。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1510吨,比上年增长0.2%。淡水养殖面积达到 6.9万亩。
主要农产品产量
项 目
|
计量单位
|
2011年实际
|
比2010年增长
|
粮食作物
|
|
|
|
面积
|
万亩
|
106.4
|
2.7
|
单产
|
公斤
|
426.4
|
-1.8
|
总产
|
吨
|
453638
|
0.9
|
#小麦
|
吨
|
153937
|
1.2
|
玉米
|
吨
|
220888
|
0.8
|
地瓜
|
吨
|
73668
|
0.5
|
经济作物
|
|
|
|
棉花
|
吨
|
3590
|
-0.1
|
花生
|
吨
|
89132
|
0.5
|
蔬菜
|
吨
|
595062
|
4.3
|
肉类总产量
|
吨
|
101748
|
17.57
|
牛存栏
|
万头
|
6.55
|
-4.8
|
猪年末存栏
|
万头
|
52.04
|
9.1
|
农业产业化及标准化生产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崛起。今年新建、续建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96处,其中环保养殖场33家。到目前,全县共发展县级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623处,极大地促进了畜牧园区的建设。今年新申报认定市级龙头企业10家,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36家。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869216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3049吨。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县工业围绕县委、县政府“一二三四五六”工作思路,立足产业特点,以县域经济三年倍增、五年大跨越为目标,充分挖掘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的增长点,狠抓主导产业培植、骨干企业培育、重点项目推进和政策环境优化,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和沂水实际,具有自我发展、自我配套能力,能够支撑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体系,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18.7亿元,增长16.41%;实现工业总产值563.31亿元,增长27.45%;实现利税51.04亿元,增长37.2%;其中:利润33.0亿元,增长36.39%;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61.01亿元,增长29.8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91%,提高0.98个百分点;工业产成品存货10.03亿元,增长18.7%;应收账款13.27亿元,增长33.4%。
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利税大户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1年,103户利税过千万元的利税大户企业共实现利税37.0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72.5%。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32亿元,增长13.1%。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7亿元,增长23.9%。其中:城镇项目完成投资88.73亿元,增长24.1%;农村规模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4.42亿元,增长22.6%;房地产开发单位完成投资11.55亿元,增长24.3%。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良好。2011年,全县共实施3000万元以上项目232个,总投资规模达到2027898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015827万元;实施5000 万元以上项目70个,总投资规模达到1699220万元,完成投资485000万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6个,总投资规模达到948132万元,完成投资367023万元。
四、运输邮电电力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2011年,全县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末,全县省、县、乡村各级公路共2552.9公里,其中省道6条,239.7公里;县道335.3公里,乡道266.3公里,村道1721.3公里,专用线路4.1公里。总里程中,二级以上公路370.7公里,三级公路347.8公里,四级公路1844公里。胶新铁路9.26公里,青莱高速48.7公里。2011年,全年完成货运量1456万吨,增长21.9%;货物周转量341297万吨公里,增长21.3%;完成客运量2630万人,增长16%;客运周转量142687万人公里,增长17%。
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3303.76万元,比去年增长29.64%。电信用户数74.4万户,固定电话、小灵通用户累计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6.7万户,宽带用户5.8万户,城镇实现了光纤宽带接入,全部村庄实现了宽带接入,农村的通信水平有了大的改善。
电网改造成绩斐然,全县用电量稳定增长。全年完成电网建设投资6200万元。全县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8.49亿千瓦时,增长30.8%,其中:工业用电量13.97亿千瓦时,增长34.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48亿千瓦时,增长14.8%;乡村居民用电量1.77亿千瓦时,增长14.2%。
五、国内外贸易、住宿餐饮、旅游业、个体私营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2亿元,增长19.0%。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实现零售额96.2亿元,乡村实现零售额12.0亿元,分别增长18.9%和20.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87.2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21.0亿元,分别增长19.4%和17.4%。
对外经贸及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好成绩。2011年,全县共引进1千万元以上的县外资金项目29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120.4亿元;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5.7亿元,增长25.3%;合同利用境外资金3813万美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543万美元,增长95.2%。新发展自营出口权企业22家,累计达到204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2578万美元,增长42%;其中出口27929万美元,增长35.7%;进口14649万美元,增长55.6%。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游客5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 36%。;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1.6%。目前,全县共建成开放景区12处,全部为A级旅游景区,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6处(地下大峡谷、雪山彩虹谷、天然地下画廊、地下萤光湖、天上王城,东方瑞海国际温泉度假村);AAA级景区4处(灵泉山、沂蒙山根据地、沂蒙山酒文化园、蒙山龙雾茶博园),AA级2处(云水禅、中和花都)。四星级宾馆1家(东方瑞海),三星级宾馆2家(沂河山庄,寰宇大酒店),二星级宾馆6家(商业宾馆、沂蒙山宾馆、怡然居酒店、誉源大酒店、蓝天生态家园,天城宾馆)。国内旅行社10家。全县拥有住宿床位8150张,其中星级饭店床位数为2043张,占总床位数的25%。经调查,游客满意度达到 95%。
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2011年,全县新发展私营企业613家、个体工商户3236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2487家和19263户。
六、财政税收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5975万元,增长24.6%。地方财政收入106120万元,同比增长24.8%。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完成92357万元,增长23.5%;工商企业税收完成83164万元,增长24.1%。财政支出238658万元,增长9.7%。
“两税”收入稳步增长。国、地“两税”全年共入库税收175531.1万元,增长29.2%;总计中:第二产业实现税收112966万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实现税收62564万元,增长46.4%;总计中:国家税务局实现税收87944万元,增长23.3%;地方税务局实现税收87587.1万元,增长34.96%。
金融、保险稳步发展。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48001万元, 增长19.1 %。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02383万元,增长17.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22280万元,增长19.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13062万元,增长28.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33430万元,增长31.7%。2011年,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1186万元。
七、科技文教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年共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8项,其中:获得立项18项,争取上级科技扶持资金首次近1000万元;完成专利申请305项,授权219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新发展县级民办科研机构3家;获得市科技进步奖7项,组织评审了2008-2010年度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9项、2010年度县科技进步奖30项;沂水县荣获2009-2010年度并连续10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科技创新先进县”,被批准建立了“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末,全县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43405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8004人,中学在校学生48489人,小学在校学生60725人,幼儿园26187人;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1201人,其中:中学专任教师4702人,小学4323人,幼儿园1494人(含民办)。2011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支出为7.28亿元。
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年末分别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1处,有文化站18个,图书馆藏书22.5万册。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截至2011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处,其中:县级医院2处,乡镇卫生院20处;开放病床5073张;在职职工4657人,卫生技术人员4014人,其中:医生1170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一是积极组织参加各级群众体育赛事。先后成功举办了庆元旦“久力燃气杯”、“农信杯”全县乒乓球赛,“体彩杯”、“迪兰德”杯羽毛球赛,“凌云家电杯”、“海信杯”、“九州名酒杯”、“金盾杯”篮球赛,“美利达杯”自行车比赛等赛事及“中国体育彩票”—中老年健身成果展演;积极组队参加了全市“百县篮球赛”、“帝景湾杯”武术比赛,其中篮球赛获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这是我县在此项目上取得的最好成绩;承办了全市烟草系统离退休人员乒乓球赛、全市电力系统职工篮球赛、全市人武系统职工篮球赛;协助老干部局、交通局等单位成功举办了老年人拳剑比赛、老年人门球赛、拔河比赛、少年围棋对抗赛等赛事,进一步活跃了全县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二是积极举办并参加各级竞技体育比赛。成功举办了“中国人寿杯”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组队赴烟台参加了山东省跆拳道锦标赛、射击锦标赛,获得跆拳道男子46㎏级第一名,获得射击60米卧射第二名、3×20发第三名;启动了全县小学生“五项联赛”,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体彩杯”小学生乒乓球联赛。三是全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展顺利。
八、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
2011年,全县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以宣传教育、隐患排查、执法监察为手段,着力夯基础、抓排查、治隐患、打非法、降事故,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生产安全事故总数、死亡人数、重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四项指标全面下降。全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01起,死亡23人,其中,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9起,死亡21人,分别占总量的68%和91%;全年发生工矿商贸事故2起,死亡2人。
九、居民生活和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50元,增长16.9%。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23.6元,增加1258.5元,增长18.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72元,增加410元,增长11.5%;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1.7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电视机100台,摩托车55辆,洗衣机50台,电冰箱56台。
人口总量略有增加。2011年末,全县户籍总户数380652户,户籍总人口1137737人,增加6186人。全县当年出生落户人口15748人,出生率13.88‰;死亡人口8504人,死亡率7.49‰;人口自然增长率6.39‰。总人口中,男性人口581578人,女性人口556159人,人口性别比为104.6:100.0。
注:本公报所列总值指标均以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