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问答:技术转让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索 引 号: | yishuixkxjsj/2024-0000047 | 主 题 词: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文 号: | 发布机构: | 沂水县科学技术局 | 发布日期: | 2024-09-24 | |
浏览次数: | 有 效 性: | 有效中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政策问答:技术转让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
答:技术转让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法律风险:1.合同无效:非法垄断技术、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合同无效;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技术合同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技术合同无效等。2.知识产权归属不清:转让方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证明,如专利证书、著作权登记等,导致技术转让的合法性受到质疑。3.侵犯第三方权利:转让的技术可能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如专利、著作权等,可能导致受让方承担法律责任。例如,专利的授权并不以不侵权为前提。因此,对授权专利的“善意”使用,也存在侵犯第三方权利的可能,并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4.技术保密问题: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技术泄露或不当使用的情况,导致知识产权受到侵害。5.合同纠纷:双方在技术转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可能导致合同纠纷。例如,转让价格、支付方式、技术支持等方面的约定不明确或不合理。6.不合规操作: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的行为,如未按规定办理技术进出口手续,导致法律风险。7.专利被无效风险:专利可能因为不符合法律规定、缺乏新颖性、创造性或实用性等原因被宣告无效。当专利被无效后,就对已授权专利的权利稳定性构成威胁。8.科技伦理风险: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多、流程长、技术壁垒高,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与隐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伦理风险主要包括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隐蔽违规三类问题。道德风险是指关键信息的拥有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例如隐瞒职务发明。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企业、高校院所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方的选择使得另一方做出有损自身利益行为的现象。例如,在专利成果实施过程中,高校更了解其成果的技术含量,而企业对专利成果的价值无法判断,真正有价值的专利成果,由于企业购买的价格低,也不愿意转让给企业;而愿意转让给企业的专利成果,则是质量不高、市场化前景不好的,这造成“劣胜优汰”,企业也会对高校专利成果的价值判断降低。隐蔽违规是指被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利用逃避监督、隐瞒不报等手段,损害组织利益的行为。例如通过构建虚假、不切实际的里程碑事件来提升合同的转化金额的行为,并且对合同的后续执行困难不予追究。9.纪检监督风险:以医学转化为例,由于医疗行风管理的要求,如果存在技术的转化输出对象与商品的采购对象竞合的情况,则技术的发明人及技术权属所有人将面临行分监管及处分的风险,特别是技术的发明人及技术权属所有人参与到产品的商业宣传活动中。以科研经费管理为例,如果存在技术的转化输出对象与科研经费的接收对象竞合的情况,则技术的发明人(科研项目负责人)存在套取科研经费的嫌疑。10.国资监管风险:如果涉及国资的,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等风险。11.其他不可预见风险。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特点是长周期、多环节、高风险,在各个环节均可能出现突发性法律风险,需要做好各项风险预案。为避免上述法律风险,建议在技术转让前后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调查,对技术和知识产权进行核查,签订详细、明确的技术转让合同,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