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邮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手机版 微信
微博
用户中心 | 注册
索  引  号: yishuixwsj2251670/2022-0000432 主题分类: 卫生;
发文机关: 沂水县卫生健康局 成文日期: 2017-08-10
发文字号: 沂卫字〔2017〕91号 公文类型: 通知
标      题: 沂水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印发2017年沂水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7-08-12 效力状态:
统一编号:

沂卫字〔2017〕91号

字号: 打印 收藏

沂水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关于印发2017年沂水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实施方案的通知

沂卫字〔2017〕91号


各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局直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2017年沂水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工作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与县卫生计生局联系。


沂水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7年8月10日


2017年沂水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增强城乡居民对中医药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按照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2017年全省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卫中业务字〔2017〕9号)及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2017年临沂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实施方案的通知》(临卫中发〔2017〕9号)要求,确定在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为保障技能竞赛有序开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特色能彰显、能力有提高、服务更可及、群众得实惠”的目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素质一流的基层中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不断提高。

二、参赛范围

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及以下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下同)从事中医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竞赛形式及内容

本次竞赛分基本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比赛两个部分:

(一)基本理论考试。

占比赛总分的40%。试题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

(二)实践技能比赛。

占比赛总分的60%,每名队员根据抽签分组进行病案分析和技能操作,现场打分。常用腧穴定位与成人推拿进行现场操作;小儿推拿进行手法操作;针法、灸法、拔罐及刮痧等进行演示操作。

四、实施步骤

(一)岗位培训练兵。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行组织本单位从事中医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技能练兵,培训和练兵内容参考2017年临沂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学习大纲(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二)县级选拔赛。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练兵的基础上, 通过县级选拔赛,选拔县级代表队,参加市级选拔赛。每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一支代表队,每支代表队由4名队员组成,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药服务且取得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中医医生和2名针灸或推拿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县级选拔赛于2017年8月31日前完成。

五、表彰奖励

本次竞赛分别设立个人奖及团体奖若干。

(一)个人奖设置。

1、综合奖:县级选拔赛设立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优秀奖若干。其中,获得一等奖的选手。

2、单项奖:县级选拔赛总决选设针灸专业和推拿专业的个人单项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

(二)团体奖设置。

县级选拔赛设立团体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优秀组织奖若干,特别贡献奖1个。

六、组织领导

本次大赛由县卫生计生局主办,沂水县人民医院承办。竞赛办公室设在县卫生计生局医政科。

七、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本次竞赛对于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中医药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本次竞赛活动作为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各单位要根据竞赛总体安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好培训练兵,确定参加全县选拔赛的参赛人员。各单位应于8月15日前,将本单位代表队队员报名表加盖公章后报县卫生计生局医政科。

(三)各单位要积极深入地做好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大中医药人员积极性,在全县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为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附件:1.2017年临沂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学习大纲


附件1


2017年临沂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学习大纲


一、基本理论考试范围

(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

(二)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主编:石学敏)。

二、实践技能操作

(一)常用腧穴定位

1.要求:

⑴叙述腧穴定位、归经,并在人体上确定其具体位置;

⑵以骨度分寸定位法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为主要定位方法。

2.常用腧穴定位范围:

⑴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⑵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三间、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⑶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乳中、天枢、犊鼻、足三里、丰隆、解溪、内庭;

⑷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三阴交、地机、阴陵泉、大横;

⑸手少阴心经:神门、通里、极泉;

⑹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肩贞、颧髎、听宫;

⑺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委中、膏肓、志室、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⑻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阴谷;

⑼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郄门、内关、劳宫、中冲;

⑽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外关、天井、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⑾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足临泣、侠溪;

⑿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期门;

⒀督脉: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印堂;

⒁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⒂常用奇穴:四神聪、太阳、耳尖、牵正、安眠,定喘、夹脊、十七椎,腰痛点、外劳宫、八邪、四缝、十宣,膝眼、胆囊、阑尾、八风。

(二)毫针技术

1.常用器具:

⑴掌握内容

①毫针的规格:主要根据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

②临床常用规格:以直径32~26号(0.25mm~0.40mm)、1.5寸(40mm)者为常用。

⑵熟悉内容

①常用毫针的材质:不锈钢材质;

②毫针的分类:主要为环柄针、平柄针。

2.掌握毫针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⑴消毒: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消毒;

⑵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⑶行针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⑷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

⑸留针法与出针法。

3.禁忌症:

掌握不适于针刺的人群、部位、特殊病情等内容。

4.注意事项:

熟悉多种不宜立即针刺或手法宜轻、不宜深刺的情况、部位、人群、腧穴、重要组织器官所在等内容。

5.针刺时对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⑴掌握内容

晕针、滞针、弯针、断针、针刺所致创伤性气胸的表现、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⑵熟悉内容

针刺所致血肿的表现、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三)头针技术

1.分区定位:

掌握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的定位与主治等内容。

2.针具:

熟悉头针法常用针具的直径和长度等内容。

3.掌握头针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⑴进针方法:进针角度、进针速度、进针深度;

⑵行针手法:捻转法、提插法;

⑶留针法:静留针、动留针;

⑷出针法。

4.禁忌症:

熟悉不适于头针法的人群、部位、病情等内容。

5.注意事项:

熟悉留针时、行针捻转时、起针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四)耳针技术

1.针具:

熟悉常用针具:短柄毫针、图钉形揿针及王不留行、莱菔子等丸状物。

2.选穴方法:

掌握根据所患疾病部位选穴、根据中医理论选穴、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根据临床经验选穴等内容。

3.操作方法:

掌握短毫针及耳针、王不留行按压的操作等内容。

4.禁忌症:

熟悉不适于耳针法的人群、病情等内容。

5.注意事项:

熟悉耳针以辅助治疗技术见长,严格消毒、预防感染,防晕针,需要配合运动的病症等内容。

(五)三棱针技术

1.针具:

熟悉三棱针的材质、针型等内容。

2.基本操作方法:

⑴掌握内容

①消毒: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消毒;

②选穴方法、体位选择;

③针刺手法: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治法;

④出针后的处理。

⑵熟悉内容

①出血量的确定:考虑因素有体质、部位、病情;

②出血量的定量:一般分为微量、少量、中等量和大量。

3.禁忌症:

熟悉不适于三棱针法的人群、部位、病情等内容。

4.注意事项:

熟悉慎用或缓用三棱针法的人群、病情、部位及术后处理等内容。

(六)穴位注射技术

1.常用器具:

熟悉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等内容。

2.常用药物:

⑴中草药注射剂;

⑵维生素注射剂;

⑶其他常用药物。

3.基本操作方法:

⑴操作;

⑵注射角度与深度;

⑶药物剂量:头面部和耳穴等处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及特异性药物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⑷疗程。

4.禁忌症:

熟悉慎用或不宜穴位注射法的人群、病情、部位等内容。

5.注意事项:

⑴掌握内容

①药物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等,不宜采用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慎用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

②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切勿注射,躲避开神经干,触到神经干时的处理,防止刺伤内脏;

③不宜过多穴注的部位、人群,剧痛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处理。

⑵熟悉内容

做好解释消除患者顾虑、防止发生晕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药物的有效期、有无沉淀变质。

(七)埋线技术

1.针具:

熟悉埋线工具,主要是一次性埋线针(常用7号、9号、12号、16号)和69式陆氏埋线针。

2.基本操作方法:

⑴根据中医诊断处方,选择合适体位;

⑵选好穴位,做好标记;

⑶皮肤常规消毒;

⑷进针手法;

⑸针眼处理;

⑹操作要领:一次性埋线针的“两快一慢”操作方法。

3.禁忌症:

熟悉不宜埋线的人群、部位、病情等内容。

4.注意事项:

⑴无菌操作的要领,有羊肠线露出皮肤外的处理方法;

⑵若发生感染的处理措施;

⑶胸背部穴位埋线的角度深度,切勿伤及内脏、脊髓,在面部和肢体穴位埋线时应注意不要伤及大血管和神经;

⑷在同一个穴位反复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进针点;

⑸埋线后正常3小时内避免着水;如果采用敷料覆盖,则针眼处当日应避免着水;

⑹埋线后要留观30分钟,如有不良反应须及时处理;

⑺精神紧张、过劳或进食前后30分钟内,一般不做埋线,以免发生晕针;

⑻埋入线体后如果2周左右出现局部红、肿、痒等症状属羊肠线过敏现象,则停止再次埋线,同时进行抗过敏处理,口服抗过敏药物治疗,病情严重者到皮肤科会诊治疗。

(八)醒脑开窍技术

1.基本操作方法:

⑴掌握内容

①选穴:主穴、辅穴、配穴;

②操作方法:上述穴位的进针、行针、补泻手法。

⑵熟悉内容

治疗时间。

2.禁忌症:

与毫针刺法相同。

3.注意事项:

⑴与毫针刺法同;

⑵操作人员须具备资质,并经醒脑开窍班培训。

(九)电针技术

1.常用器具:

熟悉毫针的规格等内容,了解电针仪的种类。

2.选穴方法:

循经选穴或辨证选穴,按神经分布选穴,根据受损部位选穴。

3.基本操作方法:

⑴掌握内容

①波形选择:疏密波、断续波、连续波;

②电针强度。

⑵熟悉内容

使用前电针仪的调试。

4.治疗时间:

通电时间。

5.禁忌症:

掌握电针禁忌部位及特殊人群。

6.注意事项:

⑴使用前、后电针仪状况;

⑵使用前向患者做电针反映情况的解释;

⑶电针调试手法,防止晕厥、弯针、断针等;

⑷头针法使用电针的调试。

(十)刮痧技术

1.熟悉常用器具与介质:

⑴刮痧板:砭石、水牛角、玉石等;

⑵介质:刮痧油、润肤乳、精油等。

2.掌握握持及运板方法:

⑴握板方法、运板方法;

⑵刮痧次序的总原则: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⑶刮痧方向的总原则: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注意身体具体部位,如头部、面部、颈肩背部、胸部及四肢等部位的刮痧方向;

⑷掌握刮痧时间等内容:治疗时间、治疗间隔和疗程;

⑸掌握刮痧程度: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

⑹掌握刮痧手法:主要包含刮痧力量大小(轻刮法、重刮法)、移动速度(快刮法、慢刮法)、刮拭方向(直线刮法、弧线刮法)及刮痧板接触体表方法(摩擦法、梳刮法、点压法(点穴法)、按揉法、角刮法、边刮法)等内容。

3.禁忌症:

熟悉不适于刮痧法的人群、病症及部位等内容。

4.注意事项:

⑴掌握内容

①消毒或清洁,介质涂抹,术后擦拭;

②刮痧后的反应:正常反应,异常反应;

③刮痧后的处置:如何饮水、洗浴。

⑵熟悉内容

①治疗室条件;

②特殊人群、部位、病情的操作要求。

(十一)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

1.熟悉常用器具:

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

2.拔罐的方法:

⑴掌握内容

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的操作及操作须知。

⑵熟悉内容

煮罐法、抽气罐法的操作方法。

3.拔罐法的临床应用:

掌握留罐、走罐、闪罐的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操作须知。

4.起罐方法:

掌握起罐方法。

5.禁忌症:

熟悉不适于拔罐法的人群、病症及部位等内容。

6.注意事项:

⑴部位、罐具的选择;

⑵拔罐和留罐中患者的反应与处理;

⑶注意防火。

(十二)隔物灸技术

1.掌握灸材及制备方法:

主要是艾绒、艾炷、间隔物的制备。

2.基本操作方法:

⑴掌握内容

隔姜灸的操作方法。

⑵熟悉内容

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的操作方法。

3.禁忌症:

熟悉忌用艾灸的特殊人群、病证及部位等内容。

4.注意事项:

主要是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情况。

(十三)推拿

1.颈椎病:

⑴治法:舒筋通络,理筋整复。

⑵手法:㨰法、按法、揉法、拿法、捏法、拔伸法、扳法、搓法、抖法、擦法。

⑶取穴:阿是穴、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小海、合谷。

⑷操作:

①㨰颈项肩背上肢: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其后,用㨰法于颈肩部、上背部及患侧上肢操作。

②拿颈项部及上肢:首先拿揉项后部肌肉,然后拿斜方肌,最后拿上肢,操作2~3遍。

③点按穴位:点按阿是穴、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小海、合谷等穴,以得气为度。

④拔伸颈椎:用颈部端提法,或低坐位颈部拔伸法,或仰卧位定点拔伸法拔伸颈椎1~3遍。

⑤扳颈椎:用颈椎旋转扳法,或颈椎定位扳法,或仰卧位颈椎扳法扳动颈椎。神经根型颈椎病适用,脊髓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慎用。

⑥弹拨项后部斜方肌、肩胛内缘、冈下肌、手三里等:重点松解条索状结节及痉挛的肌肉。

⑦擦颈项部及上肢:术者双掌合擦项后部,擦上肢桡侧及尺侧,操作1~3遍。

⑧搓抖上肢。

⑨若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于头面部采用抹法、分推法、按揉法、扫散法、五指抓拿法。

2.腰椎间盘突出症:

⑴治法:舒筋活血,理筋整复,通经止痛。

⑵取穴:肾俞、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等穴。

⑶手法:㨰法、拿法、弹拨法、扳法、拔伸法、拉压法等。

⑷操作:

①㨰揉腰骶部及下肢部: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用㨰法、按揉法于腰臀及患侧下肢部施术,操作3~5遍。

②拿下肢部: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用拿法于患侧下肢部施术,操作3~5遍。

③点按穴位:术者用双手拇指按揉受术者肾俞、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阿是穴。

④弹拨法:局部压痛点、臀中肌、阔筋膜张肌、阳陵泉穴处。

⑤叠掌按腰:术者用左手掌叠放于右手背向下按压腰部,由轻到重,逐渐加压,然后放松。

⑥腰部拉压法:术者俯卧位,一助手用双手拉住受术者双腋处以固定肩部,另一助手分别握住受术者双踝做对抗牵引,术者双手叠掌放于腰部向下按压,反复牵拉、按压3~5次。

⑦腰部扳法:受术者侧卧位使患侧在上,术者面对患者站立,一手按在肩前,另一手或肘部压在臀部后上方,双手同时用力,做腰部斜扳法。

⑧结束手法:用㨰法、按揉法重复施术于下肢;然后推下肢,叩击腰部,擦腰骶部;最后搓抖下肢结束治疗。

3.肩周炎:

⑴治法:活血止痛,松解粘连。

⑵手法:㨰法、一指禅推法、点法、按法、拿法、扳法、拔伸法、摇法、抖法、搓法等。

⑶取穴及部位:合谷、曲池、外关、缺盆、肩髃、肩贞、肩井、天宗等穴及肱二头肌长头、短头肌腱处。

⑷操作:

①㨰或一指禅推肩前部:受术者仰卧或坐位,术者站(或坐)于患侧,用㨰法或一指禅推法施术于患者肩前部及上臂内侧,往返数次,配合患肢的被动运动。

②㨰肩外侧及腋后部:受术者健侧卧位,术者一手握患肢的肘部,另一手在肩外侧和腋后部用㨰法,配合上肢外展、后伸等被动运动。

③点按穴位:受术者坐位,术者点按上述穴位,以得气为度。

④摇肩关节:术者站其后外侧,一手扶住患肩,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关节为支点作环转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然后医者一手托起前臂,使患者屈肘,上臂内收,患侧之手搭在健侧肩上,再由健肩绕过头顶到患肩,反复环绕5~10次。

⑤肩关节后伸缓扳法:术者站其前方,并以胸腹部顶住患肩前部。一手握住受术者腕部将患臂由前向后扳动,逐渐用力使之缓慢后伸,操作2~3次。

⑥肩关节内旋后伸上提扳法:术者站其前外侧,一手扶其患肩前方,防止受术者上身前屈,另一手握住受术者腕部,从背后将患肢向上牵拉扳动,以患者耐受为度。

⑦顿牵上提肩关节:术者站其肩外侧,用双手握住患腕部稍上方,将患肢提起,用提抖的方法向斜外上牵拉。牵拉时要求受术者先沉肩屈肘,术者缓缓向斜外上方牵抖患肢,幅度逐渐增加,手法力量由小到大,须注意用力不能过猛,以防发生意外。

⑧结束手法:用双掌擦肩关节前后两侧,以透热为度;最后搓抖上肢结束治疗,操作2~3遍。

4.失眠:

⑴治法:调理脏腑,镇静安神。

⑵手法:一指禅推法、抹法、推法、㨰法、按揉法、拿法、振法、摩法、擦法、点按法、叩击法等。

⑶取穴:印堂、神庭、太阳、睛明、攒竹、鱼腰、角孙、百会、风池、肩井、中脘、气海、关元、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等穴。

⑷操作:

①一指禅推、抹头面部经穴:受术者仰卧,术者用一指禅偏峰推法从印堂穴推至神庭穴,往返3~6遍;再从印堂向两侧沿眉弓推至太阳穴,往返3~6遍;然后从印堂穴开始沿眼眶周围治疗,往返3~6遍。沿上述部位用双手抹法治疗3~6遍。

②按揉头面部、腹部经穴:用拇指按揉印堂、攒竹、睛明、鱼腰、太阳、神庭、角孙、百会、风池;拇指按揉中脘、气海、关元穴。

③扫散胆经:用扫散法在头两侧胆经操作,每侧3~5遍。

④拿五经及项背经穴:拿五经,拿肩井。

⑤摩腹:术者用掌摩法先顺时针方向摩腹,再逆时针方向摩腹。

⑥㨰背部膀胱经: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用㨰法在其背部、腰部施术,重点在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等穴。

⑦推腰背部:用掌推法沿督脉及膀胱经自上而下推至腰骶部,反复操作3~5遍。

5.胃脘痛:

⑴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⑵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揉法、㨰法、擦法、搓法、振法等。

⑶取穴: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肩井、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

⑷操作:

①一指禅推、摩胃脘部:受术者仰卧,术者坐其右侧,先用轻快地一指禅推法、摩法在胃脘部治疗。

②点按穴位:点按肩井、手三里、内关、合谷、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等穴。

③一指禅推、按揉及擦背部经穴:受术者俯卧位,沿膀胱经从膈俞向下至三焦俞用一指禅推法,往返操作3~5遍。然后重按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最后,在背部膀胱经脾俞、胃俞处施擦法,以透热为度。

④搓抹胁肋:受术者坐位,术者站其后侧,由上而下搓抹两胁部,往返3~5遍。

6.小儿感冒:

⑴治法:疏风解表。

⑵取穴:开天门50次,推坎宫50次,揉太阳50次,揉耳后高骨50次,黄蜂入洞50次,点按风门、肺俞穴各20次,拿风池10次。

⑶操作:

①开天门:患儿仰卧位,术者坐其头侧。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从其眉心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边缘50次。

②推坎宫:术者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从其眉头分推至眉梢50次。

③揉太阳:术者用双手拇指或中指端按揉太阳穴50次。

④揉耳后高骨:术者用双手中指指端按揉患儿耳后乳突后下缘凹陷中50次。

⑤黄蜂入洞:术者一手轻扶患儿头部以固定,另一手食、中两指指端紧贴其两鼻孔下缘处,反复揉动50次。

⑥点按背俞穴:患儿俯卧位。术者先用大鱼际揉小儿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3~5遍,然后点按风门、肺俞穴10~20次。

⑦拿风池:术者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拿小儿后发际两侧凹陷处5~10次。

⑷辨证加减:风寒感冒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肩井,各操作300次;风热感冒加清肺经、清天河水、退六腑,各操作300次。

7.小儿咳嗽:

⑴治法:宣肺止咳。

⑵取穴:推肺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点揉天突50次,分推、按揉膻中各100次,按揉乳旁、乳根各50次,按揉肺俞100次。

⑶操作:

①推肺经:患儿仰卧位,术者坐其侧面。以一手托持小儿四指令掌心向上以固定无名指,另一手以拇指指端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清),或由指尖向指根(补)推动200次。

②运内八卦:术者一手托持小儿四指令掌心向上,同时拇指按定中指根下方离卦,另一手食、中二指夹持小儿拇指,同时以拇指罗纹面从乾卦始顺运或逆运内八卦穴各100次。

③点揉天突:术者用中指端朝胸骨内下方方向点揉天突穴50次。

④分推膻中:术者用两拇指罗纹面自膻中穴向两旁分推至乳头100次,然后按揉膻中穴100次。

⑤按揉乳旁、乳根:术者以食指、中指指端同时按揉乳旁、乳根穴各50次。

⑥按揉肺俞:术者用食指、中指指端按揉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100次。

⑷辨证加减:

①外感咳嗽:加开天门30次,推坎宫30次,揉太阳30次,揉耳后高骨30次;风寒者再加推三关200次,掐揉二扇门30次;风热者再加清天河水200次。

②内伤咳嗽:加补脾经200次,补肺经200次,推三关200次,揉二马100次,揉丰隆穴100次,捏脊3~5遍。

8.小儿腹泻:

⑴治法:健脾利湿止泻。

⑵取穴:推脾经200次,推大肠100次,摩腹5分钟,揉脐、龟尾各100次,推七节骨100次。

⑶操作:

①推脾经:患儿坐位,术者坐其对面,用左手握其之左手,同时以拇、食二指捏住其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沿患儿拇指桡侧缘自指尖推向指根(补脾经);或将患儿拇指伸直,沿其拇指桡侧缘自指根推向指尖(清脾经)。各操作200次。

②推大肠:术者一手持患儿食指以固定,另一手用拇指罗纹面着力沿小儿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补大肠),或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清大肠)各操作100次。

③揉脐:术者用掌根或中指指按揉肚脐,操作100次。

④摩腹:术者用手掌着力于小儿腹部,顺时针(泻)或逆时针(补)方向摩腹,操作3~5分钟。

⑤揉龟尾:患儿俯卧位,术者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小儿尾椎骨端,操作100次。

⑥推七节骨:术者用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推上(补)或推下(泻)七节骨(在第四腰椎与尾骨端成一直线),各操作100次。

⑷辨证加减:寒湿泻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湿热泻加清天河水、退六腑;伤食泻加揉板门、掐推四横纹;脾虚泻加顺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捏脊。

9.厌食:

⑴治法:健脾助运。

⑵取穴:推脾经200次,推大肠100次,摩腹5分钟,运内八卦100次,掐揉四横纹100次,按揉板门、中脘、脾俞、胃俞各100次。

⑶操作:

①推脾经:患儿坐位,术者坐其对面,用左手握其之左手,同时以拇、食二指捏住患儿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沿其拇指桡侧缘自指尖推向指根(补脾经),操作200次。

②推大肠:术者一手持小儿食指以固定,另一手用拇指罗纹面沿小儿食指桡侧缘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清大肠)100次。

③揉板门、足三里:术者以一手托持小儿四指令掌心向上固定手部,另一手用拇指端按揉板门穴(大鱼际平面中心)200次。然后术者以一手拇指指端按揉足三里穴(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100次。

④掐揉四横纹:术者一手持小儿四指固定,另一手用拇指甲自食指至小指依次掐揉四横纹(食、中、无名、小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处)5遍。

⑤运内八卦:术者一手托持小儿四指令掌心向上,同时拇指按定中指根下方离卦,另一手食、中二指夹持其拇指,同时以拇指罗纹面从乾卦始顺运内八卦穴100次。

⑥摩腹:术者用掌摩法,顺时针(泻)方向摩腹。

⑦揉中脘、脾俞、胃俞各100次。

⑷辨证加减:胃阴不足者加分手阴阳(阴重阳轻)、揉二马、补胃经;脾胃气虚者加按揉足三里、补肾经、捏脊。

10.近视眼:

⑴治法:补益肝肾,调和气血,疏通眼络。

⑵取穴:攒竹、睛明、鱼腰、太阳、四白、承泣、风池、养老、合谷、光明、肝俞、肾俞、关元、气海、太溪。

⑶操作:

①一指禅推眼眶:患儿仰卧位,双目微闭,术者坐其头侧。用轻快的一指禅偏峰推法从睛明推至攒竹穴,再沿眼眶作横“∞”形施术。

②分抹前额及眼眶:术者用双手拇指指腹着力,沿小儿前额及上下眼眶向两旁,各操作3遍。

③按揉经穴:术者用拇指或中指按揉攒竹、睛明、四白、鱼腰、太阳穴,然后按揉合谷、养老、光明穴0.5~1分钟,最后患儿俯卧位,术者按揉肝俞、肾俞、关元、气海、太溪穴。

④抅点风池:患儿仰卧位,术者坐于头侧。用双手中指抅点风池穴3~5次。

⑤捏脊:用二指或三指捏法从长强至大椎穴交替捻搓3~5遍。


加入“购物车”
政策咨询

政策起草单位:沂水县卫生健康局医政管科

政策联系人:张江宁

现场解答地址:沂水县长安中路67号

联系电话:0539-226967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Copyright©沂水县人民政府

承办:沂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沂水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Email: ysxxgkb@ly.shandong.cn  网站标识码3713230027 鲁ICP备06000965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107号

智能问答
沂水首发
沂水首发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