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第三中学2020-2030年发展规划
索 引 号: | yishuisz/2022-0000043 | 主 题 词: | 其他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发布机构: | 沂水县三中 | 发布日期: | 2023-06-19 | |
浏览次数: | 有 效 性: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沂水县第三中学2020-2030年发展规划 |
第一部分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基本情况
沂水县第三中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师德十佳学校、临沂市教学示范学校。1992年在原临沂医专校址上创建,2000年8月迁至健康路东段。2013年7月与沂水二中合并成为二中主校区,2018年11月重新设立为沂水县第三中学。现有教职工335人,高中教学班68个,在校学生4000余人。
学校地处县城东郊,临沂河之滨,与雪山相望,居风水之宝地,得东皋之灵气。校园占地157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有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等6座,学生公寓楼5座,现代化大型体育馆1座,含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的大型田径场1处。校园总体布局合理美观,建筑典雅大方,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近年来,学校立足新形势下的生源实际,确立了“科学发展,低进优出”的培养目标,落实“精致教学、精细管理、精心育人”的办学策略,落实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实行“领导包组制度”,学校教干分工包扶学科组,参加听课评课和教研活动,对学科组的整体成绩负责。级部管理实行“级部主任负责制”,学科组实行“集体备课和先导课制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狠抓考风考纪,在全校树立“真实成绩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风气。形成了“勤勉持恒,臻于至善”的校风,“严谨务实,勤研善教”的教风,和“乐学善思、谦虚进取”的学风。
28年来,学校为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培养了二万九千多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学校曾先后获得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中国社会信誉知名学校”、“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实验学校”、“山东省师德十佳学校”、“山东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临沂市教学示范学校”、“临沂市普通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市级示范家长学校”、“临沂市优秀教科室”、“临沂市优秀社团组织”、“临沂市花园式单位”、“市级绿化工作先进单位”、“临沂市五四红旗团委”、“市职代会先进星”、“市级图书馆”、“省一级档案室”、“沂水县卫生安全先进单位”、“沂水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众多荣誉称号。
二、学校办学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高中招生格局固化,生源基础差成为新常态。如何适应这种新常态,如何在现有生源基础上取得突破,更好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低进优出”的目标,办法之一是“低重心教学”和“分层教学”。这两方面虽然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些成效,但还远远不够,还得继续加强。这是值得教学线领导和全体教师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2、债务负担沉重制约学校发展。由于老三中历史原因,学校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虽然近几年上级重视,帮助化解了部分高中学校债务,但学校目前负债仍有1400余万元,在四处普通高中学校还是最重的。这使得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等诸多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3、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结构性缺编严重。前几年的教师分流分走了大批年富力强的老师,造成了教师的结构性缺编;近两年化解大班额,更加剧了学校师资欠缺问题。所幸上级部门已注意到这一现象,开始陆续为学校招聘年轻教师,这为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些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今后需要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4、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原来的教师评价办法有些已经过时,需要改进完善。学校的财务管理和审批制度、劳动纪律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制度、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也都需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以调整完善,并不折不扣地落实,从而形成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
5、对新课标、新高考研究不到位。教学和管理的前瞻性、针对性不强,新课标、新高考研究不透,习惯跟着感觉走,教案多年不变也不更新。轻则选题针对性不强,训练效率大打折扣,重则整个教学大方向出现偏差,走了弯路,教学南辕北辙,把学生引入了歧途。这一点必须引起教学线领导尤其是一线教干教师的高度警惕。
第二部分办学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办学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现代教育内容为主体,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现代管理为基础,推进现代化学校的整体改革。践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的教育理念,树高标准目标,创高品质学校,立高素质教师,育高水平人才,强调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积极创设条件确保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着力构筑教育人才高地,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力强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学校。
二、发展目标
1.德育建设。以人格教育为主题,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自我管理为抓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推进德育科研改革,加强学科德育和德育课程建设,完善育人机制,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努力构建充满地域特色、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和创新性的德育工作体系。
2.队伍建设。以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力强的教师队伍为目标,积极推进用人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大力实施名教师、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努力实现队伍管理科学化、结构分布合理化、学科教师专业化,逐步形成人才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
3.文化建设。在继承老三中优良作风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培育校园文化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着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努力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
4.办学条件。到2025年,全面实现办学标准化,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配套设施,使教育特色更加突出,时代特征更加鲜明。到2030年,基本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
5.内涵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队伍建设、质量建设、管理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教育改革与管理创新,努力实现发展理念、发展重点、发展方式的“三大转轨”,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与办学特色。
第三部分目标任务和实施策略
未来10年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全校上下要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围绕奋斗目标、落实重点任务,全面实现办学标准化、发展规模化、管理精细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着力培养教师队伍,初步构建多元智能理论基础,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
一、学校德育建设
坚持以德立校、科研兴校,充分利用、发掘社会和学校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德育科研课题,大力开展德育技能培训,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新型德育体系构建,突出德育工作特色,不断完善育人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德育为首的良好局面。
1、整合德育内容与形式,构建立体化德育格局。遵循开放、多元、动态的现代社会发展规律,适应瞬息万变、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和高度开放、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线性结构、单一内容和凝固模式,教会学生接受21世纪的各类挑战,面向现代社会,重新整合德育内容和形式,形成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有机结合,理论、知识、能力、行为并重,课堂、学校、社会相连的开放、多重的立体化德育课程。
2、深化德育机制改革。构建符合我校德育发展的和谐德育体系,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创新德育发展机制,完善领导管理机制、经费投入机制、表彰激励机制、专项督查机制;深化德育评价体制改革,完善德育评估基本要素、学生思想品德综合评价细则,建立社会化德育系统,确立分层次的学生德育目标,组织德育教育和考核。
3、贯彻落实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点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三大意识教育:一是树立争一流的意识,教育学生建立一流标准,造就一流人才的后备力量;二是树立时代意识,明确时代赋予的重任,敢挑时代重担,争做新时代的优秀人才;三是树立国际意识,正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明确竞争激烈的国际大环境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4、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德育工作与学生需要相统一为思路,探索新途径,挖掘新潜力,构建新格局。以行为规范养成为基础,以法制纪律教育为关键,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形成稳定的思想基础,创新高效的教育机制,保障德育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个性化。
5、实现家校共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网络作用,促进家庭与学校有机结合,塑造精神品格、丰富精神文化、回归教育本质,为教育内涵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底蕴。坚持精神立教、文化兴教,在传承、创新、实践、成果四个方面下功夫,构建教育新文化、形成教育新特色。
二、教师队伍建设
1、干部队伍建设职业化。以“提升素质、转变职能、发展能力、适应改革”为目标,建设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干部队伍。坚持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和聘任制,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改进对干部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建立干部目标考核体系,加大群众评议力度,建立干部集体学习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评议制度,制定定性和定量考核标准,加大年度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力度,推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
2、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素质提高工程、资源共享工程,努力实现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结构分布合理化、学科教师专业化,逐步形成人才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体制和管理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能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把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明确新世纪学校教师的任务与使命,结合教师全员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促使广大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自觉性。
一是创新教师教育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开展教师教育培训,构建教师教育体系:新教师岗位能力建设体系、中年教师学历层次提高体系、骨干教师功能引领体系,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是整体优化教师资源。建立“骨干教师工作室”,建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考核、培养、使用制度,建立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制度,建立“青蓝工程”教师帮扶制度,试行流动教学模式,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三是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全力推进专业化建设,由合格型、经验型、苦干型向专家型、学者型、科研型转变,不断提高教师的发展力和创新力。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促进教师奋发成长。
3、实施名教师培养计划。从全国重点大学引进一批素质好的优秀毕业生,积极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选送学科拔尖人才定向攻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实施重点培养计划。加强对名师教学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开展“名师论坛”,成立“名师工作室”,实施名优教师资源共享工程,使其成为全校教师的核心力量。
4、实施全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丰富专业知识。已完成学历提高达标的教师重点培训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与教育发达地区、县内市内重点学校见习实践交流活动。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岗位管理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目标,全面实行聘任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完善教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建立优秀教师“上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用人机制。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改革教职工分配制度,建立与工作业绩和创新成果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内涵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我校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挖掘新动力、确定新战略、创设新机制、实现新突破;把立德树人作为抓教育质量的根本任务,不断壮大发展规模、不断研究质量内涵、不断提升办学效益,实现发展理念、发展重点、发展方式的“三大转轨”。由抓外延扩展、数量增加转变为抓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由注重投入保障、办学条件改善转变为提升办学品质、创新教育特色、促进人的发展;由粗放管理、终端评估转变为优化过程、全程管理。
1、确立内涵发展目标。按照内涵发展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环节,构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格局,树立质量立校的强烈意识,在内涵上做文章,在精细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创品牌,在创新上谋发展。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学校体现价值,让教师彰显精神,让学生绽放个性。
2、突出内涵发展重点。强化基础型课程,重视语文、数学、英语、核心学科;优化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基础学科;实现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注重管理水平,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寻求质量提高办法,注重学生和谐发展,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抓住实践层面的主攻方向,实现规模、质量、功能、效益同步提升。
3、探索内涵发展途径。遵循办学理念,抓住内涵本质,拓展知识领域,创新特色教育;打造学科品牌、创设名优工程、挖掘文化潜力、强化质量立校,营造育人氛围;精心培育名师,坚持持续发展,永葆学校活力,把握办学方向,严格质量目标,深化课堂改革,提升教育效益。
4.深化课程改革。保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现代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管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有计划地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认真研究学生课业任务,留足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思考问题的时间、动手实践的时间、了解社会的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5.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并重,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办学品位,争创品牌。实现教育过程从课程教学到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科教研向纵深发展。
四、校园文化建设
1、改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办学标准化,教育功能完善,教学手段先进。一是办学条件现代化。学校设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做到场地充足、设备现代、功能齐全,实现校园联网、区域联网、国际联网,教学手段现代化。二是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三是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四是教师队伍现代化。教师学历高等教育化、教师来源多元化、学科教师专业化、培养机构综合化。五是教育管理现代化。推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探索建立现代教育体制、现代教育制度和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大力应用现代管理手段,促进管理专业化。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革命老区生态环境建设,扎实开展绿色校园创建活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培育良好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为师生建设一个整洁、美观的学习环境。推进学校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学校组建文艺社团,坚持用高雅文化提升校园品味,渲染校园文化氛围,秉承革命老区文化传统,传承革命老区文化遗产,编写革命老区文化教材,净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心智,矫正学生行为;坚持用各类活动培育师生坚毅的性格、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力实施“校品”建设计划,着力培育特色学校,优化育人环境。
第四部分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把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坚持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民主集中制。切实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学校党建工作活力。
二、完善后勤管理
借鉴先进的后勤管理模式,运用科学的组织形式,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保障后勤工作任务的完成和规划目标的实施,对学校后勤设施逐步实行社会化的管理方式,在学生的生活区域和运动区域,结合学生的自我管理,实行“生活导师制”和“活动导师制”,实行“规范+自主”的管理模式。
三、推进依法治教
严格遵照教育法律、法规,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执教。提高全体教职工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建立健全教育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全面实行校务公开,推进教育发展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努力形成学校依法办学、学生依法接受教育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实施机制
强化规划引导功能。高度重视规划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重点专项规划,落实年度计划,实行年度计划报告制度。各处室要加强对规划及其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要根据学校的规划纲要,制定本处室组的年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总之,未来10年是我校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改革发展的黄金阶段。全校上下必须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正确的指导方针,清晰的发展目标,明确的办学方向,既定的工作任务,有力的保障措施,团结一心,积极进取,实施规划目标,落实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办人们满意的学校,为沂水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