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公务邮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手机版 微信
微博
登录 | 注册

沂水县“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索  引  号: yishuixfzhggj2251566/2024-0000070 主  题  词: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       号: 发布机构: 沂水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 2023-11-26
浏览次数: 有  效  性: 有效中 成文日期:
标       题: 沂水县“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沂水县“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节能环保产业是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沂水的关键时期。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临沂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沂水发展史上极具挑战、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坚定“走在前列、争创强县”目标,认真落实《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县节能环保产业得到初步发展。

1、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绿色转型初见成效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全县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10.2:43.9:45.9调整为2020年的10.5:38:51.5。

“3+1”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推进高端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转型升级,培植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战新产业,淀粉糖及休闲食品产业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设立1.6亿元的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工业十条、金融十条、服务十条、民宿十条,建立重点项目线索、签约、落地、开工“四库联动、动态递补”机制,大力开展链式发展、链式招商、链式技改、链式配套,产业育新再造做法获评全省首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典型案例。

创新活力加速释放。成立沂水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校地企融合发展。累计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110个,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8%,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平台,七彩云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隆科特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京普太阳能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玻纤、山水水泥、天炬节能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抓好“百千工程”“绿在沂蒙花满村”行动、美在农家,环境全域整治、发展全域旅游、促进全域振兴,念好“山海经”、践行“两山论”、抓好“土特产”,累计培育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74处、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23处。

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扎实推进旅游“三区同创”,尹家峪田园综合体、峙密山居、沂蒙彩虹小镇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建成运营,3A级以上景区达到21处;地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新培育外贸企业212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成功争取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3%。

2、完善环境基础设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

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目前,全县在城区御富园等10个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共设置76个垃圾分类亭(其中4个智能垃圾分类亭)、1处垃圾分类清洁屋,同时以点带面在城区80个小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设置分类垃圾桶5000个。全县已有1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为焚烧,设计处理能力600吨/天。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目前,城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家(临沂润泽水务有限公司、临沂润达水务有限公司),设计处理污水能力16万吨/日,配套污水管网长度222.21公里。另外共有15个建制镇,其中有2个建制镇(许家湖镇、院东头镇)生活污水纳入城区污水管网,其余13个建制镇全部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950吨/日,配套污水管网长度133公里。全县县生活污水收集率约88.9%、集中处理率约98.6%。

再生水利用。现有再生水厂1座,再生水管网长度10.6公里,工业再生水用量196.3万吨,景观湿地再生水用量3120万吨,共计3316.3万吨。

固体废物处置及利用。沂水县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涉及粉煤灰、煤渣、尾矿、建筑垃圾、生物质秸秆、污泥等,水泥、混凝土、砖瓦等行业企业回收利用粉煤灰、煤渣等固体废弃物;长青生物公司回收利用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秸秆等),作为生物质发电原料燃烧发电,余热供庐山化工园区企业生产使用;昆达公司焚烧利用污泥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危险废物处置及利用。全县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全部委托临沂永洁环保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处置。山东创业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庐山化工园区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项目,核准危险废物经营规模为93350吨/年,其中:焚烧规模16500吨/年,物化规模11500吨/年,填埋规模65300吨/年,收集贮存转运含汞废物50吨/年。

3、强化能源双控管理,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县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超额完成了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全县万元GDP水耗累计下降18%。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高度重视节能降碳,配备专业人员力量,先后多次对山东玻纤、昆达生物、山水水泥等重点用能单位开展了节能监察,累计组织清沂山石化、沂水热电等11家企业开展工业节能诊断工作。同时,加大重点工业企业能耗管理,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照明设备。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以淀粉糖、石化、纺织等高耗水行业为重点,开展工业节水服务,并加快推进恒泰纺织公司中水回用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创建节水标杆企业,山水水泥等4家企业已列入县级节水型企业。

稳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在水泥、玻纤、化工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模式。一方面,建立政策引领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强县建设的十条意见》,设立了“绿色工厂”奖补资金,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工厂,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奖励。另一方面,建立梯次培育机制,深入挖掘具备培育潜质的重点企业,建立“绿色工厂”企业培育库,沂水县累计20余家企业进入培育库。昆达生物成功连续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推荐山水水泥公司熟料产品申报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截至目前,沂水县先后培育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市级绿色工厂,共兑现奖励资金150万元。实现了“绿色工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提升”。

加强节能降耗管理。搞好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执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新增煤耗减量淘汰等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成正常运行3个月后,严格实施节能验收。全面开展化工企业节能评级评价和专项督查,通过节能倒逼,降低能耗水平,推动化工企业高端绿色发展。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夯实能源统计基础,加强对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费统计分析,全面掌握企业能源类别和耗能水平。

推动节能技术进步。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重点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导用能单位开展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促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鼓励生产节能产品,积极组织企业申报“能效之星”产品、能效“领跑者”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完善激励政策,形成推动终端用能产品和用能单位能效水平不断提升的长效工作机制。积极推广应用高效环保煤粉锅炉和太阳能集热系统,引导企业开展燃煤锅炉改造,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4、深入污染防治攻坚,全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年来,沂水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四减四增”行动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核心,围绕大气、水、固废和土壤污染治理,突出重要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定向攻坚,全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全年空气综合指数5.14,同比改善10%,优良天数258天,同比增加34天,PM2.5、PM10、SO2、NO2、CO同比改善11.1%、14.1%、11.8%、12.8%、11.1%。沂河出境断面总体保持达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4个改造提升社区和98个新任务社区完成污水治理,危险废物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序开展;构建了覆盖全县303条河道、143座水库的河湖长体系,被国务院通报表彰。

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强化。创新监管方式,聘请“环保管家”,对庐山化工园区及重点企业开展区域日常巡查、单点重点核查,发挥第三方专业技术效能,服务环境质量改善,累计完成41家企业核查工作。强化环境监测管理,完成河流断面、饮用水源地、挥发性有机物、柴油货车等行业、企业、点位环境监测,扎实开展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环境应急、比对监测和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工作,累计出具监测数据5000余个。强化在线监控管理,积极推进实施环境在线监控全覆盖工程,全县涉废水、废气重点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累计安装116个点位248台套设备。加强自动监控平台巡检,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在线监控设备季度比对监测。

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指导全县75家存在环境风险源企业按照评估技术导则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估,牵头修订了沂水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认真做好辐射安全监管,全县35家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辐射工作单位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参与指导8家企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提升了企业应急处置能力。环境信访处置能力提升,进一步拓宽和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切实解决群众需求诉求。环保宣传能力提升,在县电视台设立宣传专栏和曝光台,专题曝光涉大气、水、危险废物等污染问题,跟踪事件或问题的处理过程。借助微信微博等政务新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回应社会关切,注重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专栏一:沂水县十三五时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沂水县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在节能改造、污染治理(含废气、废水、固废治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区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环境基础设施等细分领域突破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节能环保改造:全县工业经济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以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为抓手,全力实施“四个培植工程”,推进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庐山化工产业园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化工园区,建成机械电子产业孵化中心、中轻跨境产业园等载体平台,山东玻纤集团、临沂天炬节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森塑木公司被省政府认定为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2020年,全县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0亿元,同比增幅20%以上,11个重点技改项目列入县“125”工程;5个重点技改项目列入临沂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名单。

环境污染治理: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巡查督查网络,围绕工业污染、扬尘污染、餐饮油烟污染、散煤治理和“散乱污”整治等方面存在的大气污染问题进行24小时运转,巡查和督查。稳步推进78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扎实推进燃煤锅炉整治和炉窑改造;对全县新增363处农村单村联村等重点饮用水工程划定保护区(范围);加大对县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项目监管力度,已规范处置各类危险废物21480余吨。

资源循环利用:全县现有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10家。其中,沂水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现有一台130T/h生物质水冷振动炉排高压锅炉,配套一台30MW的汽轮发电机组,形成“生物质-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山东昆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污泥处置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糟液处理后产生的沼气和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做锅炉燃料使用;临沂皓泰环保科技该公司建立建筑垃圾收集-清运-分拣-破碎处理-建材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推动利用建筑垃圾生产路面砖、植草砖、透水砖、道牙砖、再生砂浆、透水混凝土等绿色建材。

园区绿色升级:沂水经济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顺利完成,被评为“山东省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通过循环化发展,开发区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园区循环型产业链条进一步构建和优化,整体提升了园区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和绿色发展水平。

清洁能源发展:沂水县成功入选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并成为山东省第一家全面开工的试点县。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山东玻纤公司、阳光富民光伏公司、华能风电公司、龙山风电公司、唐王山风电公司、中广核沂水风电公司、华润新能源公司、长青环保能源公司、沂清环保能源公司、京普太阳能公司、普艾迪新能源公司)11家。其中,下游风力发电应用企业6家,年可发电6.04亿千瓦时;规模以上生物质发电企业2家,年可发电2.95亿千瓦时;清沂山石化、鲁洲生物、昆达生物等3家企业有制氢装置,生产能力为每小时5.26万标准立方米。

绿色建筑建设:全县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东头镇入选山东省2019年度绿色生态示范镇,沂水县人民医院(西院区)病房楼A等多个项目入选山东省2019年度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名单。

环境基础设施:全县已建成1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600吨/天;城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家(临沂润泽水务有限公司、临沂润达水务有限公司),设计处理污水能力16万吨/日;沂水城投庐山水务有限公司建成污水处理厂1家,设计处理污水能力3万吨/日;推进建成昆达污泥无害化焚烧中心、庐山化工园区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项目。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危险废物等收集处置设施基本满足全县治污需求。

(二)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将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新的机遇和空间。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明显,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强大国内节能环保市场加速形成,发展的韧性强劲、空间广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有力传导至每个具体领域,倒逼全社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掀起一场绿色革命,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兼具带动经济增长和应对环境问题双重属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过程中将迎来新的发展历史机遇期。

从省内看,总书记明确要求山东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为山东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建设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优势和潜能。

从市内看,各种积极因素正在加速集聚,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北接京津冀,南邻长三角,周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为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自身发展看,沂水县节能环保产业还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县域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主要领域尚未形成大型的龙头企业;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存在,新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能力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推动区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协同服务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总的来看,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要辩证认清形势环境,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扬长补短抢抓新机遇,于变局中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将潜在机遇转化为现实发展动能,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有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历届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深入实施绿色低碳优能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园区和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为着力点,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龙头企业,不断培树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突破一批环保关键和核心技术,不断提高竞争力;以政策扶持和要素供应为保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布局合理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服务生态沂水建设。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围绕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着力大气、水、土壤等要素,挖掘市场需求潜力,拓展市场空间,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形成产业发展的有力牵引和拉动。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服务水平,形成发展新优势。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强化规划引领,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对接国家、省、市整体和专项规划布局,先行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行业。发挥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集中力量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合作共享,开放共赢。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领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努力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实现优势互补。强化市县联动,聚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多层面开展人才、技术交流,多渠道引进资金,着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县节能环保产业不断发展,服务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城市提升的能力明显增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生态沂水建设。

(四)发展目标

——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十四五”期间,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产业领域的规模明显提升,培育1-2家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的中小型优势企业崛起。

——产业聚集格局基本形成。结合全市构建“东钢、西木、南智、北食、中新兴”重点产业布局,打造特色鲜明的节能环保产业配套体系,做好节能环保改造、产业园区低碳升级、清洁能源设施建设运营、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工作,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贯穿于全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调动社会资源对节能环保产业短板进行联合攻关,做好成果转化与应用。攻克关键性技术,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解决实际难题并实现转化应用,并成功纳入国家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建立多层次较完善的应用创新体系。

——助力节能减污降碳增效。推进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环保提标、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绿色升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等智能化技术与节能环保产业协同发展,全面完成“十四五”期间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三、重点发展领域

(一)高效节能

1、绿色节能升级改造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改造。引导全县重点用能单位开展技术改造,通过电机能效提升、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改造、能耗在线监测提升、合同能源管理等,提高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水平。至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进一步下降,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强化重点用能设备管理,加强高耗能设备节能审查,推进锅炉使用过程节能环保标准化管理,加快高效节能电机、配电变压器等用能设备推广应用,淘汰低效电机、变压器、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用能设备,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

产业园区绿色升级改造。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为目标,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管理创新、集约发展”的要求,大力推广发展新型化工产业园模式,最大程度节约化工用地,提高亩产效益,打造绿色化工开发、孵化和生产基地。编制出台《沂水县产业链式发展系统集成改革实施方案》,抓实产业链长制改革、要素配置集成改革、政策引导集成改革。制定链长制方案,明确“3+1”产业10个重点链条、20户链主企业发展方向,制定并印发全县低效用地企业整治提升工作方案,提升产业绿色发展质量。

2、高效节能装备应用

节能锅炉(窑炉)。引导全县锅炉(窑炉)使用企业整合,提高自动化控制、主辅机匹配、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等技术水平;推进高效低氮天然气锅炉、生物质锅炉以及富氧、全氧等新型玻璃窑炉应用。推广应用大型循环流化床高效节能锅炉富氧燃烧技术、工业煤粉锅炉富氧/全氧燃烧技术、低氮燃烧技术以及等离子无油点火技术、高效节能燃烧器、燃烧自动调节控制技术,提升工业锅炉能效和环保性能;积极采用优化炉膛结构、利用余热、强化传热等节能技术集成,提高加热炉燃烧效率。

高效电机电泵。借助国家推广节能型电机电泵重要契机,启动全县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机电装备产品整体节能环保优化设计,加大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力度。推进能效等级为1、2级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节能高效变压器、通风机、水泵、空压机等节能装备制造和使用,推广使用软启动装置、静态无功补偿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水泵、电机等通用设备能效水平。

余热余压利用。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改造;推广工业余热利用技术,鼓励开展间壁式换热器、蓄热式热交换器、机余热管的换热设备、余热锅炉等热交换装备应用,加大低温汽轮机发电系统等热功转换技术推广;支持吸收式、吸附式制冷系统等余热制冷技术、热泵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高效节能电器。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设备使用,鼓励使用家电智能控制节能技术、智能空调系统节能装置、双工况太阳能热泵空调机组等节能产品。大力提升节能家电、节能商用设备、节水型器具等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城市道路照明灯具、户外装饰照明系统、汽车照明灯、大尺寸LED背光源、全彩显示屏等中高端LED产品生产使用,加快太阳能光伏照明系统、LED照明产品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进行新能源技术及产品应用,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

3、绿色低碳建筑发展

提升改造现有建筑。鼓励开展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生产及应用,推广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以及保温隔热防火材料、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轻质复合保温板材、复合保温砌块、节能建筑门窗及屋面防水保温系统、循环化利用固废生产的混凝土等绿色建材。拓展绿色建筑发展空间,利用厂房屋顶空间建设光伏电站,对车间照明进行升级。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预制内外墙板等装配式建筑三板技术,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鼓励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

(二)清洁能源利用

1、太阳能开发利用

提升骨干企业产品附加值。重点培植京普太阳能等骨干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围绕太阳能产业,开发高效太阳能、光伏系统集成等装备产品及关联模块,引进培育相关配套产业项目,扩大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平板分离式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辅助的太阳能取暖与热水系统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加快推进京普高效太阳能中央空调集成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区。

光热能源装备制造与利用。支持沂水广恒能源科技科技有限公司加快太阳能锅炉供热、供气、低温湿蒸汽光热发电等能源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布局光谱帆热涡旋真空管、生态集热系统、高效集热器系列、太阳能生态集热控制器(含软件)系列、光热能湿蒸汽发电机机组系列、光热能动力拖动系统系列、太阳能生态工业锅炉系列、太阳能开水器系列、光能生态房系列等相关配套企业,形成光热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园区。

光热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骨干企业与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攻关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中高温光热利用等技术,开展太阳能工业热利用系统应用示范,开发工业利用市场,为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有效途径,促进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整县分布式光伏典型样板由点及面全面推广,推动新建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争取山能项目列入省典型案例,全省推广。

2、风电开发利用

稳步发展集中式风电。推进华润沂水风电场和唐王山风电场改造升级项目建设。加快风电、光伏与储能协同配套能力,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提升电力调节系统,促进新能源消纳和容量支撑。

探索开发分布式风电。在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储备一批利用小时数高、经济效益好的风电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内陆风电就地就近开发,鼓励工业园区、工厂等开发利用分散式风电。

3、地热能开发利用

依托东方瑞海发展温泉洗浴、养生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旅游产业,加快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步伐,推进高档住宅小区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推广地源热泵。

4、生物质能利用

有序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加快推进长青环保二期生物质锅炉和背压机组建设,依托沂水县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积极稳步推进污水处理企业建设沼气利用工程。合理配套建设沼气发电设施,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大型沼气发电工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使用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分布式能源站建设,为企业、医院、学校等单位提供蒸汽、炊事、采暖、热水等用能。

5、氢能开发利用

培育发展制氢链。依托中石化、中石油等加油站布局加油加氢合建站、加气加氢合建站等氢能利用设施;依托县域光伏、风力发电建设电解氢项目,完善制氢、存储运输、加氢站、氢燃料电池车等绿色制氢链。

6、储能技术应用

加快推广应用储能技术,以市场应用为导向,推动储能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电力系统、微网以及电力系统和能源互联网等,积极推广风光+储能、风光火储一体、风光+储能+充电桩、风光+储能+制氢等技术融合场景应用。深入推进电力改革,加快发展大容量输电、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积极布局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储能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共建共享储能设施,鼓励光伏、风电项目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建设或优先租赁共享储能设施。

7、发展动力电池产业

持续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条。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型能源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和氢能源产业,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式发展。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许可等方式,拥有技术主导权,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为支撑、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产业体系。

(三)先进环保

大气污染防治。围绕工业烟气、挥发性有机工业废气、汽车尾气、餐饮废气、空气净化等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材料、技术、工艺、产品和装备的研发、生产、使用。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持续做好挥发性有机物(VOCs)管控治理,探索源头控制办法,研发稳定、高效、低成本VOCs和臭氧治理技术及相关设备,石化行业推广LDAR技术及管理平台的技术应用。推广冷凝/吸收/生物技术、活性炭/分子筛吸附浓缩技术、RTO/RCO氧化技术、高效干法(半干法)垃圾焚烧烟气处理系统及飞灰固化(稳定化)系统工艺等。

水污染防治。围绕工业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水生态修复、再生水及中水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大水污染防治高效低耗技术和装备的引进、生产、使用力度,支持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化设备普及应用。支持水生态修复产业,推动水体富营养化防治、藻类综合治理等技术成果应用。加强城镇再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再生水循环利用,引导高耗水行业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提高区域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探索地下水治理修复模式,推进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

土壤污染防治。围绕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推广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支持相关产业发展,鼓励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用薄膜等产品生产及推广应用。

固体废物处理。围绕污泥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处置、医疗废弃物处置等领域,重点发展污泥磁化热解处理、污泥干化和清洁焚烧、一体化污泥高干脱水等技术,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飞灰、垃圾焚烧发电以及智能化危险废物收集系统和清洁焚烧装置等,提升无害化收集处理水平。

重要区域生态修复。鼓励支持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推进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山水岭”梯次生态屏障。以公益林保护修复、山体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等为重点,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构建林生态屏障;以沿河造林植草、水体净化、湿地保护等为重点,形成水系生态网络,构建水生态屏障;推动不适宜农业生产丘陵区域退耕还林还草,构建生态缓冲屏障。

碳汇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碳汇产业,全方位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25度以上陡坡地、重点水源保护区15-25度坡地、严重沙化土地、重要水源地、严重污染土地等重点地块造林绿化工程;以沂河、沭河、浯河、梓河4条主干河流和跋山水库、沙沟水库为重点,统筹实施河流两岸、水库周边区域植树绿化;对重点区域实施森林景观改造,实施彩化树种区域化栽植,增加树种多样性、观赏性;开展乡村绿化行动,充分利用村庄闲置土地、宅基地、废弃土地开展植树绿化。2025年,林木蓄积量控制在400万立方米以上。

(四)资源循环利用

大宗固废利用。聚焦尾矿尾渣、生活垃圾、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等主要大宗固体废物,推广尾矿制建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农作物秸秆制有机肥和饲料等工艺技术应用。提高工业污泥、残渣、废渣等再生利用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统筹规划分拣处理中心,推广应用智能化、精细化分拣设备。推进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骨干企业,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水资源综合利用。以节约和优化水资源为目的,开发多种水源,使污水再生回用、雨水利用与自来水使用形成协调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积极扩大再生水利用途径及用户,完善全域再生水利用系统。加大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应用,推广管网检漏和防渗技术应用,普及节水型器具应用,支持节水相关产业发展。鼓励重点园区和企业实施水质分级阶梯利用技术,重点开展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核心部件使用及关键技术应用,提高企业中水回用率。农业领域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结合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适时配套建设中水设施,开展河湖生态补水工程,提升污水再生利用效率。

(五)节能环保服务

节能服务业。围绕节能、综合功能、智慧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提升全县能源服务企业整体水平,培育一批专业化、综合性的节能服务骨干企业。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鼓励节能服务公司整合上下游资源,为用能单位提供诊断、设计、建设、运维等“一站式”节能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强化数字技术在能源服务产业的应用,创新能源服务模式,系统做好节能、综合供能、能源系统和能源交易服务。建立并完善有利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规范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推进能源服务与环境服务相融合,提升节能、降碳、减污综合服务能力。

环保服务业。以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损害评估、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服务、环境医院等为重点,支持环保服务业发展,鼓励环保服务单位通过多种方式提供环保基础设施设计、建设和运营服务。推进“一站式”高端高质服务,引领服务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支持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生态损害评估等新兴环保服务业发展。推动相关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第三方机构联合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标准制定、绿色改造等服务,鼓励推广绿色制造研发成果,助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四、主要任务

(一)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1、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要求,以“链条化、园区化、数字化、品牌化”为重点,以设备升级、工业互联、两业融合、绿色发展为方向,着力推动食品、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转型,再造沂水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

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北食品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食品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推动食品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围绕玉米深加工、焙烤及方便食品、果蔬深加工等行业领域,引导鲁洲集团、隆科特酶制剂、大地玉米、七星柠檬等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鼓励青援食品、鼎邦食品、世纪春食品等企业研发适合不同人群的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向多品种、营养化、健康型、高品质方向迈进;积极研发应用果蔬保鲜、速冻、提取新技术,发展蔬果汁、FD果蔬、植物精华等产品。坚持打造区域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利用“好品山东”“沂水十品”等平台加强宣传,重塑沂水食品新形象。

专栏二:沂水县食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

1、巩固提升玉米淀粉深加工产业链。依托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研工作平台,引导企业重点开发新型糖醇、氨基酸、山梨酸等精深加工产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品类,进一步延伸功能性淀粉糖及淀粉深加工制品产业链。重点围绕鲁洲生物、大地玉米、青援食品等企业,做大做强大企业集团,更好发挥大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传统玉米淀粉深加工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价值链高端攀升。

2、壮大功能休闲保健食品产业链。依托青援食品、世纪春食品、鼎邦食品、昆润食品等企业大力开发休闲、保健、医药同源等功能性食品,带动其他中小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实现品种多样化、高端化。引导企业联盟发展,重点推动豆奶粉联盟项目建设,打造国内规模体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豆奶粉产销基地。

3、健全完善优质食品添加剂产业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企业优势,集聚政策资金,倾斜资源配置,从功能、资源、技术、工艺、产品、文化等进行全面创新,重点支持隆科特公司、七星柠檬公司、昆达生物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改造提升发酵、分离提取、制剂制备等生产技术,研发应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人工合成等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合成工艺,提升产品纯度,大力发展高端产品,占领产业高端,进一步扩大生物质发酵类食品添加剂,努力打造天然、功能性、复配型高端食品添加剂产品体系。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以“集聚化、链条化、高端化、绿色化”为方向,推动化工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现代化方向转型,大力推广发展新型化工产业园模式,最大程度节约化工用地,提高亩产效益,打造绿色化工开发、孵化和生产基地。优化提升一批传统企业,推动部分低效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品、技术全面提升,实现生产效能根本改善;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庐山化工园区低效用地企业处置,盘活资源要素,积极引进高质高效高技术水平的项目,加快腾笼换俊鸟、靓鸟;扶持壮大一批领军企业,以城发清沂新材料、昆达生物等实力大、产品好、技术水平高的企业为重点,培育国内领先的“链主企业”。

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产业基础,加大对传统制造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加快国机智能制造、宝美隆精密零部件项目建设,引导福阳液压、沂工机械等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推动液压油缸、汽车连杆、销轴等传统配件产品,向高技术、高精密、特种用途、特殊材质等方向转型,发展高端配件产业。鼓励沂水机床厂做精、做强数控管螺纹机床系列产品,研发智能数控系统和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形成智能机床加工中心成套装备生产能力。扶持明沃机械、源泉机械结合国家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机械化战略部署,加快开发多功能耕作机械、收获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瞄准计算机整机及配套、光电显示、电子元器件、移动智能终端等产业,推动泰克电子、亨井电子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智能传感与控制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尖端产品。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核心聚能工程、基地提升工程、骨干培育工程、创新引领工程、“三品”建设工程、市场开拓工程、生态优化工程等七项重点工程,构建以纺织服装产业园为核心,以高档纺织品、高档家纺服装、高档鞋帽劳保用品和乡村振兴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的“一核心四基地”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知名的高端纺织服装生产基地。

专栏三:沂水县纺织服装产业一核心四基地

1、纺织服装产业园。以恒泰纺织为核心,规划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以智能高端、高质高效、绿色时尚为引领,搭建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发展承载平台。充分发挥恒泰纺织“链主”企业优势,以高性能专业化纺织品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半精纺、功能性产业用布、户外用品等高端产品。坚持链式招商,围绕“链主”企业主导产品、优势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紧盯国内外纺织服装领军企业,着力招引3-5家投资规模大、引领带动力强的知名纺织服装企业落户园区。

2、高档纺织品生产基地。以恒泰纺织、帅科新材料、卫嘉新材料为核心,以针织产品、化纤产品为基础,以科技含量高、高性能、环保型产品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以产业用布为原料的户外用品,以无纺布为原料的母婴用品、护理卫生用品,以绒布为原料的工程材料及装修用品,打造中高档纺织品生产基地。

3、高档家纺服装生产基地。以梦圆家纺、华德家纺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档功能化、时尚化家纺,打造许家湖镇家纺产业集聚区。以慧阳制衣、华琪服装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档休闲服装、针织内衣,打造城南服装产业集聚区。以圣达地毯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档机织地毯、挂毯,打造马站镇地毯产业集聚区。

4、高档鞋帽劳保用品生产基地。以京援鞋业、双星瀚海鞋业、大陆鞋业为龙头,引导传统制鞋、劳保用品生产企业应用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探索“个性化定制+品牌营销”的路径,打造高档鞋业、劳保用品生产基地。

5、乡村振兴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基地。坚持抓大不放小,鼓励县内纺织服装鞋帽生产企业发挥吸纳就业优势,到镇村设立工厂、车间、加工点,送产业到镇、进村、入户,助力农民致富、村级增收,助推乡村振兴。鼓励乡镇街道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闲置厂房、院落等场所,内部盘活挖潜,引进落地一批纺织服装企业、加工车间、加工点,实现区域内适度集聚发展,建设乡村振兴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基地。

2、不断提升产业链条韧性

以价值链为核心,重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从“规模经营”向“价值效益”整体再造,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聚焦打破制约沂水制造“层次偏低、效益不高”的瓶颈,开展产业基础能力评估,梳理产业技术链、创新链、产品链、价值链,明确直接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材料、核心器件、重大装备、共性技术、优良工艺以及节能减排等“卡脖子”环节,制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清单,精准掌握产业短板、链条断点。推动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强智能控制和感知软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台等新型基础能力建设。推广应用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产品技术,加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支持力度。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坚持“一链一策”,全面推广产业链链长制,绘制主要产业生态图谱,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全县“双20”企业为载体,通过建链、强链、补链、保链,打造一批竞争力强、上下游完整的特色产业链生态圈。加快实施“建链”工程,以山东玻纤、沂水机床厂等企业为主体,站在行业前沿,新上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加快实施“强链”工程,主攻乙醇深加工、新型酶制剂等领域产品,将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成国内领先集群。加快实施“补链”工程,以城发清沂新材料、恒泰纺织、天舜环保等企业为主体,主攻特种油、特种材料、特种布等产品,补足高附加值链节。加快实施“保链”工程,建立外向型企业产业链运行监测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关键零部件断供、关键技术限控等冲击性影响。

强化产业链配套协作。按照领军、骨干、成长、小微四个层面,抓好企业分类指导,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快形成领军骨干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发展格局。发挥清沂山石化、昆达生物、山东玻纤、隆科特酶制剂、恒泰纺织等骨干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主导力的区域性“链主企业”。大力培育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的专业性企业,促进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骨干企业与研发机构、中小企业联合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开展集群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

3、推动产业园区绿色升级

坚持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县“经济发展主战场、动能转换主平台、招商引资主阵地、对外开放新高地”功能定位,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全面释放开发区动力和活力。

推进产业园区再升级。优化园区发展布局,按照突出主导产专业产业集中区,进一步延伸拓展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加大经济开发区道路、电力、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庐山化工园区绿色化、智慧化、安全化改造,打造一流绿色化工园区。着力强化工业平台的配套功能,积极引进和设立公共服务机构,建立完善面向园区企业和项目服务的信息发布、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公共服务平台辐射全覆盖。围绕工业有效投入和产出,进一步强化项目准入,突出“双均”(亩均、人均)理念,推行投资协议公证制度,提升项目质量;加快低效企业和低效土地盘活,促进平台产出能力有效提升。

加快打造智慧园区。将园区作为适应数字化潮流发展的重要窗口,积极推进数字转型。建设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对园区内人流、物流、能耗、环保、消防和生产安全等进行高效管理,实现资源信息集成和应用服务集成。推动园区服务数字化,为入园企业提供政务代办、政策法律咨询、创业辅导、人才招聘、项目路演对接、融资、党建等公共服务。构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园区员工生活服务体系。鼓励“智慧工厂”“智能车间”建设,引进知名数字化服务商,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数字化改造服务。

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开发区改革创新试验田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建立符合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要求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项目审批机制,完善入园项目联合审查制度、“两线”审批融合制度。创新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引入专业化园区运营商,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开发区建设。积极开展园区社会化服务外包,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二)加强重点行业领域节能

坚持“节约能源是第一能源”理念,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不断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管理,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推动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实现全方位节能。

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在食品、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实施工业绿色升级工程,全面开展节能诊断,推进生产线节能改造,提高传统行业单位产品的能效水平,实现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实施产业园区节能升级工程,推动企业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原料与产品耦合。推动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建设绿色微电网,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能源强度低且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加强数字信息技术在工业节能领域的应用,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耗增长管控,提高园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商贸流通领域节能。充分利用新旧动能转换重要契机,加快县域商贸物流领域节能改造,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物流等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推动照明、制冷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提升节能产品在社会贸易中的比例,普及节能型产品应用。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设置绿色产品专柜,推动大型商贸物流企业联合构建绿色供应链,提高绿色商品供给能力。加快绿色仓储建设,支持仓储设施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鼓励建设绿色物流园区。推广应用新能源货车。

加强城镇建筑领域节能。实施城镇节能降碳工程,以老旧小区为重点,对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进行节能升级改造,推动建设低碳、韧性、海绵城市。大力推广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调发展。加快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现行绿色建设标准,逐步提高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比例,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广建筑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提升供热、燃气等能源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和建设水平,加快工业余热在城镇供热的规模化应用,推广可再生能源供热、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清洁取暖方式。推广绿色照明,普及高效智能家电。全面强化建筑运行能耗管理,推进产业园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大型公共建筑等领域综合智慧能源开发利用。

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将绿色低碳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融入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养护全过程,推动在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全面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建设。继续推进完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与服务系统(ETC),稳妥有序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型商超、人口集中区等区域充电桩、加氢站等设施配套建设。提升运输装备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车辆。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汽车、新能源汽车、天然气(CNG/LNG)清洁能源汽车、液化天然气动力运输设备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逐步提升新能源公交车比例。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市场交易,落实优惠政策。

加强公共机构节能。深化实施节约能源资源目标责任管理。规范能源资源消费数据汇总、审核、统计、分析、上报,组织开展能源资源消费统计数据会审和质量抽查,建立能源资源消费统计数据信息公开机制。完善全县公共机构名录库,公共机构要率先淘汰符合报废条件的老旧车辆,按照规定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规划建设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探索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管理和节能技改新途径。

(三)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1、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比重

大力推广光伏发电、风电应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探索开发核能利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

加快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坚持集散并举、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重点推进整县规模化开发试点工作,结合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积极推进工商业和户用光伏开发利用。开展沂水县光伏重点乡镇、园区建设,加强正面引导,促进分布式光伏与建筑设施融合发展,推动光伏全面走进园区企业、走进公共机构、走进万家屋顶。本着“宜建尽建”原则,凡具备安装条件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屋顶都要建设光伏发电系统。支持在大型场馆、车站、停车场等建筑屋顶、外立墙面及玻璃幕墙建设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在城区、镇驻地、产业园区、旅游风景区等新建道路、广场、公园、公共绿地的照明设施,以及具备条件的城镇道路交通信号灯,优先采用光伏照明系统,并对现有设施逐步进行改造。建设“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散式风电项目,鼓励在工业园区、工厂、服务区等开发建设分散式风电项目。

因地制宜发展其它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产业发展,统筹沂水县木业、农业、畜牧业、垃圾等生物质资源禀赋,在确保安全可靠、先进环保、省地节能、经济适用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适当建设污泥掺烧耦合发电项目,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合理解决城乡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处置问题。鼓励现有农林生物质直燃电厂实施供热、供冷改造,推进大型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项目建设,合理解决城乡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处置问题。

探索推进核能综合利用示范。积极探索核能开发利用,秉承“严慎细实”核安全理念,结合国家核能发展产业政策,积极稳妥谋划推进核电项目前期有关工作。跟踪国外内陆上核能综合利用小堆等技术研发和示范情况,开展先进成熟、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研究。结合煤炭消费压减和清洁供暖需要,稳妥开展核能小堆论证、选址等前期工作。并结合县域实际,探索推进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

提升储能协同配套能力。鼓励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所发电量能就地消纳的就地消纳,不能就地消纳的由电网全额收购。开辟整县分布式光伏项目接网工程“绿色通道”,根据农村电网现状做好农村电网改造规划,适时进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做到“应接尽接”。推动重点开发企业积极发展融合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按照“源网荷储一体化”理念,适时配套建设不低于20%、2小时的储能设施。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有序、高效、清洁开发锂矿资源,促进锂电池产业发展。

2、强化能源改革创新驱动

顺应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新趋势,深入实施能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以体制改革激发新活力,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传统能源产业升级,不断壮大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加强能源智能化水平建设。推动“大云物智移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能源生产领域融合发展,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推动煤炭、油气、电力等产业改造升级。结合沂水县实际聚焦构建新能源为主的新型智慧电力系统,加快提升电网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应用、安全防护等系统智能化水平。

培育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能源先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步伐,加快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重点能源研发平台。培育风电、光伏、锂电新材料、储能、氢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能源科技体系。

创新绿色能源开发运营模式。通过农村集体土地作价入股、收益共享等机制,培育农村能源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开展绿色能源规模化工业开发,依托区域能源中心、山东纳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综合开发,专业化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不同模式,开发建设分布式光伏、沼气等绿色能源项目,同时加强项目后期运维管理,组建专业化清洁能源运维公司,利用智能化管理平台,对区域内清洁能源利用项目实现统一管理与运维,保障项目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能源战略和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结合县域实际制定本地区能源规划,明确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和任务,加强各能源品种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互济,整体提高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供应安全保障水平。加强能源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监测评价机制。重点监测评价沂水县能耗强度、能源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等指标,评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机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完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考核机制。鼓励通过区域协作或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交易等方式,满足国家规定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等指标要求。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能源安全与发展协调机制,健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组织协调机制。

3、强化能源民生服务保障

持续推进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建设,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城乡用能基础设施,提升能源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共享能源发展成果。

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围绕“源网荷储一体化”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快慢相济、经济合理、适度超前”原则,按照“标准化建设、统一化运营、精细化管理”要求,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广供需互动智能用电系统,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多元化接入需求。鼓励开展换电和“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应用,构建以住宅区和办公场所为主,城区、旅游景区等公共充换电为辅,城际间快速充换电为补充的综合充电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居民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小区全部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鼓励开发商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充电车位,并建立充电车位分时共享机制,为用户充电创造条件。加快既有居民区设施改造,推广整体智能有序充电管理模式,确保满足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用电需求。全面推动社会公共停车场配建公共充电设施,倡导实行差异化交通管理,满足电动出租、网约车等充电需求。依托省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共用共享、互联互通、在线监控,提高充换电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为全社会提供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公共服务。

全面提高能源公共服务水平。坚持能源设施建设与改善民生、治理污染相结合,推进实施一批老旧小区管网改造、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等能源惠民工程。加强配电网、燃气管网等城乡供能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乡居民电、热、冷、气等多样化能源需求,改善城乡居民用能条件。按照“宜管则管、宜罐则罐”的原则,综合利用管道气、撬装LNG、CNG等多种方式,打通天然气利用“最后一公里”,提高天然气通达能力。围绕城乡居民用电需求,坚持电力先行,推动能源互联,研究发布“双碳”电力评价指数,加快建设一流现代化配电网,城乡10千伏线路实现“全联络”,基本实现城乡供电能力均等化,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适度超前推进配套电网建设,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电需求,全力服务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电网工程与市政设施、城区管廊等协调融合发展,增强电网运行调剂能力,实现无差别接入并网。

加大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力度。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行动,充分考虑农村地区资源禀赋和用能习惯,多途径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农村能源多元化、清洁化供给,助力沂蒙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强网”提升行动,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开展涵盖新型小乡镇、中心村电网和农业生产生活供电设施的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推进燃气下乡,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开展农林畜牧等生物质资源能源化综合利用,推动沼气、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清洁取暖等场景应用。充分利用农村可利用屋顶、土地等资源,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畜禽光互补、农户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等开发模式,结合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探索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开发模式,打造“零碳”乡村。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坚持集中供暖的主体地位,优先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取暖,因地制宜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煤改可再生能源等多种方式取暖,逐步提高清洁取暖覆盖面。

(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持续推进污染系统治理

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关停退出一批落后和过剩产能,严格执行能耗、煤耗“双控”制度,加大散煤治理力度,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工业污染源整治,严格落实分行业污染治理整改提升和标杆企业创建技术规范,完善冬春季重点排污企业、排污行业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减排方案,重点排污企业实现全面监控。以运输量达到10万吨以上企业为重点,开展企业运输车辆污染整治行动。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建立完善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控系统。强化机动车管控,采用改电动、升级国Ⅳ以上或老旧车辆黑烟治理等多种措施解决扬尘、尾气污染问题。积极推进电代煤、气代煤等清洁供暖方式,引导优先采用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加强碳排放管控,全面落实省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开展工业聚集区及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定期开展排污单位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PH等监测,确保全面达标排放。全面做好庐山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防控工作,加强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加快实施城区老旧排水系统改造,积极推进村镇级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及运营管理。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关停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工业企业自备水井,减少一次水用量,完善城镇再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城市绿化、道路清扫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强化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跋山水库和沙沟水库水质保障工程、南墙峪水库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确保饮用水安全。

抓好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严控工矿污染,控制农业污染,减少生活污染,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优化处置能力配置,鼓励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种类单一的企业配套建设危险废物收集、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鼓励自建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或处置设施,并提供对外经营服务。加大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和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控化肥农药滥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种植基地灌溉用水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方案、养殖场搬迁清单和计划。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非禁养区内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雨污分流、污水贮存、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到2025年,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实施标准化养殖鱼塘建设改造,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2、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推进重要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基本建立起覆盖主要河湖、水利工程、水源地和取用水户的监测体系。实施水流域治理项目,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强化拦蓄泥沙、蓄水保水功能。通过立体化生态修复,开展河道底泥重金属治理,探索内源治理模式。通过地质灾害防治、土壤基质改良、植被恢复、景观美化等措施修复山体生态环境,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保护与治理矿山生态环境,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和“边开采、边治理”原则,明确矿山企业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严厉打击无证开采、破坏性开采、超规模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等违法开采行为。

全方位开展国土绿化。采取封育和新造结合的方式,全面完成荒山绿化任务。做好25度以上陡坡地、重点水源保护区15-25度坡地、严重沙化土地、重要水源地、严重污染土地等重点地块造林绿化工作。加强水系绿化,以沂河、沭河、浯河、梓河4条主干河流和跋山水库、沙沟水库为重点,统筹实施河流两岸、水库周边区域植树绿化。对重点区域实施森林景观改造,实施彩化树种区域化栽植,增加树种多样性、观赏性。开展乡村绿化行动,充分利用村庄闲置土地、宅基地、废弃土地开展植树绿化。

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划定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水源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将县级沂河自然保护区、沂水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保护价值高、生态系统完整的区域重新整合为沂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将重要森林生态系统、地质自然遗迹等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河流、水库、林场等区域列入森林自然公园、地质自然公园,做到应保尽保。

3、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控制度,建立用能权、用水权、用地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制度,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加强饮用水源地安全管理,完善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取水权用途管理。完善居民生活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建立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重点推进规划环评工作,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资源开发等各类专项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预防控制新增污染,规范新建项目审批。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排放工作。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完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将企业违法排污和项目违法违规建设作为监督执法重点。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产品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乡镇间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成效与财政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价值市场化实现方式,研究建立生态产品的评估体系和考核体系,探索推动生态产品确权,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可持续的方式经营开发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补偿。

(五)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1、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四定,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等农业灌溉、工业重点领域节水,努力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农村污水收集率与处置率,构建再生水利用管网,推动资源化利用。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加强雨水利用。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步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落实耕地用途管制,保障粮食生产。实行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度推进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推进城镇低效用地盘活,推进危旧房、城中村、城边村等的整治改造,统筹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有机更新;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推进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优化村庄用地结构和布局,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坚持“吃干榨净”,支持企业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利用自有废矿、尾矿等固废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实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新上或技改金属矿产加工项目,涉及原料、产品、固体废物等大宗物资必须密闭堆存,做到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尾矿必须采用压滤干排脱水工艺,废水100%循环使用;固体废物要依法依规及时清运处置或综合利用,不得新设尾矿库。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建设“无废矿山”“无废企业”,推动伴生资源在矿山内、厂区内、县域内协同循环利用,提高就地资源化效率。

2、推进生活源固废资源化利用

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现有生活垃圾焚烧设施改造升级,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配套填埋场建设,实现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处置。逐步引导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协同处置污泥等其他固体废物,提高设备运行能力。到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稳定达到100%。

加强餐厨垃圾收运管理。加强餐厨垃圾分类宣传,不断提升餐厨垃圾分类水平,探索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规范餐饮企业餐厨垃圾台账管理,完善签约收运程序,逐步实现动态更新。

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进一步规范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探索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智慧化信息监控平台,对污泥运输、计量、安全处置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寻求稳定处置方式,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到2025年,全面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化、资源化、稳定化处置,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物管理责任制,充分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推行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分类工作,推动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医疗可回收物全部分类管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利用,探索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达到70%以上。

3、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积极推进源头减量、产品替代等政策实施。落实《临沂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临沂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2018-2025年)》的部署,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加快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加强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不断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

大力实施建筑垃圾增量控制。根据国家、山东省和临沂市政策要求,在项目构成和总体设想中推动建筑垃圾增量控制常态化,确保绿色建筑设计达标率100%。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主体责任,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产生。到2025年,全县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达40%以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100%。大力推广安全、节能、环保的外墙装置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绿色防水材料。大力推进绿色建材在成品住宅中的使用比例。支持企业开展清洁能源开发替代、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开发、产品深加工等转型升级改造。

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培育一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龙头企业,鼓励支持企业或个人积极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到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鼓励在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等各类工程建设中,优先选用符合技术标准和设计、质量要求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支持临沂皓泰环保科技等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建筑垃圾收集-清运-分拣-破碎处理-建材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推动利用建筑垃圾生产路面砖、植草砖、透水砖、道牙砖、再生砂浆、透水混凝土等绿色建材,并广泛应用于海绵城市、市政工程等建设。

4、加强农业源固废资源化利用

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继续探索推进“1+3+6”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深入布局建设分类化能源中心和综合性乡村区域能源中心,推进全链条构建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治理体系,加快全区域实施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优先、就地就近原则,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推广秸秆还田、制作畜牧养殖饲料、制备生物质燃料等技术应用,提高利用效率。鼓励以秸秆为原料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提高综合利用附加值。到2025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坚持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快完善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鼓励种养结合,合理选择处置利用方式,以生产能源(沼气)和有机肥为主要利用方向,鼓励规模养殖与规模处置利用相结合,集成推广应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解决畜禽养殖的环境难题,推进沼肥与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绿色食品业等一体化发展,打造临沂特色样板。

开展农膜资源化再生利用。鼓励乡镇政府与再生塑料加工、再制造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废旧农用物资再利用产业,提升再利用效率。支持企业建设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生产线,扶持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地膜产业“以旧换新”“以销定收”模式,达到企业生产销售与回收利用相统一,农民推广使用与回收治理相结合。在残膜回收加工过程中,大力研发新工艺、新品种,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按照“回收于农田,再用于农业”的原则,进行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继续用作农药包装或作为生产农药包装等农业生产用具原料。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生产企业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资源化利用以外的,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填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置。

(六)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1、推动市场主体做优做强

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在节能环保规上企业中,遴选一批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商业模式新、产业特色鲜明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建立重点企业培育监测名单。鼓励有条件的环保企业向总集成总承包、工业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加大先进装备引进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智能装备投入,提升智能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重点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支持重点企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拓宽市场、产业链延伸等方式,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支持重点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延伸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提升规上企业规模。建立沂水节能环保产业“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实施动态管理、重点监测。着力做好“小升规”企业培育帮扶,成立环保中小企业创新帮扶专家团,组织政府部门领导,搭建“一对一”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及专业化服务。开展龙头企业帮扶小微企业行动,激励“个转企、小进规”。进一步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力度,制定和落实“小升规”培育扶持政策,鼓励达到标准、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积极申报入统,对首次上规纳统的工业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促进创新型初创企业成长。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具备潜在引领方向、模式新颖的初创型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发明创新和技术研发。鼓励企业投身“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节能环保产业融合。强化对节能环保领域的小微企业资源要素支撑,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技术、人才等瓶颈和难点。深化政策落实,帮助节能环保领域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2、激发产业市场主体活力

加强绿色消费市场培育。加大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量,扩大高效先进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消费。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产品,激发绿色消费市场活力。组织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知识普及、宣传教育、行为引导、典范创建等主题活动,倡导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落实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扶持政策,引导绿色消费、普及绿色产品,共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有效需求。推进节能产品能效标识、环境标志产品等认证,加快产品标准升级步伐。

完善产业发展软环境。严格落实节能环保产业准入制度、行业标准规范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纳入国家、省、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公示企业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把激发市场活力同加强市场监管统筹起来,加快构建政府权责清晰、监管有力,企业自主决策、平等竞争,市场开放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有利于产业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新机制。

强化产业双招双引。从全县招商引资的总体部署入手,针对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服务等细分领域,逐一配套招商细则,确定重点招商区域和企业,以强链、补链为核心开展链条招商和精准招商,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体系。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引进领军、高端、紧缺人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与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团队+技术+资本”一体引进。加搭建沟通桥梁和重要纽带,畅通企业岗位需求与人才求职信息之间的渠道。

3、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放大格局,站位全省、全市,主动对接国家、省市战略,积极融入全市布局,借助统筹推动全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促共进的节能环保产品生产-流通-销售-消费体系,开拓市场资源。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具有国际性、全国性的论坛、会议和大型展会,提升企业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坚持招大引强的招商引资战略,不断创新和改善招商引资工作的模式与手段。健全招商引资项目数据库,开展产业招商项目征集、分析研判、筛选包装和上报工作。研究推行招商引资项目评估体系,对招引项目在技术、能耗、环保、效益等方面进行科学、严格的筛选和把关,确保引进低能耗、高效益、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丰富招商引资方式,坚持线上线下多种招商引资模式,以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展会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互联网招商相结合提高招商引资效能。

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基础,立足骨干企业聚集优势,重点建设1-2处生态环保产业基础或产业集群。根据节能环保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园区主导产业及重点发展方向;根据环境敏感特点、产业发展及市场需求、人群聚集情况,合理规划园区选址布局。着眼环保产业巨大市场前景,集聚发展环保企业,积极建设环保产业园。

(七)培树产业发展科创优势

支持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政府有关部门、重点产业园区、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绿色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节能环保领域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致力于解决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聚焦绿色节能、低碳环保、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清洁生产、资源循环、生态农业等领域,加快推进技术攻关与应用。

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平台,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形成“企业+平台、成果+转化、技术+配套”的创新赋能新格局。完善创新研发扶持政策,壮大科技创新主体规模,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按照“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关注一批”的梯次推进模式,推动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质量、数量“双提升”。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完善体现节能环保产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产业化项目筛选机制,加强优质项目孵化,鼓励以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强财政资金投入引导。搭建节能环保技术与产业对接平台,畅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沟通交流渠道,推进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应用成果的产品化与推广。发挥节能环保大型企业的人才、资金、规模优势,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反应、企业运作等方面灵活性,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产业化。

(八)推进重点项目谋划建设

充分把握国家、省、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机遇,强化资源要素保障,谋划和实施一批节能环保重点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加强项目谋划。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积极策划项目,按照中央、省级资金重点投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抓紧策划节能环保产业中高质量、竞争力强的项目。加大项目储备,积极组织各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入库和申报工作,加强对园区节能、超低、零排放等环保改造项目的挖掘、收集、筛选等基础性工作,并对入库的项目科学管理,实时更新。加强中省政策收集、研究、分析,围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回收等产业,找准结合点和契合点,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上级扶持范围。

强化项目招商。围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和培育方向,不断细化招商目录和产业地图,持续更新重大项目信息库,积极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和产业配套政策,通过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等多种形式,重点在清洁能源利用、高端节能环保设备制造、节能环保材料制造以及再制造等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项目开展国内外招商。以现有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为依托,着重引进和龙头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产业,精准实施强链、延链、补链招商。通过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引进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强化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的基础建设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省内外龙头企业项目共建,引进核心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通过补充产业链的方式,提供配套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带动一批知名企业和产业化项目落地,促进县域节能环保产业联动发展。

强化项目需求牵引。加大节能环保重点项目实施力度,有效激发市场对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节能方面,围绕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效提升、合同能源管理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谋划和实施一批节能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动装备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行业工艺革新,实施系统节能改造,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进一步加强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激发节能产业需求。环保方面,围绕水污染防治、垃圾及固废处置、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土壤修复等环境问题,通过不断推进水气土领域环境治理、固废资源化利用等环保重大项目落地,激发节能环保产业有效需求。

专栏四:沂水县节能环保产业项目

1、高效节能

七星柠檬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

山东玻纤玻璃纤维生产基地智能化改造项目

天舜环保年产4800吨高性能玻璃纤维及2100万平方米功能织物项目

沂水机床厂精密斜床身管螺纹数控车床与工业机器人对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

泓达生物省技术创新中心

清沂山石化省重点实验室

沂水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二期扩容项目

2、先进环保

临沂润达水务有限公司提标改造项目

临沂润泽水务有限公司准Ⅳ类水质提标工程

沂水县西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山东清沂山石化科技有限公司30万吨/年焦炭加工提升改造项目

沂水县城镇垃圾分类一体化及县城改厕项目

金石养殖种植生态园

沭河综合治理

沙岭子河综合整治工程

3、清洁能源利用

京临(沂水)新能源有限公司2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

山东永丰轮胎有限公司40000k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华润沂水风电场一期风机改造升级项目

华润沂水风电场二期风机改造升级项目

唐王山风电场改造升级项目

沂水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二期扩容项目

沂水大地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七星柠檬科技有限公司有机废水综合利用沼气锅炉项目

旭腾年产6万吨锂电新能源及0.5万吨洗衣粉点缀物生产项目

浴鑫水暖年产10万台太阳能、100万柱散热器项目

山东京沂储能科技有限公司300MW/600MWh储能电站二期项目

沂水县全域充电桩体系建设项目

4、资源循环利用

山东绿森塑木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新型木塑复合材料项目

山东盛泰矿业科技有限公司钛全产业链一体化-绿色低碳钛铁资源综合利用及钛材料深加工研发中心项目

沂水县污泥处理处置中心工程

昆润食品50万吨生姜高效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

昆达生物杂醇油综合利用项目

诸葛镇区域能源中心项目

许家湖镇区域能源中心项目

5、节能环保服务

(1)沂水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

第五章重点工程

重点围绕绿色制造、绿色建筑、清洁能源推广、环境监测服务、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等组织实施一批示范作用明显、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有力刺激市场对节能环保设备、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助力构建全县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产业低碳发展。

(一)绿色制造示范工程

根据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和导则,建立“绿色工厂”梯次培育机制,优先在食品、机械、纺织、建材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基础较好、代表性较强的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工厂创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在产业园方面,发挥沂水经济开发区模范带动作用,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龙头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不断释放示范带动效应。在设备方面,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装备,推动持续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和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生产的规模化和自动化水平、增强工厂的绿色化水平。

(二)清洁能源利用工程

围绕低碳转型,从清洁能源发电、新型电力系统等方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在清洁能源发电方面,推进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积极创建绿色能源发展标杆示范;推进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围绕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供暖供冷、家居家电等领域继续开展“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柴”电能替代。在新型电力系统方面,积极发展智能电网产品和装备制造,推进储能产品发展,加快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多举措保障清洁能源高水平的消纳利用,推动新能源成为电力供应主体。

(三)绿色建筑推广工程

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要求,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在建设领域坚持“绿色化”发展道路。在标准化方面,推动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实施绿色设计,严格执行国省绿色建筑工程建设强制规范,规范绿色建筑标识。在居住建筑提升方面,分类统筹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鼓励开展农村房屋建筑节能改造。在建筑业转型升级方面,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推动工程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方式进行创新。在能源高效利用方面,提升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继续推广安全耐久的节能建筑材料、设备和工艺,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和新建建筑电能替代工作,大力发展新型绿色建材,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鼓励政府投资工程优先采用绿色建材。

(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工程

围绕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沂水的目标,落实污染治理责任主体,重点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方面,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废气治理再提升工程建设,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重点推进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禁燃禁烧禁熏工作。水污染方面,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规范化建设;加强水功能区监测,督导各乡镇重点涉水直排企业达标排放;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强化河流断面水质监管,严防地下水污染;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土壤污染方面,加强矿产资源、重金属行业污染评估和监管,推进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建设,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继续探索推进“1+3+6”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深入布局建设分类能源中心和乡村区域能源中心,推进全链条构建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治理体系,加快全省县域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1”即以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为引领,“3”即建立长青环保能源公司、沂清环保能源公司、北斗星无害化处理公司3处分类集中能源中心,对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病死畜禽等进行集中处理,“6”即根据县域区划和乡镇现有基础,规划建设6处乡村区域能源中心。

(六)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

重点围绕城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实施好垃圾分类管理,推进垃圾分类逐步实现精细化、专业化、法治化,提升垃圾资源化回收效率和规模。城镇生活垃圾方面,继续保持“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规范运转,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处置体系。在建筑垃圾方面,鼓励现场资源化处置、就地利用,实现“零排放”;支持企业建立或依托建筑垃圾消纳场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和再生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效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发展改革委局同县有关部门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机制,扎实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明确各部门年度目标和工作责任,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重大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具体措施,推进项目建设,落实各项措施。加强统计监测能力建设,为工作推进和考核提供依据。

(二)深化统筹协调

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等规划的平衡衔接,做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布局,合理分配土地、资金等资源,推进落实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

(三)落实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省、市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促进科技创新、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产业基地和集群、培育人才队伍、拓展融资渠道、开拓市场等方面进行扶持。落实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对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予以优先支持。鼓励利用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机关事业单位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国有企业带头采购使用节能环保产品。

(四)跟踪监测评价

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纳入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考核评价。建立全县节能环保产业统计制度,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各细分领域总产值、增加值、就业人员、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统计,作为规划实施效果的考评依据。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开展各部门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的督促检查,考核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规划实施跟踪和监督检查,开展规划实施中期、期末评估工作,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五)加大宣传引导

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广泛宣传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和知识等,大力传播节能环保理念。规范、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总结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积极选树典型案例,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关注和参与产业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推动规划内容落地实施,鼓励公众提出建设性意见供相关部门采纳,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关闭窗口

Word版下载 PDF版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Copyright©沂水县人民政府

承办:沂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沂水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Email: ysxxgkb@ly.shandong.cn  网站标识码3713230027 鲁ICP备06000965号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107号

智能问答
客户端
爱山东
爱山东
沂水首发
沂水首发
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
新媒体矩阵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